夏旭 (湖南安全技術職業學院電氣系,湖南長沙 410151)
高職院校頂崗實習的制度建設研究
夏旭 (湖南安全技術職業學院電氣系,湖南長沙 410151)
頂崗實習在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通過對政府、學校、企業和學生自身在頂崗實習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和研究,提出了在明確各方權責關系的前提下,建立由政府主導、由學校、企業和學生參與的協調制度、運行制度和保障制度,從而確保頂崗實習的健康有序發展。
高職院校;頂崗實習;制度建設
高職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的雙重屬性,它所培養的人才應該是符合市場需求、能勝任企業崗位的專業技能型人才。因此,根據企業崗位需求,培養高職院校學生的崗位技能顯得非常重要。同時,教育部發布的《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06]16號)中明確要求,“加強學生的生產實習和社會實踐,高等職業院校要保證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時間到企業等用人單位頂崗實習。”《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也明確提出“要深化人才培養體制改革,職業教育大力推進工學結合、校企合作、頂崗實習的人才培養模式[1]。”
由此可見,頂崗實習已經成為我國職業教育制度建設和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要舉措,也是學生從課堂走向社會,鍛煉職業技能、體驗職業環境、培養職業素養,迅速成長的關鍵環節。對頂崗實習的實效性進行研究,探索適合高職院校頂崗實習的管理制度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最早提到頂崗實習的是2006年5月,河北師范大學在全國率先實施的“頂崗實習”工程,該工程實際上是一種教師的職前教育活動,此后,頂崗實習逐步被廣泛應用到各類應用型職業的職前培訓中。到目前為止,雖然高職院校開展頂崗實習已經有多年,獲得了一定的經驗,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頂崗實習過程中所暴露的問題不容忽視。主要可以歸納為以下4個方面[2]。
1.1 政府存在的問題
在我國,雖然政府在多項方針政策中提到了頂崗實習,并明確了其重要性。但是,到目前為止,仍然沒有一項針對大學生頂崗實習的法律法規,在國家立法層面沒有強而有效的措施來保證高職院校頂崗實習的效果。有些地方政府雖然頒布了和頂崗實習相關的地方立法,但是,由于不具備普遍效力,無法得到廣泛應用和推廣。如廣東省頒布的《廣東省高等學校學生實習與畢業生就業見習條例》,該《條例》中明確指出頂崗實習的基本原則是個人自愿參與、政府扶持幫助、社會共同參與,對學校、地方政府和實習單位的權利和義務進行了明確說明,同時,對各方的法律責任進行了明確的劃分,但是該《條例》只能適應在廣東省范圍以內。因此,從學生獲得頂崗實習的機會到頂崗實習效果的監督,乃至對學生頂崗實習過程中權益的維護都沒有明確的法律法規來保障。從國外成功的經驗來看,高權威的立法體系能有效的保障頂崗實習過程的優化、保障頂崗實習的效果,因此,需要從國家層面啟動立法進程來制定有利于頂崗實習開展的法律法規。
1.2 學校存在的問題
1)學校在人才培養上難以適應企業需求 企業在頂崗實習中需要為學生提供真實的崗位,這些崗位對學生的基本技能有一定的要求,然而,從目前的情況看,學校所培養的人才難以適應企業崗位的需求。
“大力發展高等職業教育”是在1999年6月國務院頒布的《加快教育改革全名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提出了,從提出到現在雖然已經歷了15a。高職教育本身的特殊性對學校的教學設施、對教師的教學能力都有較高的要求,目前,大部分的高職院校并不具備這種符合高職教育教學的辦學實力和水平[3]。
