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磊峰, 楊 齡, 楊柳華, 溫偉波
(1.河南省臨潁縣人民醫院, 河南 漯河 462600; 2.云南中醫學院中藥學院, 云南 昆明 650500;3.云南師范大學醫院, 云南 昆明 650500; 4.云南中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 云南 昆明 650200)
肥胖是指體內脂肪堆積過多和(或)分布異常,體重增加,是一種多因素的慢性代謝性疾病。肥胖提高了病死率并增加了患慢性病的風險,為此,WHO 已將肥胖明確定義為一種疾病。肥胖同時也是心腦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骨關節病、某些腫瘤等慢性病和社會心理障礙的重要危險因素,是導致早死、致殘、影響生命質量和增加各國財政負擔的重要公共衛生問題[1]。
現代醫學對肥胖的發病機制、危險因素以及診治等各方面都進行了系列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治療仍缺乏特異性,且費用大,治療后易反彈,對控制肥胖本身及相關疾病仍不理想。而中醫藥對肥胖的治療有著重要的作用,中醫認為,肥胖多兼痰濕、血瘀;自古就有“胖人多痰濕”,“痰多加瘀”,“痰瘀相關”的記載;因此肥胖與痰瘀有相當密切的聯系,痰瘀證是肥胖患者一個重要的中醫證型[2]。且多項研究表明[3],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程度與頸動脈硬化程度有著密切的關系,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增加是動脈粥樣硬化的早期標志,可預測大血管和周圍血管疾病的發生,有利于早期防治糖尿病血管病變。因此研究痰瘀證與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的關系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際意義。本文通過觀察分析肥胖人群家族史、飲食生活習慣、煙酒嗜好、運動情況等肥胖的相關發病背景;研究肥胖人群痰瘀證與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的關系,為研究痰瘀證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并為從中醫痰瘀論治肥胖提供理論和客觀依據。現將研究結果歸納如下。
1.1 診斷標準 (1)肥胖患者符合2005年國際糖尿病聯盟有關MS的定義中肥胖(① BMI≥25;②男腰圍≥90 cm,女腰圍≥80 cm。)的診斷標準者。(2)血瘀證診斷標準:(參照1986年第二屆全國活血化瘀研究學術會議修訂的血瘀證診斷標準)(3)痰證診斷標準(參照國家技術監督局1997年10月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中醫診療術語癥候部分》GB/T16751.2)胸悶脘痞;納呆嘔惡;頭沉身重;舌苔白膩或水滑;脈濡或滑。具備二項既可診斷。
1.2 納入標準 (1)年齡30~75歲之間者;(2)符合中國成人肥胖診斷標準;(3)符合痰證和血瘀證的診斷標準。
1.3 排除標準 (1)繼發性肥胖如柯興氏綜合征、甲狀腺功能低下、長期應用激素、安眠藥或其他精神神經藥物等的患者;(2)有嚴重的其他疾病如心肝腎功能不全的患者、血糖水平長期控制不良的糖尿病患者;(3)有精神疾患不能配合者;(4)妊娠期、哺乳期婦女;(5)服用減肥藥者。
2.1 調查內容 (1)一般情況;(2)與肥胖有關的生活飲食情況;(3)體征;(4)人體測量;(5)影像學檢查:頸部血管超聲檢查(采用德國西門子SEQUOIA512超聲檢測儀器):分析并對超聲結果進行分級評分。
2.2 研究方法 對100例肥胖并符合痰瘀證型患者進行調查,收集肥胖患者的臨床資料,并對臨床資料分析整理,辨證分型屬于痰瘀證患者則進行頸部血管超聲檢查,分析超聲檢查結果并進行分級評分,同時對肥胖并符合痰瘀證患者進行量化評分,然后綜合分析兩者之間的關系。
2.3 統計學分析 所有數據應用SPSS17統計軟件處理,痰瘀證采用量化積分形式,根據最終積分分為輕、中、重3層,IMT采用分層計量評分[4]。計數資料χ2檢驗,計量資料t檢驗,痰瘀證與頸動脈IMT因素采用有序分組資料的線性趨勢檢驗。
肥胖并符合痰瘀證患者100例,男女比例無明顯差異,年齡最大的75歲,年齡最小的36歲,平均年齡56.35歲。
3.1 癥候及超聲積分統計分析 見表1。

