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1977年,彼得·A.羅納和其他一些科學家在太平洋東部赤道附近海域的加拉帕戈斯群島進行考察。他們沒想到,在這里的一個偶然發現竟從根本上顛覆了之前人類對地球生命演進歷史的認識。
眾所周知,距海面大約2500米以下的水域已經是陽光無法照到的地方,由于淤泥沉積、巖漿迸發,這里根本沒有綠色植物的蹤影,也壓根兒無法實現光合作用,因此一直被認為是生命的荒園。
然而,研究者卻在一片足球場大小的水域發現了數量眾多的蛤蜊、海蚌和深紫紅色的管狀蠕蟲。蛤蜊、海蚌的長度約0.3米,個頭跟普通餐盤相差無幾;而管狀蠕蟲的長度大概有一米多。它們都生活在太平洋洋底熱泉的泉口附近。由于光合作用無法實現,該生態系統的食物鏈開端往往是滋生在富含營養物質的海水中的各類細菌。它們從熱泉冒出的氣體中獲取硫化氫等能量物質,通過化學合成作用,利用二氧化碳和水制造糖和淀粉等營養物質。
加拉帕戈斯群島的發現很快得到回應。一些科考隊先后在太深海中的生命溫床文/張森鳳平洋其他深海海域發現了類似的生態系統,它們大都分布在洋中脊沿岸“黑煙囪”噴射口的邊緣。“黑煙囪”周圍的最高溫度可達400℃左右。地質學家在高溫的提示下最終意識到,這里可能就是巖漿滲漏處。而上層水溫較低、密度較大的海水自然下沉數千米后,通過裂縫滲入地下火山巖層。冰冷的海水隨著巖漿的擴散和上升運動而逐漸升溫。同時,巖漿流經之處大量金屬物質、各類氣體物質糅合其中,最終升騰為包含黑色煙霧狀微粒的“黑煙囪”。
對海洋生物學家而言,這些科考發現的意義幾乎等同于在其他星球發現生命跡象。而其中最令人意想不到的當屬那些具有相當耐熱水平、能夠利用化學合成作用養活自己的微生物群落。它們的存在似乎揭開了地球生命起源的謎題。有的科學家甚至提出:地球生命的最初發祥地很可能不是地表的淺海海域,而是原始海洋中熱泉的泉眼處。而類似生態系統之所以都在太平洋地區被發現,主要是因為這里海底的擴張速度比其他海洋快10倍左右。
在太平洋深海海域發現的熱泉及其周圍的生態系統,引起科學界的廣泛關注。羅納認為,類似的熱泉和生態系統肯定存在于巖漿蔓延速度更為緩慢的大西洋中部洋中脊群落中。于是,他和考察隊同仁花費了好幾年時間改進深海探測技術,希望能同時利用遠程感應設備和深海定位采樣技術獲取研究上的突破。
1985年,科考隊的付出終于得到了回報。他們在大西洋找到了熱泉的集結地(至今仍是人類所知的最大集結地之一),同時還在那里發現了熱泉生態系統。
他們此次的科考發現引起了生物學家的關注,因為生活在大西洋熱泉生態系統中的動物群落在構成上跟太平洋地區的截然不同。雖然處在相同的緯度,但早先在太平洋地區大量出現的盤子大小的蛤蜊、海蚌和頎長的深紫紅色管狀蠕蟲在這里根本沒有出現,大量集結于此的動物是一種特別的蝦群。
幾乎是在一夜之間,這個位于大西洋中部的考察點成了海底熱流研究的前沿,他們與多個領域的專家建立起合作研究關系,也得到資助,得以使用載人深海潛水艇開展水下勘探工作。
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