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意成 ,梁燕 ,傅俊毅 ,徐強
(1.江蘇省農業委員會,210036;2.江蘇南京市六合區農業局;3.江蘇金壇市農林局;4.揚州大學園藝與植物保護學院)
近年來,江蘇蔬菜生產快速發展,供應總量穩步增加、品種日益豐富、質量不斷提升。2013年,全省蔬菜播種面積135.7萬hm2,總產量5 238萬t,居全國第三。同時,在蔬菜新品種選育、栽培關鍵技術研究與集成方面也取得了較好成績[1~5]。但隨著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加快,蔬菜產銷出現了不少新情況,產業發展面臨新挑戰。2012年底,江蘇省省政府出臺了《關于加強“菜籃子”工程蔬菜生產基地建設的意見》(蘇政發[2012]177),要求切實加強蔬菜基地建設,全面增強蔬菜生產能力,提高蔬菜產品質量安全水平,更好滿足城鄉居民消費需求。1 a多來,全省認真貫徹《意見》要求,迅速規劃并啟動建設137個蔬菜基地。如何建好這137個蔬菜基地,全面提升全省蔬菜產銷水平,是當前值得思考的重要問題。
江蘇耕地面積不足460萬hm2,人均耕地面積600 m2,僅為全國人均面積的64%,而人口密度每100 hm2近800人,居全國各省之首,保障重要農產品供應任務艱巨。雖然2008-2013年全省蔬菜播種面積增加了34%,但蔬菜供應總體上處于總量平衡、結構性短缺狀態,特別是夏季高溫期間缺口較大。保障蔬菜供應,進一步擴面增量已不太可能,一方面要確保糧食供需平衡,保證口糧自給,水稻種植面積要穩定在14.6萬hm2以上;另一方面棉花、油料作物種植面積已減少近20萬hm2,未來進一步減少的空間有限,通過種植結構調整增加蔬菜面積余地越來越小。因此,我省要保障重要農產品供給,實現農業現代化,應進一步優化產業布局,在適宜種糧的地區發展糧食規模生產,在蔬菜優勢區和城市近郊建設永久性蔬菜基地,集中力量提高基地生產條件,實行設施化、集約化生產,挖掘單產,增加總產,突破耕地資源約束,推進糧菜生產協調發展。
受大市場、大流通觀念的影響,一些城市不重視自身菜地建設,導致城郊蔬菜生產大量向農區轉移。近年來,江蘇蔬菜種植面積增量主要來自蘇北農區,約占八成;蘇南蔬菜種植持續萎縮,5 a間播種面積減少了1.5萬hm2,自給率普遍在30%~40%,對外地蔬菜的依賴很大。然而,農區新菜地基礎設施普遍薄弱,特別是水利設施建設跟不上,容易發生自然災害,造成蔬菜減產;農民缺乏專業技術,蔬菜產量不高,品質不好;蔬菜冷鏈物流發展緩慢,田頭預冷和倉儲設施較缺乏,儲運環節損耗達20%~30%。這些問題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城市蔬菜的穩定供應,推高了市場終端蔬菜價格。實踐證明,只要地產蔬菜上市,城市菜價就下行;地產蔬菜短缺,價格就攀升。因此,只有保有一定數量的城郊菜地,特別是不耐儲運的葉菜基地,才能有效調節市場供應,可見,建設“菜籃子”工程蔬菜基地十分必要。
當前,蔬菜種植多為散戶,規模小,自成體系,獨立生產營銷,組織化程度較低。這種無序的分散生產模式,增加了生產技術推廣的難度,阻礙了種植技術和管理水平的改進和提高,更導致了市場信息的不對稱,造成蔬菜種植缺乏合理的區域布局與生產計劃,跟風種植問題突出,品種結構雷同,上市檔期集中,易出現蔬菜價格下跌、增產不增收現象,損傷農民種菜積極性。建設“菜籃子”工程蔬菜基地,就是要探索完善現代蔬菜經營制度,變分散種植為集中生產,使資源要素配置更為合理,生產能力和規模更為穩定,進而占據相對穩定的市場份額;就是要創新產品營銷模式,推進產銷對接,培育知名品牌,促進優質優價,實現菜農收入持續增長。
江蘇發展蔬菜生產兼有區位、科技、資金、市場等優勢,但也存在土地、勞動力等資源的較大約束。建設“菜籃子”工程蔬菜基地要揚長避短,集中優勢發展綠色優質蔬菜,培育精品蔬菜區域品牌,以過硬的質量品牌打造放心吃“蘇菜”的市場口碑。
