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梗死(CI)屬于缺血性卒中的總稱,包括腦栓塞、腦血栓形成、腔隙性梗死等,在全部腦卒中的百分比約為70%,主要是由于腦部血液供應出現障礙而引發的腦部病變[1]。隨著臨床醫學與生物學、解剖學、病理學之間的聯系越來越緊密,已經證實CI梗死面積同閉塞血管大小正相關,且閉塞血管位于大血管越大分支處,其梗死的面積愈大。磁共振血管造影(MRA)能清楚地顯示顱內大血管Willis環,大腦前、中、后動脈、椎-基底動脈主干及其分支,并能直接顯示腦梗死的供血動脈,為臨床治療提供依據[2]。為了進一步探討CI顱內動脈硬化程度情況,我院采取MRA進行了診斷研究,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將我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接診的CI患者112例作為研究對象,皆采取MRA診斷,診斷后CI程度根據Adams分類法分為3組[3],其中大梗死(CI面積>3.0 cm2)共42例,作為A組,男28例,女14例;年齡54~83歲,平均(68.9±3.2)歲。小梗死(CI面積1.5~3.0 cm2)共39例,作為B組,男26例,女13例;年齡57~81歲,平均(69.5±2.9)歲。腔隙性梗死(CI面積<1.5 cm2)共31例,作為C組,男21例,女10例;年齡58~84歲,平均(69.7±3.1)歲。3組患者皆簽署知情同意書愿意配合本次研究, 3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本次研究所有患者皆采取MRA診斷,使用德國Siemens Avanto 1.5T磁共振機城鄉系統,所用系統為Intera Nova Dual 超導成像系統。在診斷時,先對患者進行常規磁共振序列掃描,然后行MRA檢查,其中時間飛越法選擇160,相關指標包括RFOV為100%、層厚7 mm、矩陣256×256、層數100、Echo 1/1、NSA=1、掃描時間180~210 s。掃描完成后將原始圖像采取最大強度投射重建,并選擇合適的窗寬與窗位將其投射在顯示屏上,并采取360°立體三維旋轉觀察。
1.3 動脈硬化程度評定標準 動脈硬化程度評定根據血管形態、血流信號改變、走行及遠端血管顯示來進行綜合評定[4],包括3種情況:(1)輕度:1支或者多支血管狹窄表現出局部血流信號減弱,但遠端血管顯示正常;(2)中度:1支或者多支血管狹窄表現出局部血流信號顯著減弱或者消失,同時遠端血流有所減少或者欠佳;(3)重度:1支或者多支血管狹窄表現出局部血流信號中斷,同時遠端血流信號消失。
1.4 統計學分析 本次研究相關數據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 17.0處理,計數資料用百分率表示,行秩和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3組患者動脈硬化程度對比 3組間動脈硬化程度皆有顯著性差異,其中C組重度率明顯低于B組與A組,同時B組重度率也明顯低于A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從表中可以看出,隨著CI的程度越嚴重,動脈硬化越嚴重。

表1 3組患者動脈硬化程度對比(n,%)
注:與C組比較,*P<0.05;與B組比較,△P<0.05
2.2 3組患者血管改變情況對比 3組血管改變情況存有顯著性差異,其中A組動脈閉塞率明顯高于B組與C組,而且B組血管閉塞率也明顯高于C組,皆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從表中可以看出,隨著CI程度越嚴重,相應的血管閉塞率也越高。

表2 3組患者血管改變情況對比(n,%)
注:與C組比較,*P<0.05;與B組比較,△P<0.05