表1 肥胖人群痰瘀證及頸部血管內膜中層厚度
3.2 肥胖患者中痰瘀證的輕重程度與頸部血管內膜中層厚度相互關系的分析比較當中,對表3經χ2分析,并經有序分組資料的線性趨勢檢驗,線型回歸統計分析結果見表2。

表2 線型回歸統計表
分析結果,P總<0.005,P線<0.005,0.025
3.3 腹型肥胖與非腹型肥胖痰瘀證輕重程度及頸動脈內膜超聲評分比較 見表3。

表3 2組證型積分統計表
由表3腹型肥胖與非腹型肥胖痰瘀證輕重程度經配對樣本t檢驗,t=3.0551,查表P<0.05,有統計學意義,說明兩者痰瘀證輕重程度不同,結合實際臨床資料,可以認為腹型肥胖較非腹型肥胖痰瘀證型程度為重。
由表3腹型肥胖與非腹型肥胖頸動脈內膜超生積分輕重程度經配對樣本t檢驗,t=1.7206,查表P<0.05,有統計學意義,說明兩者頸動脈內膜病變程度不同,結合實際臨床資料,可以認為腹型肥胖較非腹型肥胖頸動脈內膜病變程度為重。
肥胖人群痰瘀證與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的病變程度成直線相關上升趨勢,提示肥胖人群頸部血管內膜變化隨痰瘀證輕重程度加重而加重;肥胖伴腹型肥胖的痰瘀證輕重程度及頸動脈內膜病變的嚴重程度較不伴腹型肥胖者為重。
肥胖是由于多種原因引起的以痰濕偏盛為主要病機,導致體內膏脂堆積過多,體重超過標準體重20%以上,并多伴有頭暈乏力,神疲懶言,少動氣短等癥狀的一類病證。
肥胖病機總屬痰濕偏盛。肥胖由多種原因及脾腎氣虛引起運化轉輸無力,水谷精微失于輸布,化為膏脂和水濕,血液鼓動無力,水液失于蒸騰氣化,致血行遲緩,水濕內停留滯體內而致肥胖;本病多屬標實本虛之候,本病初起以氣虛為主,多無臨床癥狀,隨著膏脂、痰濁增多為患則表現為標實為主,遂發為肥胖。標實為痰濕膏脂內停,或兼水濕,血瘀,氣滯等。肥胖在發生發展過程中常發生病機轉化,一是久病損傷脾胃,致脾虛不運,甚至脾病及腎,導致脾腎兩虛,從而由實證轉為虛證。而脾虛日久,運化失常,濕濁內生;或脾病及腎,腎陽虛衰,不能化氣行水,以致水濕內停,泛溢于肌膚,阻滯于經絡,使肥胖加重,從而由虛證轉為實證或虛實夾雜之證。二是各種病理產物之間也可發生相互轉化,主要表現為痰濕內停日久,阻滯氣血運行,可致氣滯或血瘀。而氣滯、痰濕、瘀血日久,常可化熱,而成郁熱、痰熱、濕熱、瘀熱。因此痰和瘀是肥胖發生發展過程中重要的病機和致病因素,從痰從瘀來研究肥胖病,為中醫學研究治療肥胖提供新的理論和客觀依據,有著重要的臨床意義。
參考文獻:
[1]武陽豐.肥胖:必須引起國人重視的流行病[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02,23(1):324.
[2]孫建芝.痰濁證微觀辨證指標的實驗研究[J].河南中醫,1996,16(2):21.
[3]許竹梅.超聲檢測動脈粥樣硬化的進展: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的意義[J].心血管病學進展,1998,19(6):354.
[4]何文.頸動脈超聲與臨床[J].中國卒中雜志,2007,4(7):547-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