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研究表明冠狀動脈粥樣斑塊破裂是引發急性冠脈綜合征(ACS)的主要原因,而冠狀動脈粥樣斑塊急性炎癥反應則是導致斑塊破裂的關鍵環節,并與斑塊的進展密切相關[1]。他汀類藥物對于ACS的早期干預屢見報道,但對高齡患者因擔心其藥物的不良反應,臨床應用比較謹慎。故本研究入選≥85歲老年ACS患者,分別給予阿托伐他汀10、20、40 mg,觀察≥85歲老年ACS患者應用阿托伐他汀調脂、抗炎作用及安全性,為≥85歲老年ACS患者臨床應用他汀類藥物提供指導。
1.1 研究對象
1.1.1 入選標準:選自2010年11月至2013年3月秦皇島市第一醫院住院≥85歲老年ACS患者,其中不穩定型心絞痛(UA)53例和急性心肌梗死(AMI)24例。UA包括靜息性心絞痛、初發性心絞痛、惡化性心絞痛。要求入院前48 h內有≥1次心絞痛發作,且發作時心電圖出現暫時性ST段壓低>0.1 mV或ST段抬高>3 mV,發作緩解后ST段改變迅速恢復正常或接近正常,這些患者需血清心肌標志物進一步確定是否為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AMI診斷標準:有≥1項心臟生化標志物(優選肌鈣蛋白)升高或降低超過99%正常參考值上限,同時伴有≥1項下列改變:(1)心肌缺血癥狀;(2)心電圖改變提示新發生的心肌缺血(新出現的ST-T改變或新出現的左束支傳導阻滯);(3)病理性Q波;(4)新出現的存活心肌丟失或階段性室壁運動異常影像學證據[2]。
1.1.2 排除標準:(1)感染性疾病、甲狀腺疾病、惡性腫瘤、肝腎功能異常,膽汁淤積、自身免疫性疾病;(2)心功能不全,合并未控制的嚴重高血壓、瓣膜性心臟病以及急診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者;(3)入院前2月服用調脂藥和(或)非甾體抗炎藥和(或)抗凝藥、維拉帕米及胺碘酮、免疫抑制劑患者。
1.2 治療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在服用拜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波立維)、麗珠欣樂等基礎治療后,分為3組,分別為26、26及25例,分別接受10、20、40 mg阿托伐他汀,患者均在每晚睡前服用。
2.1 3組患者治療前基線數據比較 3組治療前在年齡、性別、體質量指數、糖尿病、收縮壓(SBP)、舒張壓(DBP)、總膽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肌酸激酶(CK)、肌酐(Cr)方面無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1。

表1 3組患者臨床基線情況
2.2 3組治療前后高敏C-反應蛋白(hs-CRP)、白介素(IL-6)水平比較 與治療前比較,3組阿托伐他汀治療后hs-CRP、IL-6顯著下降(P<0.05或P<0.01)。hs-CRP、IL-6降低呈劑量依賴性(P<0.05)。見表2。
2.3 3組治療前后TC、LDL-C水平比較 20 mg組和40 mg組治療后較治療前TC、LDL-C水平顯著降低(P<0.01)。阿托伐他汀降低TC作用呈劑量依賴性(P<0.05)。見表3。
2.4 阿托伐他汀安全性觀察 阿托伐他汀治療2周,10 mg組無ALT和AST增高者。20 mg組ALT增高4例,AST增高3例,均<1倍正常上限。40 mg組ALT增高6例,1例增高<1倍正常上限,3例ALT增高1~3倍,2例ALT增高>3倍正常上限而停藥;AST增高6例,2例增高<1倍正常上限,4例AST增高1~3倍。各組治療前后患者CK、Cr、FBG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3組均未出現他汀類藥物引起的肌損害。

表2 3組患者治療前后hs-CRP、IL-6水平比較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P<0.01;與10 mg組比較,△P<0.05;與20 mg組比較,▲P<0.05

