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偉


在學習古代的詩文時,你有沒有遇到一些看似簡單,琢磨起來卻感覺到迷糊的詞語?比方說辛棄疾寫的《清平樂 村居》中的“無賴”——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
“無賴”一詞,現在多用來形容蠻不講理、品行不端,很顯然在“最喜小兒無賴”中不是這個意思。據考證,“無賴”在古代有可喜、可愛的含義。如果這么理解,這句話的意思就講得通了。
像“無賴”一樣,有很多詞語從古到今含義發生了大變化,這類詞語叫做“古今異義詞”。讓我們一起來看幾個公式,了解古今異義詞有哪些類型吧!
行=走,走=跑
這兩個等式是不是讓你很困惑?原來,古人要表達我們今天所指的“走路”,用的是“行”。“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中的“三人行”就是指大家一起走路,同行。而古人的“走”則相當于我們今天的“奔跑”。《宿新市徐公店》中,“兒童急走追黃蝶”的“走”不是“走路”,而是“奔跑”,試想,慢慢走哪能追上飛舞的蝴蝶呢?
在這些例子中,詞語的意義“搬了家”,也就是說詞義發生“轉移”。詞義的轉移還包括感情色彩的變化,比方說“乖”,原來指違背、不和諧,現在指小孩聽話、順從。要是你“穿越”到古人家里作客,開口就夸主人家的孩子很“乖”,那一定會很討人嫌的。
江<江,河<河
在古代許多詩文中,“江”“河”并不是隨意哪一條河流,一般是特指長江、黃河。“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蘇軾《念奴嬌 赤壁懷古》),“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王維《使至塞上》),“三萬里河東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陸游《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這些詩詞中的“江”專指長江,“河”專指黃河,后來長江和黃河的支流也被稱為“江”“河”,而現在“江”“河”已經擴大為河流的通稱了。
這么說來,是不是古代的“江”小于現代的“江”,古代的“河”小于現代的“河”?在這兩個例子中,詞語在現代的意義范圍大于古代,詞義發生了“擴大”。
禽>禽
看了這個公式你一定就明白了,意思是古代的“禽”含義大于現代的“禽”。沒錯。今天我們所說的“禽”專指鳥類。在古代詞語中,“禽”是鳥獸類的總稱,包括飛禽,也包括走獸。神醫華佗創編的“五禽戲”,模仿的就是老虎、鹿、熊、猿猴和鳥這五種“禽”。
在這個例子中,詞義從古到今“縮小”了。像這樣的例子還有不少,比如“兄弟”。古時候“兄弟”不光指哥哥和弟弟,或意氣相投的人,有時還是姐妹之間的稱呼,是不是沒想到呢?
從古至今,詞語意思發生變化的例子實在太多了。認識這些有趣的古今異義詞,不僅能更好地學習語文,還能更深入地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何樂而不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