在基地選址上,統籌考慮現有蔬菜基地的改造升級和新基地的建設,將基地規劃上升到政府層面,同時要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鄉建設總體規劃等銜接,強調永久性要求,實行嚴格保護。在基地規模上,按照城鎮人口人均菜地面積20 m2的標準,落實菜地最低保有量制度,全省規劃建設137個基地,基地內合理劃分蔬菜生產、農資供應、公共服務、田頭市場、商品化處理車間等功能區,提供技術咨詢、農民培訓、農資供應、質量檢測、保鮮加工等一站式服務,構建完整的產業體系。在上市期上,合理避開南菜、北菜集中上市高峰,立足冬春淡季、夏季伏缺市場供應,種植本地居民歡迎的蔬菜品種和不耐儲運的葉菜類產品,增加上市量,平抑市場物價。在品種布局上,基地內部生產不搞小而全,而是因地制宜安排蔬菜種植結構,形成每個基地區域特色鮮明的規模優勢,增加生產效益。淮北重點發展日光溫室冬春茬瓜果菜,春提早、秋延后大棚蔬菜和食用菌;城郊重點發展早春茄果類豆類蔬菜、高檔特需蔬菜及葉菜周年生產。全省以徐州、南通、南京、常州為中心,加快構建四大蔬菜產銷集散地,打造全國知名的蔬菜優勢區。
在建設標準上,加大基地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力度,重點加強灌排設施建設,改造升級基地灌溉水源、泵房、溝渠及涵洞等,達到高標準農田標準,以抵御重大自然災害;建設路面硬化的田間道路,完善生產用電設施,配套農資、農機具庫房及田頭沼液池等生物循環利用設施;注重土壤改良和培肥地力,切實提高菜田耕地質量和蔬菜產出水平。在建設內容上,針對夏秋葉菜生產,重點發展遮陽網、防蟲網和噴滴灌“兩網一灌”設施,基地內70%以上菜田實現設施化生產;露地蔬菜全面實現噴灌生產,設施蔬菜針對不同品種實行滴灌水肥一體化,推廣防蟲網與薄膜雙覆蓋,夏秋葉菜生產防蟲網、遮陽網覆蓋率達70%以上,大幅減少農藥使用量。在生產方式上,逐步推進蔬菜機械化生產,推廣應用大棚耕作、移栽定植、水肥一體等機械,試驗示范瓜果種苗嫁接、授粉、葉菜收獲等新型機械,加強農機農藝結合,針對機械種植模式制定新的技術路線、作業規范和標準,在蔬菜機械創新和蔬菜生產機械化上領先一步;鼓勵農民合作社開展農機互助,統一進行機械作業,提升機械使用效率。
在產品質量監管上,以產品質量追溯有機貫穿生產全過程,加強基地環境源頭治理、蔬菜標準化生產、投入品購買使用登記備案、基地自檢和產地準出,實現生產檔案可查詢、流向可追蹤、產品可召回、責任可界定、風險可防控,確保蔬菜質量安全。在生產技術推廣上,大力開展蔬菜高效創建,整合全省蔬菜栽培、植保、土肥、設施工程與機械領域專家,建立省級專家指導組,開展掛鉤幫扶與巡回指導;組織各級蔬菜技術推廣部門開展對接一個蔬菜基地、聯系一個蔬菜專家、銜接一個批發市場、集成示范一批技術、撰寫一篇科技論文、形成一項推廣成果的“六個一活動”,提高標準技術到位率,提高蔬菜生產效益。在技術集成創新上,鼓勵將基地做成蔬菜技術攻關與集成示范的平臺,主攻優質、抗逆、豐產的設施蔬菜專用品種篩選應用,突破設施生產關鍵技術,在設施構型優化與機械化生產、連作障礙防治、設施蔬菜周年生產、夏秋葉菜安全抗逆栽培等領域開展系統研究,加強種植技術與模式的總結與示范,帶動全省蔬菜生產水平提升。
在組織形式上,推廣“六統一自”設施農業集中區建設模式,“六統”即統一建設規劃,推動資源要素集中投入;統一土地流轉,形成區域共同發展氛圍;統一基礎設施建設,實現基礎設施集中配套;統一補貼標準,以利公平公正;統一種苗供應,保證種苗質量和集中生產;統一技術指導,強化生產全程技術服務;“一自”即農民自建自種,促進農民自主創業。在生產社會化服務上,每個萬畝以上蔬菜基地配套建設一個工廠化育苗中心,著力開展種苗統育統供,提高蔬菜優質種苗供應能力和良種推廣速度;培育一批專業化服務組織,積極開展測土配方施肥和病蟲害統防統治服務,試點開展農資統購、統供、統配和統施的“四統一”服務,形成一批產業服務品牌,建立高效率的生產體系。在營銷模式上,積極開展農超對接、農社對接、訂單配送等多種形式的蔬菜直營直銷,建設全省蔬菜產銷信息系統,融合物聯網、互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發展蔬菜電子商務,形成區域間種植信息與市場信息共享,促進消費者、采購商對“菜籃子”基地產品質量的認同,打造有影響力的“蘇菜”品牌。
