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忠清,沈麗鵑
(衢州市交通設計有限公司,浙江 衢州 324000)
隨著社會主義經濟的迅速發展,社會基礎建設得以完善,山區修建公路也已成為社會主義發展的新要求,而由于在山區進行高等級公路的修建,其地形條件復雜,山區道路的線路容易受到平、縱、橫三方向的限制,如果強行進行修建容易導致山體生態環境遭受破壞,甚至引發水土流失現象。因此,對山區道路選線進行研究具有重要意義,尤其是我國山區面積占全國總面積的2/3,而且山區地形條件比較復雜,如果山區道路選線不合理,極易導致自然災害。本文基于環保設計的理念,對山區道路選線進行研究和探討,不足之處,敬請指正。
建國初期,我國山區道路選線,受限于施工技術及施工經驗的匱乏,往往選擇加大閑置坡度,以及增大展線系數的方法進行選線。因此,地形選線成為主要考慮的因素。1960年后,山區道路選線偏重于考慮水文地質條件,山區道路選線的新技術逐步應用在長隧道和高橋梁的建設中,在這個過程中建設人員積累了許多寶貴經驗,尤其是對于深路塹和短隧道、長隧道和段隧道群,以及跨河方案等方面。1980年后,山區道路選線中對于地質因素的考慮已經是納入正常設計因素當中,并提出相關規范標準和設計原則。在21世紀初,地理信息系統GIS、遙感系統,以及綜合物探等現代化偵測方法得到推廣和應用。
目前,環保設計因素已經逐步納入山區道路選線的設計原則中,主要是由于人們環境保護意識的增強,對生態環境進行破壞只能破壞生態平衡,導致自然災害頻發。所以,在進行山區道路選線的設計方面,必須要對周邊環境進行綜合而又全面的考慮,以生態環境因子對選線方案進行對比。公路建設項目對于環境的影響進行評價,量化環境指標,提出多目標系統模糊優選方法,其中生態環境是最重要的指標之一。現階段,環保理念和線路方案之間的關系已經得到了足夠重視,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3.1.1 平面上采取避讓的方法
山區道路線路設計時,一方面要對工程造價進行考慮,還要考慮相關技術標準,主要原則是以避讓珍稀動植物資源地區,及其他特殊地區,比如濕地、天然森林、森林公園及水源區等。
3.1.2 橫斷面上采用縮距法
山區道路的路堤、路塹的填挖高度對路基邊線寬度有著直接關系,所以在進行縱坡的設計時,要對橫向邊沿寬度進行考慮。
3.1.3 縱斷面上用設置變坡點法
山區道路線路設計,如果縱斷面變坡點設置不合理則會導致挖填方工作量加大,一方面破壞了地表植被和表土,另一方面邊坡和路基變得越發不穩定。所以,山區道路選線中要合理設置邊坡點法,適當減少填挖方量。
現階段,要做好山區道路選線的環境保護問題,需要綜合考慮。首先,山區道路選線要與環境保護理念全面結合,并體現在山區道路線路建設的各個環節,包括線路規劃、設計、施工及運營階段,落實環境評價體系;其次,環境保護工程的建設也不能忽略,工程對于環境的破壞也要綜合考慮,比如勘測設計、施工組織等,如有不良影響需要對其進行防止和控制;最后,全面結合道路選線工程設計和環境保護工程。
山區道路進行線路設計,還要考慮線路運營方面的環境問題。山區道路在投入運營之后產生的環境問題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如果在進行施工過程中對生態環境進行破壞,在運營之后會逐步凸顯出生態環境的問題;二是對水土環境的影響,比如進行邊坡開挖、高填路堤等極易導致塌方、滑坡的情況,對于自然環境來說是一種破壞。
雖在山區道路選線方面,我國也已取得了許多成果和經驗,然而在進行山區道路施工過程中如何有效防治自然災害的發生,還需要深入研究,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
山區道路選線有關理論方面,主要是定性的描述,以及施工經驗的總結。國內對于山區道路選線的理論,偏向于路網的科學規劃,以及局部災害路段的防治,還有相關理論和模型,偏向于用設計原則和經驗去處理問題,而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理論體系。山區道路選線理論所展示出的成果也僅僅局限于河谷選線及越嶺選線等經驗,因此在山區道路選線的理論和研究方法方面還有待深入研究。
山區道路選線過程中,需要著重注意山區道路容易發生災害的地方,而這些地方往往集中在活動性構造斷裂帶,特別是新構造運動比較強烈的深塹河谷區,及其他突變區。一般情況下,自然災害的發生,在某一個小區域,其空間分布方面是有跡可循的。對山區道路災害進行預測預報,是一種躲避自然災害襲擊的有效方法,能夠確保山區道路行車安全。除此之外,需要將山區道路災害的短期預報和長期預測相互結合起來,一方面災害的長期預測能夠有效地指導山區道路選線和防災工程的設計;另一方面短期預報對于發展型災害的發生,能夠起到一定的防治作用,將其消滅在萌芽階段。實際上,山區道路災害預測預報水平無法有效提高的主要原因還在于人為破壞,因此山區道路選線需要對山區道路災害的預測預報方面進行深入研究。
