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際廣播電臺總工程師 王 聯
媒體已經進入全媒體時代。廣播影視適應變革,并推動媒體行業的變革,以開放為基礎、融合為手段、智能為引導,全面開展業務和網絡的融合,來提升服務能力,實現傳統媒體的轉型,走向“多媒體融合、全媒體發展”的戰略目標。“多媒體融合、全媒體發展”就是要利用互聯網的思維方式來推動媒體的融合發展。融合發展既包括了業務層面,也包括了網絡層面。國際臺研討中認為廣電融合發展包括以下方面:第一是觀念的融合,觀念上必須加強對多媒體融合的認識,既要借鑒新媒體的服務理念和運營方式,又要保留傳統媒體的既有優勢,實現優勢的結合;第二是品牌的融合,傳統媒體具有一定的品牌優勢,要利用傳統媒體的品牌向多媒體延伸,從而推動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有效融合;第三是用戶的融合,將傳統媒體的“聽眾”、“觀眾”與新媒體的“受眾”向“用戶”來融合,滿足用戶對多媒體、多形態業務的需求,推動終端的多形態融合;第四是服務的融合,改變廣電媒體長期以來“以自己為中心”的思想,引入新媒體“以用戶為中心”的服務理念,用新媒體和傳統媒體的全部傳播手段服務于用戶,這種服務不僅僅是多媒體的服務,更應該是一種綜合性的服務;第五是平臺融合,以開放的運營方式接納各種應用和以應用為中心對應的各種平臺,在多媒體平臺之間建立良性的生態環境,做到真正意義上的平臺互聯;第六是網絡的融合,作為媒體發展承載的基礎,傳輸網絡必須適應媒體傳播的特性和發展趨勢,建立單向、雙向相結合的融合網絡,并且通過智能調度的方式來充分發揮單向網和雙向網的傳輸優勢,同時要考慮到有線、無線、衛星等多個網絡的協同覆蓋和互聯互通,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全程全網、無縫覆蓋。
對廣電CDN策略的建議:1)自建和租用相結合,用公網租用,用私網自建。2)廣電自建CDN也采用兩級架構。3)根據業務和網絡發展,分階段實施。4)在本省IP VOD點播平臺階段以省為單位,根據業務擴展情況逐步擴大本省CDN建設。充分考慮已有CDN標準和向SDN網絡的過渡。5)在全國互聯業務平臺建立時,加快CDN標準的建立,形成廣電CDN互聯平臺。6)在引入廣播和寬帶混合業務后,升級原有平臺,支持混合業務。
廣電要做的遠不是OTT那么簡單,廣電要利用現有技術打造廣電的“第三平臺”:1)混合業務場景中采用通信OTT建立社交電視環境。2)采用終端虛擬化提升現有有線廣播價值。3)利用網絡功能虛擬化建立廣電云平臺。4)采用大數據技術重塑廣電商業模式。
大數據工程涉及的主要問題有:1)如何聚合數據?即跨時空地域分布分散的弱相關數據的聚合。2)如何將大數據變小?在不改變數據基本屬性的前提下對數據進行清洗,盡量不損失價值的條件下減小數據規模(抽樣、去重、過濾、篩選、壓縮、索引、提取元數據等數據變換工程)。3)如何進行大數據的價值提煉?主要涉及數據融合、關聯分析、人機交互分析、實現數據的價值增值等。
大數據中心技術的趨勢是“融合”:一是數據的融合,二是架構的融合,包括軟硬件融合、計算的融合、存儲的融合、存儲和計算的融合,三是網絡融合以及存儲與網絡的融合。
既然電信能做IPTV這樣的全IP廣播實現了有線電視的全部功能,為什么有線電視系統還要搞DVB而不能搞成全IP化呢?
OTT就是Web化,就是面向互聯網,在內網建OTT,無法解決問題。支持DLNA、AirPlay或Miracast功能的機頂盒支持多屏聯動,用手機和Pad就可以收看互聯網上的多種OTT視頻,并采用以上無線技術在電視上播放。為保護有線電視,牌照網絡電視臺不進行直播,但是用手機或Pad安裝CBox之后就可以收看CCTV網站的視頻直播,牌照障礙被跨過去了。所以未來的趨勢不可阻擋,用戶不買賬,就是白做。
擁抱OTT,就要基于互聯網,擁抱OTT就是接受開放的互聯網為廣播電視新媒體的基礎網絡,新一代廣播電視網將基于下一代互聯網而不是封閉的專網。
在內容獲取上,要注重版權問題;在網絡改造上,20 Mbit/s以上的帶寬要采用光纜,目前雙向網改造光纜的成本已經很低了;關于前端,由于廣電運營商是要控制機頂盒的,要做好BOSS,還是很有機會成功的;對于播出端,廣播電視未來存在有線、衛星、地面等多種接入方式,所以要考慮多輸入多輸出技術,例如在研究的“超級WiFi”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