截至2013年底,全省137個基地已新建露地蔬菜基地面積0.85萬hm2,設施蔬菜基地面積1.04萬hm2,完成了5 a計劃任務數的33.5%。下一步,需要進一步完善政策扶持機制,聚集政府、社會、農民各方力量,推動蔬菜基地加快建設和可持續發展,讓惠農惠民舉措發揮最大效益。
充分發揮省級投資的引導作用,引導市縣財政、民間資本投入蔬菜基地建設,形成“菜籃子”工程蔬菜基地大建設、大生產的濃郁氛圍。在資金來源上,建立市縣“菜籃子”工程考核機制,激勵市縣財政加大投入;整合農業綜合開發、農田水利、農業“三新”工程、農產品質量建設等相關項目資金向蔬菜基地建設傾斜。在扶持方式上,實行“兩個轉變”。一是推動補助環節由以生產設施為主向生產設施與公共服務平臺并重轉變,重點加強噴滴灌系統、水肥一體化設備、生物防控設施、工廠化育苗、田頭預處理等個體農戶不愿意也無力投入的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提升發展層次;二是推動項目建設內容由生產設施建設補貼向生產補貼與技術配套集成推廣相結合轉變,將蔬菜基地項目實施的著力點由單一的設施大棚建設轉變到設施建設與生產技術推廣應用上來,切實提高蔬菜綜合生產能力。
嚴格落實質量安全監管制度,從生產全程系統考慮,推進蔬菜安全生產,在全國蔬菜產品中占領質量高地。一是加強基地生產源頭治理,定期檢測蔬菜基地土壤、空氣、灌溉水、重金屬含量等,確保達到國家無公害農產品產地環境標準。二是加強蔬菜生產產中監管,全面應用蔬菜優良品種,大力推廣“兩網一灌”阻隔防蟲技術,綜合運用管道式、移動式、微噴式節水灌溉,實現綠色植保、生態栽培。三是加強蔬菜采后產品控制,加快發展蔬菜商品化處理,根據每個基地規模,建設若干田頭預冷庫、冷藏集裝箱,配套至少一個商品化處理區,實現蔬菜采后及時入庫預冷和清洗、分級、包裝、保鮮,使蔬菜從生產到消費整個過程形成“冷鏈系統”,提高商品化率。
突出產銷一體化建設,建立蔬菜基地生產信息平臺,探索網絡虛擬市場與實體銷售相結合的營銷策略,通過營銷機制創新將全省蔬菜基地變為整體規模化,將規模做出效益。一是逐步實現基地生產過程透明化,借助物聯網技術,使消費者、經紀人能夠在大型批發市場、超市、網絡平臺實時看到基地田間蔬菜生長狀況,了解蔬菜種植過程及投入品使用情況,讓外界熟悉蔬菜基地,增加對基地產品的認同和信任。二是逐步推進基地生產信息公開化,通過網絡等媒體定期發布蔬菜基地種植信息與種植計劃,公開基地的種植信息與聯系方式,促進產銷信息對接。三是逐步推動基地產品市場流通信息的共享化,通過網絡、微信等平臺,加強全省各蔬菜基地與市場、經紀人、終端大戶的供需互動,引導蔬菜基地供需對接、有序生產、高效流通。
[1]王楊,辛俊,龍衛國,等.江蘇省特色蔬菜資源分布與保護利用對策[J].江西農業學報,2009,21(7):57-63.
[2]劉斌,林紅梅,韓華平,等.蘇北沿海地區設施蔬菜連作障礙防控綜述[J].上海蔬菜,2010(5):9-11.
[3]惠飛虎,張永泰,劉雪基,等.設施蔬菜水旱輪作高效栽培技術初探[J].長江蔬菜,2011(16):119-121.
[4]胡選江,孫月軒,王其枝,等.設施辣椒水肥一體化技術試驗示范[J].長江蔬菜,2013(10):51-53.
[5]黃忠陽,陳舜權,戴惠學.南京地區小型黃瓤西瓜品種比較試驗[J].長江蔬菜,2014(14):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