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曉琴, 孔繁羽
(四川省射洪縣中醫醫院, 四川 射洪 629200)
慢性胃炎是不同病因引起的胃黏膜的慢性炎癥或萎縮性改變。臨床表現癥狀多種多樣,或痞滿,納差,脹滿,噯氣,上腹飽脹疼痛泛酸、噯氣、惡心、腸鳴,伴或不伴腹瀉等。而西醫治療方面主要是根除幽門螺桿菌、抑制胃酸分泌和保護胃黏膜及促進胃腸動力等治療。胃炎屬于中醫學的“胃脘痛”、“腹痛”等疾病范疇。中醫藥在治療胃炎時,辨證論治,遣方用藥,常較單用西醫治療能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筆者在2011年12月—2013年12月慢性胃炎治療中,應用半夏瀉心湯加減治療胃痞辨證為寒熱錯雜,虛實夾雜證,取得滿意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共80例胃炎患者,均為本院門診及住院患者,按將80例患者按隨機化數字法隨機分為治療組及對照組,治療組40例,男24例,女16例;年齡22~75歲,平均48歲;病程3個月~15 a。對照組40例,男25例,女l5例;年齡25~73歲,平均45歲;病程6個月~18 a。均表現為心下痞滿,嘔吐,腸鳴,食欲不振,便溏或秘結,辨證為寒熱互結,虛實夾雜證。其中慢性淺表性胃炎48例,慢性萎縮性胃炎13例,膽汁反流性胃炎19例,其中43例患者伴有幽門螺桿菌(HP)感染。在治療過程中,2組組間性別,年齡、病程、臨床表現等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1.2.1 西醫診斷標準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慢性胃炎的診斷標準:(1)上腹疼痛、食欲不振、泛酸、惡心、腸鳴,伴或不伴腹瀉。(2)胃鏡檢查:胃黏膜充血水腫或糜爛。
1.2.2 中醫辨證標準 參考《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002版),根據痞滿的主癥及辨證特點制定。主癥:① 胃脘痞滿或胃脹;②滿悶不舒,餐后尤甚;③按之柔軟,壓之不痛,望無脹形。次癥:①惡心反胃;②反酸;③大便不調;④ 噯氣。舌脈無特定要求。證型確定標準為:①具備至少2項主癥,舌脈基本符合,②具備主癥1項和次癥至少2項,舌脈基本符合;③以上條件具備任意1條即可。
1.3 治療方法 基礎治療:祛除各種可能致病的因素,如避免進食對胃黏膜有強刺激的飲食及藥品,戒煙忌酒。注意飲食衛生,防止暴飲暴食。積極治療口、鼻、咽部的慢性疾患。加強鍛煉提高身體素質。
治療組及對照組均給予奧美拉唑20 mg/次,2次/d,枸櫞酸鉍鉀片600 mg/次,2次/d,早晚餐前30 min服用。腹脹者加用嗎丁啉10 mg/次,3次/d,餐前30 min服用,幽門螺旋菌感染者加用抗生素,可給予阿莫西林1 g/次,2次/d,克拉霉素0.5 g,2次/d。連服1周,繼服奧美拉唑膠囊20 mg,日1次,連服4周。治療組加服半夏瀉心湯治療,組方:半夏12 g,黃芩8 g,黃連6 g,白及12 g,黃芪15 g,干姜6 g,炙甘草6 g,大棗5枚。隨證加減:泛酸嘈雜加烏賊骨、吳茱萸;胃脘痛甚加延胡索、白芍;脾胃虛寒去黃芩、黃連加肉桂;肝郁氣滯加香附、柴胡;胃陰虛去干姜加生地黃、石斛;有胃出血者加三七粉、地榆炭。日1劑,水煎2次,取汁400 mL,早晚分服,療程4周。治療期間忌煙酒、辛辣。療程結束復查胃鏡,幽門螺桿菌,觀察效果,并跟蹤隨訪。
1.4 療效標準 參考《中醫內科學》[1]。①痊愈:臨床癥狀基本消失,胃鏡檢查示胃黏膜基本恢復正常且無復發;②好轉:臨床癥狀消失或明顯改善,胃鏡下胃黏膜充血、潰瘍等征象明顯改觀,范圍縮小或者減輕;③無效:臨床癥狀、體征緩解不明顯且胃鏡檢查示原病灶無明顯變化。
1.5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1.0軟件對所有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率的比較采用卡方檢驗。計量數據使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卡方檢驗;P<0.05表示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組臨床療效比較 見表1。

表1 2組臨床療效比較
胃炎屬中醫“胃痞”、“胃脘痛”范疇。臨床癥狀主要為脘腹痛、飽脹感、納差以及噯氣等,正如《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脾不能行氣于肺胃。結而不散,則為痞?!敝蝿t以辛開苦降、寒熱平調,方用半夏瀉心湯通降氣機,使之脾升胃降,氣機有調,上下無阻,陰陽平衡[2]。半夏瀉心湯由半夏、黃芩、干姜、人參、炙甘草、黃連、大棗熬制成的,用于寒熱平調,消痞散結。吳昆《醫方考》卷1:“傷寒下之早,胸滿而不痛者為痞,此方主之。傷寒自表入里,……若不治其表,而用承氣湯下之,則傷中氣,而陰經之邪乘之矣。以既傷之中氣而邪乘之,則不能升清降濁,痞塞于中,故曰痞。瀉心者,瀉心下之邪也。姜、夏之辛,所以散痞氣;芩、連之苦,所以瀉痞熱;已下之后,脾氣必虛,人參、甘草、大棗所以補脾之虛?!狈街兄赜冒胂脑餄裆⒔Y,和胃降逆而止嘔,為全方之君藥,黃芩、黃連味苦性寒,清熱燥濕,苦泄通降,干姜溫中散寒,人參、大棗、甘草健脾益氣、益胃生津。諸藥相配,能使溫熱清而腸胃和,升降復常[3]。
現代藥理研究表明半夏瀉心湯對胃有雙向調節作用,能促進胃腸蠕動,防止反流,保護胃黏膜,增強機體免疫,提高機體耐缺氧能力[4],可通過調節腦及胃內自主神經分泌紊亂,改善胃潰瘍癥狀,保護胃黏膜[5]。同時現代中藥藥理研究顯示黨參能夠保護胃黏膜,黃連、黃芩可有效根除幽門螺桿菌,甘草則富含生胃酮能夠促進胃黏膜再生,而干姜中的有效成分姜烯能有效抑制毒素對胃黏膜的損傷等[6]。
半夏瀉心湯符合脾胃生理特性、病理特點,適合治療脾胃病。臨床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周仲瑛.中醫內科學[M].2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
[2]萬 強.半夏瀉心湯在消化道疾病中的臨床應用[J].陜西中醫,2005,3(26):273.
[3]王益新.半夏瀉心湯隨證加味臨床治療36例慢性胃炎[J].中國醫學創新,2009,6(20):109-110.
[4]趙炎,王國慶.半夏瀉心湯實驗研究現狀評價[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00,23(1):42.
[5]張忠,司銀楚,吳海霞,等.半夏瀉心湯及其拆方對應激性胃潰瘍大鼠膽堿能神經元的影響[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05,11(4):283-284,287.
[6]呼軍明.半夏瀉心湯加味治療慢性胃炎65例[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1,9(16):9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