針對山區道路環境災害具有一定的整體性、群發性及關聯性等特點,因此待環境地質災害發生之后,往往會誘發其他災害,從而形成災害體系和災害鏈,比如說泥石流、滑坡等災害容易導致水土流失現象,而后又會導致盆地內河道淤塞等情況,從而形成一個疊加的災害鏈。這就對山區道路選線提出更高的要求,最重要的是山區道路災害防治系統要形成體系。山區道路災害防治系統體系應當包括三個層次:一是整條線路災害防治需要有一定的系統性,從系統的觀點對整條線路進行統籌防治;二是道路沿線一個區域要形成災害防治的系統性,可以將某一個區域或者流域的災害防治系統當做是全線路災害防治系統的子系統,子系統要和整個系統體系相互結合,才能發揮效用;三是工點災害防治的全過程要有一定的系統性,山區道路選線通過災害工點,從地質勘察到最后施工,需要對災害的發生、原因以及相關特征進行研究。
地質環境研究也是山區道路選線災害防治的重要內容,因此要給予地質環境研究足夠的重視。現階段,我國對于地質環境研究還比較少,尤其是山區道路工程建設,如果施工方法和地質條件之間有所沖突,而且工程建設中缺乏環保意識,因而就會對工程地質環境產生破壞。針對以上這種情況,在山區道路選線中應當重視地質環境保護研究,一方面加強地表穩定性的研究,對區域構造環境進行分析,對水文地質環境進行探索,建立和完善環境工程地質評價模型,并對道路全線的區域穩定性進行論證,尤其是地質條件比較復雜地區的穩定性;另一方面,對易變形地質單元動態預測重視,比如高邊坡、軟弱夾層,以及不利的結構面等,對這些不利因素對于道路工程開挖后的影響進行綜合考慮,才能做到有備無患。
山區道路選線過程中還需要考慮工程和環境的協調問題,主要涉及工程費用、運營費用、社會環境因素、自然環境因素等各個方面。上文中已經提到山區道路選線有關的理論方法,主要是對選線理論,以及相關設計施工經驗進行總結。在實際施工過程中,往往會遇到復雜的自然條件,加大了山區道路的施工建設難度。除此之外,山區的自然環境比較脆弱,山區道路工程建設會對當地的自然環境產生較大的影響。因此,需要處理好工程和環境的協調問題,讓道路建設和環境保護齊頭并進,既要重視工程建設對自然環境的影響,從而有針對性地采取環境保護措施;另一方面,工程建設科學含量的加大也會對兩者的協調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綜合決策,實現可持續發展。
環境影響評價是山區道路選線的重要內容之一,其目的主要是為了對工程建設產生的環境問題進行預測,從而對山區道路選線進行指導,然而在我國山區道路災害的環境影響評價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還有許多地方有待提高。
綜上所述,山區道路選線需要考慮眾多因素,包括當地的經濟發展情況、國土開發和整治、環境保護意識等各個方面,山區道路選線不僅僅要遵循生態規律和經濟規律,還要以能夠對山區經濟生態系統起促進發展作用為原則。現階段,我國對于山區道路選線的研究主要是依靠目標決策方法,建立相關模型,而在一些其他方面的研究還剛剛起步,比如說山區災害頻發區域如何布設線路,如何有效處理道路災害和環境保護的關系,綜合優選模型中對各個影響因子的權重分配問題等。本文對基于環保設計的山區道路選線新思路進行研究和探討,以期對于我國山區道路選線水平的提高,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
[1]眭封云,王海淵.淺析山區高速公路選線[J].大眾科技,2009,(06).
[2]李田田,岳昆,顧正志.山區高速公路選線的淺見[J].科技信息,2009,(18).
[3]高中信.淺談山區改建公路的選線與設計 [J].中國西部科技(學術),2007,(12).
[4]李海燕,李鳳林.高原山區高速公路越嶺展線問題研究[J].科技致富向導,2011,(06).
[5]王永平.岢嵐至瓦塘專用線天古崖隧道選線 [J].甘肅科技,2009,(05).
[6]陳茜.淺談山嶺重丘區公路選線[J].科技風,2009,(11).
[7]趙偉聯.公路實地定線法[J].東北測繪,2009,(03).
[8]李煥同,李紅.山區公路設計選線應考慮的幾個問題[J].黑河科技,2011,(02).
[9]劉志平.山地風電場道路的選線優化 [J].中國西部科技,2011,(22).
[10]李安順,涂號.淺談貴州山區農村公路選線的原則[J].科技信息(科學教研),20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