從學校的教學設施方面看,隨著1999年大學擴招政策的實施,高職院校的學生人數激增,以湖南為例,在國家政策的影響下,為了滿足眾多考生上大學的需求,2004年到2006年2年間,湖南的高職院校數量從30多所猛增到60多所,雖然學生人數不斷增加,但是,高職院校在教學設施等硬件設施方面卻難以滿足實際需求。高職院校所擔負的社會責任決定了必須有完善的教學設施相配套,培養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必須以真實的設備或產品作為教學的教具。然而,對于許多理工類高職院校,依靠自身力量,基本上無法配備齊全的符合高職教學特點的教學設施。①真實的設備或產品通常價格較高,需要投入大量資金,大部分高職院校通常表現出“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特點;②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各種技術不斷更新,即使學校購置了大量符合人才培養需求的實訓教具,但是,一段時間后這些教具就難以適應市場的需要,造成了教師和學生總是抱怨“學校設備太老”的現象。可見,學校難以配備符合人才培養所需的教學設施嚴重影響了高職教育教學質量與人才培養水平的提升,所以培養的人才難以適應企業需求。
從教師的教學能力方面看,高職院校自2003年教育部開始進行高職院校人才培養工作的水平評估以來,隨著招生規模的日益擴大,引進了大量青年教師,這些教師大部分都剛剛走出校門,沒有工作經驗,不熟悉企業的工作流程,缺乏實踐動手能力,在開展實踐教學過程中普遍效果較差;同時,在教師的實踐能力培養上,目前也缺乏有力的措施,造成了高職院校人才培養和師資條件的矛盾,從而嚴重制約了高職教育教學質量與人才培養水平的提升[1],所培養的人才難以適應企業需求。
2)學校在頂崗實習中管理不到位 學校在學生頂崗實習過程中是主要的管理者,其管理的效能主要體現在3個方面,分別是頂崗實習前的準備工作、頂崗實習中的指導工作以及頂崗實習后的考核工作。①頂崗實習前準備工作不充分。通過調查走訪可以發現,在學生到企業進行頂崗實習前,學校一般會對企業進行基本介紹,并召開動員大會,安排指導老師,宣傳頂崗實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強調在頂崗實習中的安全問題。但是,由于缺乏學生所學專業方面的培訓和宣傳,大部分學生并不了解去公司是做什么,而是由學校將學生送到企業后,由企業對學生進行培訓,許多學生在選擇企業的過程中,由于缺乏對頂崗實習崗位的了解,其選擇具有不確定性,隨意選擇的情況居多。由此可見,由于學校在學生頂崗實習前的準備工作不夠細致,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后續的實習效果。②頂崗實習中指導效果不佳。學生到企業開始進行頂崗實習后,許多學校就將管理的職責轉移給實習單位,由公司按照其管理模式進行管理,部分學校雖然配備了指導老師,但是由于還承擔了教學任務,精力有限,通常在整個頂崗實習過程中,到學生實習單位真正進行指導的時間非常少,平時則主要靠電話、網絡等方式進行溝通。事實上,學生的角色從學生轉移到員工需要一定的過程,并不能馬上適應公司的高強度、高節奏工作方式,需要在生活和心理上進行指導,因此,需要配備一定數量的專職實習指導老師,處理學生實習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③頂崗實習后考核不科學。學生在頂崗實習完成后,往往缺乏完善的考核評價體系。目前,常用的做法是由學生提交書面的頂崗實習總結報告,由企業進行實習鑒定,由指導老師進行打分。該考核方式存在明顯的弊端,評價不全面、評價標準不客觀,主觀色彩濃厚,而且都是終結性評價,不對實習過程進行過程考核,在企業的評價環節,企業參與不夠,往往由學生自己撰寫評價,由單位蓋章了事,該考核方式流于形式、實效性差,無法對學生的頂崗實習進行科學的考核,直接影響了頂崗實習的效果,難以達到通過頂崗實習提高學生技能的目的。
1.3 企業存在的問題
企業是以營利為目的的主體,追求利潤最大化,在目前“用工荒”普遍存在的人才市場環境下,企業愿意在生產環節接納學生,從而解決其生產問題,但是,學校是希望通過頂崗實習培養學生的實操能力,因此,企業和學校在頂崗實習中的利益訴求上存在明顯的差異和矛盾[4]。
企業在接納學生后過分看重經濟效益,輕視對學生的培養指導,參與實習的深度不夠,主要體現在:安排崗位不對口、培訓不到位和輪崗機會少。大部分企業為了降低用工成本,在對實習的學生經過簡單的培訓后就安排到空缺的崗位上,學生對崗位技能不了解,通過頂崗實習難以真正學到職業技能,從而對頂崗實習的效果造成了嚴重影響。
1.4 學生自身存在的問題