CI屬于臨床常見疾病,病因十分廣泛,通常可分為腦血管阻塞與腦部血液循環障礙2類。具體而言,CI主要是以內腦組織局部供血動脈的血流突然減少或者停止,導致該血管的供血區腦組織出現缺血、缺氧等而引發腦組織的軟化、壞死等,同時可能伴有相應部位臨床癥狀與體征,比如失語、偏癱等神經功能缺失癥狀。從近幾年有關研究中可知,CI患者梗死面積與血管閉塞情況相關,為了進一步探討該課題,我院針對接診的CI患者采取MRA進行診斷,并對顱內動脈硬化程度進行了探討。
3.1 CI患者梗死面積越大,其動脈硬化程度越嚴重,同時動脈閉塞的概率越高 本次研究112例CI患者,皆采取MRA診斷,診斷后CI程度根據Adams分類法分為3組,包括大梗死(A組)、小梗死(B組)、腔隙性梗死(C組),對比分析3組動脈梗死程度與血管改變情況,結果顯示3組在動脈硬化程度上皆有顯著性差異,其中C組重度率明顯低于B組與A組,同時B組重度率也明顯低于A組,差異皆有統計學意義(P<0.05);3組血管改變情況也存有顯著性差異,其中A組動脈閉塞率明顯高于B組與C組,而且B組血管閉塞率也明顯高于C組,差異皆有統計學意義(P<0.05)。本次研究所得結果與同類研究相似,皆表明腦梗死患者梗死面積越大,其動脈硬化程度越嚴重,同時動脈閉塞率越高。
3.2 MRA能明顯彌補常規X線片、DSA等血管造影的不足與缺陷,可集中成像時間更短 MRA屬于無創操作,并且操作十分簡單方便,無需應用造影劑處理,使得患者的經濟壓力得以減輕,并明顯減少了造影劑應用風險事件。MRA在判斷動脈血管狹窄閉塞上有一定的假陽性,但它有非創傷性、快捷、價格便宜的優勢,能被大多數患者接受,已逐漸取代DSA作為腦血管疾病的篩查工具,第一時間內做MRA及MRI檢查,可發現狹窄及閉塞的責任血管[5],在具體的檢查中,能對患者的腦血管行多角度旋轉觀察,明顯彌補了常規X線片、DSA等血管造影的不足與缺陷,而且時間飛越法應用時間更短,同時可集中成像[6]。此外,MRA中采取的時間飛越法還能進行二維與三維雙重成像,其中三維成像技術使得不同大小的血管都能顯影,即便是小血管的分支也可有效顯影。
3.3 梗死面積和血管的閉塞或者狹窄程度有一定的正比關系 在本次研究中,MRA還能將患者受累血管狹窄或者局部狹窄顯示出來,通常可見粗細不均,也有分支減少等現象,并且以累及頸內動脈系統、椎動脈系統常見。當大面積梗死時,MRA往往能見到相應供血動脈閉塞、信號缺失或者明顯變細,而且該結果與梗死的范圍基本一致。從本次研究結果中可以看出,梗死面積和血管的閉塞或者狹窄程度成正比。
綜上所述,動脈硬化是造成血管狹窄的主要原因,為此血管的狹窄程度和動脈硬化程度之間有一定的聯系,MRA信號的強弱能反映血流量與狀態,而血流量多少則主要和血管腔大小相關,故而臨床診斷時可根據血流信號強弱來對血管的狹窄進行判定,從而進一步評估動脈硬化程度[7]。基于此,針對CI患者采取MRA處理,能在最短的時間內獲得比較清晰的腦血管圖像,同時進一步采取三維空間顯示,能更準確與直觀地將血管影像顯示出來,更加清楚地觀察到大腦前、中、后動脈主干及其分支等情況。總之,MRA診斷CI患者,能通過動脈閉塞情況來反映出患者動脈硬化程度,有很高的臨床診斷價值,值得借鑒。
[參考文獻]
[1] 蔣穎.磁共振血管造影診斷腦梗死患者顱內動脈硬化程度的探討[J].中國當代醫藥,2013,20(18):102-103.
[2] 王嵩,趙秋楓.老年腦血管病的磁共振研究進展[J]. 實用老年醫學,2011,25(1):12-13.
[3] 趙穎,李天亮,郝菲,等.超聲和多層螺旋CT血管造影檢測腦梗死患者顱外頸動脈的臨床價值[J].中華臨床醫師雜志:電子版,2012,6(6):1576-1578.
[4] 郭春生,鄭華,王默力,等.不同部位皮質下腦梗死患者血管造影觀察[J].疑難病雜志,2010,9(8):599-601.
[5] 李洪標,石丹. 磁共振動脈血管成像和磁共振成像在基底動脈尖綜合征中的診斷價值[J].實用老年醫學,2011,25(2):174-175.
[6] 徐利權.頸動脈粥樣硬化與腦梗死的關系研究[J].中國現代醫藥雜志,2011,13(8):64-65.
[7] 王勇,方傳勤,李敬誠,等.青年腦梗死患者血管病變的腦血管造影分析[J].重慶醫學,2010,39(3):30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