表3 3組患者治療前后TC、LDL-C水平比較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1;與10 mg組比較,△P<0.05;與20 mg組比較,▲P<0.05
他汀類藥物不但有調脂作用,還具有抗炎、抗血栓、改善內皮舒張功能、抗氧化、抗增殖效應等非調脂作用[3]。現普遍認為,CRP是ACS過程中的主要炎癥蛋白,并在全面評估心血管事件中有著重要的作用[4]。本研究結果顯示:≥85歲老年ACS患者早期使用阿托伐他汀治療2周,hs-CRP及IL-6水平均顯著下降(P<0.05或P<0.01),并呈劑量依賴性(P<0.05)。證實阿托伐他汀對≥85歲老年ACS體內炎癥反應同樣有明顯抑制作用,并隨著劑量加大,抗炎作用加強,與相關文獻報道一致[5-6]。
PROVE IT-TIMI 22研究中>70歲老年ACS患者的亞組分析顯示,將LDL-C水平降至<70 mg/dL時心血管事件的發生顯著減少[7]。本研究提示阿托伐他汀10 mg應用14 d對TC、LDL-C無明顯降低作用。阿托伐他汀20、40 mg對TC、LDL-C有明顯降低作用(P<0.05);阿托伐他汀降低TC幅度成劑量依賴性。本結果提示低劑量阿托伐他汀對≥85歲老年ACS調脂作用未顯現,但對hs-CRP及IL-6降低作用顯著,也間接提示了他汀類藥物獨立于降脂外的抗炎作用。
對強化降脂治療新靶點(TNT) 研究,老年亞組的分析表明,隨著年齡增長,高劑量他汀類藥物治療組主要心血管事件發生率降低,但相關的不良反應明顯增加,患者的停藥率增加[8]。老年人因肝腎功能下降,多種疾病存在,合并用藥多,身體素質較差,這會大大增加阿托伐他汀在臨床應用時引起不良反應的概率。本研究發現阿托伐他汀10、20、40 mg 3組,治療前后CK、Cr、空腹血糖無統計學差異,提示隨劑量增加肌損害不良反應沒有增多,與梁曉秋等[9]的報道一致。Cr水平未見異常,提示阿托伐他汀對≥85歲老年ACS患者腎功能無明顯影響。但高齡患者Cr合成減少,部分腎功能不全的老年患者血Cr水平可表現正常,可能對結果有影響。
肝功能異常是他汀類藥物使用中最常見的不良反應,ALT升高>3倍正常上限的發生率約為0.5%~2.0%,多發生在開始用藥后的3月內,呈劑量依賴性[10]。本研究10、20 mg組中無ALT、AST增高>3倍而停藥者,40 mg有2例(9.09%)ALT增高>3倍而停藥者。明顯高于0.5%~2.0%。故建議對≥85歲老年患者阿托伐他汀40 mg治療時,應該嚴密觀察使用者的肝酶情況,根據患者情況調整劑量。本研究提示≥85歲老年ACS患者使用阿托伐他汀20 mg,發生不良反應的風險低,調脂、抗炎作用明顯,因此推薦在≥85歲老年ACS發病早期應用阿托伐他汀,但劑量不宜過大。
[參考文獻]
[1] 陳紀林. 防治動脈粥樣硬化的新動向[J]. 中國循環雜志,2001,16(3): 163.
[2] 楊新春, 鄒陽春. 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診斷與危險評估[J]. 中華內科雜志,2006,45(7): 611-612.
[3] Bustos C, Hernandez-Presa MA, Ortego M, et al. HMG-CoA reductase inhibition by atorvastatin reduces neointimal inflammation in a rabbit model of atherosclerosis[J]. J Am Coll Cardiol,1998,32(7): 2057-2064.
[4] Ridker PM. 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 potential adjunct for global risk assessmentin the primary prevention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J]. Circulation,2001,103(13): 1813-1818.
[5] 丁國鋒, 李明娥, 韓兆東,等. 老年人急性冠脈綜合征血清高敏C-反應蛋白與白介素-6相關性研究[J]. 中國老年學雜志,2006,26(2): 261-262.
[6] Morrow DA, de Lemos JA, Sabatine MS, et al. Clinical relevance of C-reactive protein during follow-up of patients with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 in the Aggrastat-to-Zocor Trial[J]. Circulation,2006,114(4): 281-288.
[7] Cannon CP, McCabe CH, Belder R, et al. Design of the Pravastatin or Atorvastatin Evaluation and Infection Therapy (PROVE IT)-TIMI 22 trial[J]. Am J Cardiol,2002,89(7): 860-861.
[8] LaRosa JC, Grundy SM, Waters DD, et al. Intensive lipid lowering with atorvastatin in patients with stable coronary disease[J]. N Engl J Med,2005,352(14): 1425-1435.
[9] 梁曉秋,張林,熊明.國產阿托伐他汀對老年人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影響的隨機臨床對照研究[J].實用老年醫學,2012,26(1):44-46.
[10] 血脂異常老年人使用他汀類藥物中國專家共識組. 血脂異常老年人使用他汀類藥物中國專家共識[J]. 中華內科雜志,2010,49(6): 535-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