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芳芳
(平頂山學院,河南平頂山 467000)
文化遺產(culture heritage)概念來源于《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是指具有歷史學、科學、藝術或文化價值的人類杰作,如文物(monuments)、建筑群(groups of buildings)、遺址(sites)等[1]。歷史文化遺產主要包括歷史風貌區和優秀歷史建筑,是世界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種不可再生的文化資源,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越來越受到重視。
河南地處中原,留存著大量的歷史文化遺產。河南的歷史文化遺產是五千年古老文明的縮影,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博大精深。比如洛陽龍門石窟、嵩山少林寺、開封相國寺、殷墟遺址等。河南一直重視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始終把保護放在首位,最大限度延長對歷史文化遺產的壽命,使歷史文化遺產價值的實現達到最佳狀態,促進河南文化遺產的可持續發展。
但是,人們對歷史文化遺產保護也出現很多新的挑戰,保護意識比較淡薄,把保護歷史環境看成經濟發展的障礙,對建筑維護技術水平也參差不齊。因此,對河南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不僅是保存城市歷史發展的軌跡,留存城市的記憶,更是民族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傳承。
我國歷史文化遺產保護(主要是考古研究和保護)開始于20世紀20年代。1992年,北京大學相繼成立考古學研究所和考古學會,這是我國歷史上最早的考古和文物保護研究機構。我國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體系建立經歷了形成(1950—1981年)、發展(1982—2000年)與完善(2001年以來)三個階段,即:以文物遺產保護為中心內容的單一體系的形成階段;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雙重保護體系階段;歷史文化保護區的多層次保護體系的成熟和完善階段[2]。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理念和方法在逐步發展和完善,內容也不斷豐富。但是河南歷史文化遺產保護過程中開發過程中引發了諸多問題,制約著河南歷史文化遺產在當代的可持續發展[3-4]。
1.行政管理體系混亂、從業人員素質偏低
據我國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的法律和河南省的相關規定,河南省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文物保護單位、歷史文化名城的職能管理部門管理權限重疊,紛紛插足文化遺產管理,各自壟斷經營,形成多頭管理的混亂體制,影響和制約著文化遺產的規劃、保護和開發。
另一方面,河南人口眾多,教育相對落后,導致了河南文化遺產行政管理人員、遺產地(景區)工作人員素質普遍偏低,服務意識、安全意識、管理水平等亟需提高。
2.保護歷史文化遺產意識淡薄
在保護歷史文化遺產方面,很多公民不能認識保護的重要性。公眾法制意識淡薄,在保護歷史文化遺產上,把法律規定的特例當一般、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的情況依然普遍。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領導人的意識與態度,名人效應、經濟利益很容易使遺產保護被淡化。
3.保護河南歷史文化遺產的相關法律規章制度不完善
我國在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方面的全國性法律法規主要是《文物法》《文物法實施條例》以及《中國文物古跡保護規范》等文件。其他省、市對于本地的歷史的文化遺產都制定了保護制度,而河南在保護歷史文化遺產方面的規章制度卻很不完善,需要加大立法力度。
對世界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經歷了長期的發展過程,國外有很多國家,無論是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模式,還是文化遺產的保護觀念,都值得我國以及地方政府進行借鑒和學習,比如日本、法國、英國等主要發達國家。借鑒這些國家先進的保護經驗,有助于我國歷史文化遺產的法律制度建設與完善的研究,對推動河南歷史文化遺產的可持續發展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日本的文化遺產翻譯為文化財,保護立法工作始于19世紀初,1871年頒布《古器舊物保存方法》。1950年制定《文化財保護法》,在文化遺產保護方面形成了比較完整的法律體系。1975年進行了修改,創設了“傳統建筑組物群保存地區”制度、重要無形民俗文化財的制定制度、登陸制度等。
1966年日本制定的《古都保存法》,保護的對象主要是京都、奈良等古都內的歷史文化環境。對《古都保護法》所確定的保護地區,國家投入資金80%,剩余20%由地方政府承擔。而該區域內的非歷史風土保存區由各地方政府另行制定的法規如《歷史環境保護條例》《傳統美觀保護條例》等進行立法保護。這些保護區資金投入由地方政府自行解決。日本的立法體系是以地方立法為核心,這種立法體制明確劃分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分管責任,有利于調動地方政府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的積極性。法律文件內容操作性很強,同時在具體的操作過程在靈活變通,使法規本身具備操作性強與靈活性強的特點。
英國的立法體系是以國家立法為核心,將古跡、登錄建筑、歷史文化保護區及歷史文化古城等保護對象、保護辦法、保護機構和團體、地方政府職能與資金投入政策、監督咨詢和公眾參與都納入了立法與執法的程序。同時,地方政府主要負責解釋這些法律條文,并提供規劃指導、建設和保護咨詢等服務,對國家立法內容做有限的補充與深化。
日本歷史文化遺產由文化部門和城市規劃部門分管,為雙平行行政管理體系。文化部門負責管理文物保護,城市規劃部門負責古都保護和保存城市景觀保全等。地方政府機構中設置法定咨詢機構—審議會,為政府提供高層次的決策,使行政和學術有效的結合[5]。我國行政管理體系混亂,需要借鑒日本的先進保護模式進行調整,建立監督機構模式,這樣可以減少行政成本的損耗,提高執法的權威性和有效性。
在英國,中央和地方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機構分別由國家環境保護部和地方規劃部門負責。國家環境保護部負責有關國家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法律、法規、的制定,地方規劃部門負責本區內保護法規的操作和執行。
國家和政府財政撥款是保護資金的主要來源,社會團體、慈善機構、個人捐助來輔助。資金保障制度與立法制度相結合,資金保障制度成為英國保護歷史文化遺產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如英國從1982—1990年中有13項有關保護的重要法律法規,超過一半以上都規定資金投入的金額或比例。英國在很多相關政策都為保護歷史文化以遺產提供很多渠道來籌措資金。如減免稅收、貸款、公用事業撥款、發行獎券、自籌資金等形式[6]。美國在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的每年投入約168.2億元人民幣,印度每年國家投入約3.1億元人民幣;墨西哥每年國家投入約14.2億元人民幣;埃及旅游點門票收入的90% 上交國庫,再返還給國家文化遺產部門用于文化遺產保護,政府每年用于伊斯蘭古建筑的保護經費約合5000萬元人民幣。而我國,對風景名勝區的投入僅0.1億元,地方政府投入嚴重不足,并且投入機制不健全,不利于河南歷史文化遺產保的可持續發展。
歷史文化遺產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被不斷破壞、創造和積累起來的。在保護過程中,需要我們反復思考“為什么”和“要把什么”繼承與發揚下去的問題。英國、日本都是建立以立法為核心的保護歷史文化遺產體系。我國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單向行政管理制度為保護制度的核心,而相應的保護法律體系很不完善。學習和借鑒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健全相關法律體系,協調行政管理體系,使法律法規貫徹實施,完善河南歷史文化法律制度,推動河南歷史文化遺產工作穩定、持續發展。
[1]劉紅嬰,王健民.世界遺產概論[M].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2003.
[2]王星光,賈兵強.中原歷史文化可持續發展的問題與對策[J].河南社會科學,2008(4).
[3]王林.中外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制度比較[J].城市規劃,2000(8).
[4]周光召.2020年中國科學和技術發展研究(下)[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
[5]張志剛,常芳.東北少數民族文化典籍的英譯與研究[J].內蒙古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4):76-80.
[6]周興茂,肖英.土家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價值、瀕危與保護[J].重慶三峽學院學報,2013(4):34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