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安縣城鄉建設和城市管理局,杭州 淳安 311700)
舊城改建的系統性研究
徐輝團
(淳安縣城鄉建設和城市管理局,杭州 淳安 311700)
本文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一些解決的建議。
城鄉規劃;舊城改建;水鄉城鎮
1.1 定義
舊城改建是從提高城市居民生活水平、城市自身的發展要求的需要的角度,以城市現存環境正在進行的必要的調整以及改變為重點, 有選擇性地保護、保存并通過各種方式來提高城市的環境質量的綜合性工作, 由整治、保護、再開發所組成。
舊城改建就是對城市中現有的阻礙發展的陳舊甚至是衰退的地區通過實行改建,來從根本上改善市民的生活服務、勞動、休息的條件,其目的是達到滿足人民精神生活及社會政治、經濟的需要。
1.2 作用
1.2.1 整合城市土地資源,促進城市發展
我國人口數量極為龐大,自上個世紀末以來我國的城市化進入了前所未有的快速發展階段,城市用地的規模有增無減。但不可否認,土地資源屬于不可再生的寶貴資源,且數量極其有限。與此同時,還存在著級差地租,這從很大程度是使本來就十分稀缺的城市土地資源更加供不應求。因此土地資源短缺是對我國城市化的不容小覷的資源約束,而城市再生可以從一定程度上使這個矛盾得到緩和。
1.2.2 改善居民居住環境
舊城區往往年代悠久, 絕大多數的市政配套設施還難以滿足現在快速發展的需要, 甚至還存在有許許多多的年久失修的房屋,這些房屋已經可以被稱為危房、危樓。我國正處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自然會提高對于城市的整體物質環境的要求,實施舊城改建讓城市再生是我國在本世紀的城市建設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活動。
1.2.3 促進城市經濟發展以及城市產業結構調整
21世紀是科技飛速發展的新世紀,現代科技不斷發展, 令城市率實現了從工業經濟到知識型經濟的轉換。尤其體現在一些大城市已經慢慢地減少制造業的比重,轉而大力發展第三產業,成為了不同層次的貿易、金融、文化教育、和信息中心。市場經濟結構的改進必然會在很大程度是加快社會結構的變化,這對城市軟硬件設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的城市功能的實現必須要通過改建或新建舊城。
2.1 舊城改建的現狀
自20世紀末,我國的經濟持續以驚人的速度發展,這就客觀地推動了城市的建設,在這當中舊城改建更是引人注目。眾所周知,舊城改建可以帶來眾多優點,如:讓城市煥然一新,讓市民更加安居樂業,提升城市用地的潛力,這就使得舊城改建是20世紀90年代的中國的城市建設的重點。但與此同時,舊城改建雖然有個開門紅,但在之后的工作中,各種各樣的問題不斷涌現出來。
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經濟迅速發展,中國的城市也更加繁榮,以占很大比重的中小型城市最為典型,發展速度尤為驚人。21世紀以來,我國無論在社會還是在經濟上,均實現了巨大突破,這使得城市化進程加快。到現在為止,只有少數城市的可以說基本完成舊城改建,而其他的大部分城市尚未完全完成對舊城的改建,特別是為數眾多的中小型城市。從宏觀角度,大規模的舊城改建可以帶來加快改善城市的外在環境,讓城市經濟發展更加迅速,優化重組城市的現有的產業結構等方面的益處。
2.2 存在的問題
2.2.1 忽視了新城的園林綠化問題
一般情況下,舊城位于城市的中心地帶,城市化發展導致城市地域的擴大,這就使得原來的城區是大家最高的黃金地帶,地價不斷地飛漲,最后造成舊城改建成本相當巨大。舊城改建的成本增加造成了開發商獲利潤減少,甚至有可能造成負債。于是開發商為減少支出、獲得更多收益就會減少在園林綠化上的投入,最終使得新城的園林綠化率低于應有的水平。
2.2.2 未合理綜合利用土地
由于現實中舊城改建的功利性較強,很容易對舊城一味地進行高強度的開發,卻忽略了對舊城的歷史文化以及傳統內涵的保護。因為目前在舊城改建的過程中普遍采取不大合理的模式,開發商的只注重經濟利益的具有短視性的做法必然會造成土地的利用率不高。
2.2.3 公眾參與度低不夠透明
在舊城改建的過程中缺少足夠的公眾參與度,讓群眾的想法發揮應有的作用,群眾的利益可能受到侵害。
3.1 政府部門應采取的措施
3.1.1 政府主導舊城改建的核心是解決一下兩個問題:科學規劃以及籌集資金。眾所周知,政府有制定科學規劃的職責,也就是說,籌集資金需要通過政府,但與此同時,籌集資金的方式再也不能照搬計劃經濟時代的方式, 而應該是依靠被政府所壟斷與掌握的寶貴的土地資源來進行合理的市場化運作,使之最終得以轉化為資金。
3.1.2 確定舊城的改建的風格最好以和城市的宏觀規劃協調為標準。政府在土地出讓時就應對舊城改建后的風格進行較為確定的規劃,并且更近一步對開發商的建筑風格以及建筑用途做出相應的要求。
3.2 以舊治舊
舊城改建中不能全部都推倒重建,而應該堅持在舊房原有的基礎上拆舊建新,盡量利用舊城原有的資源,增加舊城改建的資金利用率,使舊城改建真正成為利國利民的工程。對于舊城中的一些損傷程度輕的可以被修復的以及建成時間較短的建筑以及城市的基礎設施不應廢棄而應對其進行維修翻新并繼續使用,已達到減少資源浪費的目的。對于有必要重點研究的建筑以及區域,應該從科學的角度出發,最終確定舊城區的應該拆除和保留以及改建的具體建筑以及區域。還有,舊城改建要注意從規劃開始兼顧城市環境的綜合治理,最終達到減少甚至避免重復建設以及資源浪費的目的。
3.3 保護舊城歷史建筑
相對發達國家而言, 處于高速現代化進程中的我國就往往片面地關注城市的建設和發展, 而忽略了更為重要的對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在舊城改建的過程中應該做到對歷史文化遺存的必要保護和有節制的開發,展現城市文化的獨特魅力。舊城中存在著一定的歷史底蘊以及文化遺存,是城市不可多得的可利用資源,更是一個城市獨有的精神形象,是城市的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不是孤立的而應該是多元的,應該將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與資金、稅收等方面有機結合起來。
要根據所擁有的經濟實力及地方的特殊情況,在小的區域制定一定的規劃,有了統一的指導,進行小批量精細化的改建。
[1]陳一峰,葉冬青.舊城衰敗片區高密度開發改建中的歷史保存與延續——以北京大吉片區改建為例[J].建筑學報,2008(12).
TU11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