學生是頂崗實習最直接的參與者,學生對待頂崗實習環節的態度直接影響了頂崗實習的效果:①學校在頂崗實習前的準備和宣傳工作不充分,甚至有部分學校將是否參加頂崗實習硬性規定為學生畢業的條件,學生以被動的角色參加頂崗實習,極易產生逆反心理,這種被動的心理狀態不利于頂崗實習的開展;②社會上媒體對頂崗實習中負面新聞的宣傳,加劇了學生對頂崗實習的抵觸心理,甚至包括學生家長在內都認為“頂崗實習就等于做苦力”,因此,許多學生不愿意到企業進行頂崗實習;③企業在頂崗實習過程中不能提供輪崗學習的機會,學生在整個頂崗實習過程中僅有1個實習崗位,造成學生對頂崗實習產生消極心理
從以上高職院校頂崗實習中所存在的問題來看,政府、學校、企業和學生都存在一定的問題,要協調4方關系,保證頂崗實習有條不紊的開展,保障頂崗實習的實效性,建立科學合理的政策和制度是必須的[5]。具體而言,政府部門應該從宏觀上構建統一的頂崗實習規章制度,協調政府、學校、企業和學生的關系,同時,在政策制定時需要留有一定余地,以便學校能根據自身情況制定適合自己的頂崗實習制度;學校和企業則應該在政府的協調下,深入開展校企合作,解決學校培養的人才和市場需求脫節的問題,真正做到“雙贏”,即學校從企業獲取教學資源,學校為企業提供人力資源,從而實現共同發展。總的來說,這些制度可以由2個部分構成,分別是協調制度和運作制度。
2.1 建立頂崗實習的協調制度
要保證頂崗實習的實效性就必須明確政府、學校、企業和學生各主體的責權關系,建立合理的協調制度,協調各方利益,為頂崗實習的順利開展打下基礎。
具體而言可以由政府設立專門的負責頂崗實習協調工作的職能部門,建立并完善頂崗實習的法律法規[2],理清政府、學校、企業和學生在頂崗實習中的權責,確保頂崗實習在政府工作、企業發展和學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明確頂崗實習的經費保障,頂崗實習企業的資質要求,對參與頂崗實習的企業進行政策扶持,規范頂崗實習的組織、實施、考核和監管體系,保障頂崗實習工作的順利開展。
2.2 建立頂崗實習的運行制度
頂崗實習的運行制度是在上述協調制度運行正常的情況下,根據4大主體的權責劃分,由政府部門統一規劃,學校和企業共同實施,學生積極參與。政府需要協調發改委、教育、統計、財政、行業協會等多部門聯合制定頂崗實習企業的篩查制度,根據企業的生產規模、誠信經營、經濟效益等方面確定適合學生頂崗實習的企業,并給予一定的政策傾斜[6]。學校是頂崗實習的實際執行主體,因此,學校應該從人才培養上下功夫,積極培養雙師型教師,提高教師的實踐教學能力,開展和企業的深度合作,改善學校的教學設施,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改變培養的人才和社會需求脫節的現象,同時,在頂崗實習整個管理過程中,建立駐廠指導老師管理及評價制度,改變以往對學生的頂崗實習進行終結性評價的方法,對學生的考核實行由企業參與的分階段評價方法。企業在開展頂崗實習過程中可以獲得政府傾斜政策支持,可以根據企業發展的方向,有針對性的選擇適合自身發展的學校開展校企合作,并為學生提供適合的崗位,真正的提高學生的職業技能,并參與到對頂崗實習的考核工作中。企業不僅可以從政府的傾斜政策中獲利,還可以更快的獲得企業所需的人才。
總而言之,大力推行頂崗實習是高職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為了保障頂崗實習的實效性,需要建立由政府統籌規劃的頂崗實習協調制度和運行制度,明確政府、學校、企業和學生的權責,充分調動各主體積極性,推動頂崗實習的健康有序發展。
[1]夏旭,劉瑛.高職院校青年教師到企業實踐的制度建設研究[J].職業時空,2013,9(10):15-17.
[2]殷雄飛.政府主導型校企合作促進機制的構建[J].教育與職業,2012(33):8-10.
[3]殷雄飛.完善職業院校頂崗實習制度的路徑選擇[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3(34):99-101.
[4]趙啟芝.高職生頂崗實習中的學習行為研究——基于非正式學習理論的視角[J].中等職業教育:理論版,2010,8(2):40-42.
[5]崔祥民,郭春.非正式學習理論與創新型人才開發[J].武漢工程大學學報,2009,31(6):9-12.
[6]陳凌.德國勞動力市場與就業政策研究[M].北京:中國勞動保障出版社,2000.
[編輯]辛長靜
G715
A
1673-1409(2014)19-0122-03
2013-11-25
夏旭(1980-),女,講師,現主要從事職業教育和無線網絡傳感器方面的教學與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