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先偉 譯
所有飼料原料的有效利用是完善現代化養豬生產管理的關鍵


圖1 2006至2011年母豬年斷奶仔豬數趨勢
2011年,在荷蘭678家養殖場的生產記錄中,超過164家成功地實現了母豬年斷奶仔豬數達到30頭以上。現在是時候開始檢驗如何在養殖場內測量和管理豬飼料的使用,尤其是目前原料的價格一直處于較高的水平。所有飼料原料的有效利用是現代豬場管理中最重要的課題之一。
放眼國際,在養殖場層面上有關管理豬飼料轉化率的問題往往是比較混亂和充滿不確定性的。許多養豬生產者不愿意采取實際行動,因為他們并不知道拿什么來衡量或如何來判定基準。
在不同的國家對相似的概念會使用廣義的術語,即便如此,這種混亂的局面仍沒有得到好轉。例如,有些人會說飼料利用率或飼料獲得率(feed-to-gain),而其他人可能會說獲得飼料率(gain-to-feed)。同樣令人困惑的是,飼料轉化率(feed conversion ratio ,FCR)有時會被稱為feed conversion efficiency(FEC)。而這些術語中往往會出現進一步的差異,如在計算整體畜群或封閉畜群的總飼料轉化率(FCR)時會不同于計算專業育肥豬場中生長育肥豬群的飼料轉化率(FCR)。
這種事情有那么重要么?確實如此,因為這會阻礙養豬生產團隊中每個人都能理解和試圖改善的目標。同樣,語言表達也能影響人的態度,從而改變具體的行為。
例如,以增益/飼料或飼料/增益之間作為參數最明顯的區別是,前者改進的手段是增加,而后者改進的手段則是減少。然而,不太明顯的一點是,他們可能會導致管理團隊出現相反的思路,或旨在增加單位飼料的輸出量,或旨在減少單位增益的飼料使用量。
“飼料的目標必須清晰明確!”一位發言者于2011年底在美國內布拉斯加州奧馬哈市,由愛荷華州立大學和堪薩斯州立大學舉辦的一場有關飼料效率的國際會議上如是說。一般的指導原則是,根據飼料所使用的數量來評估該養殖場的輸出量,由此作為改善飼料效率,這是極其重要因素的第一步。
飼料效率表示的是目標或結果,它本身并不是一個關鍵的,為測量和管理沒有更多輸入和輸出相關的定界準備的性能指標。對于每個養豬場最簡單的方法是,使用已有的信息,而不需要額外的數據記錄。這意味著可利用飼料的配送或生產記錄作為飼料使用量的基礎,而動物的銷售記錄作為輸出量的比率計算。
然而,即使是目前被廣泛應用的參數飼料轉化率(PCR)仍需要更嚴密地定義。例如,對于那些育肥豬場(從斷奶仔豬開始飼養直至上市),他們飼料轉化率的計算受到動物入場和出場體重的影響。調整飼料轉化率(PCR)的記錄時,應充分考慮到動物體重的差異,這將有助于更好地比較不同豬場的實際情況。
在美國市場提出的調整準則適合于上市體重為115 kg的生豬。但這最初仍然是假設以測量活體重的飼料轉化率為基礎的。而當養豬場獲得的收益與胴體重量,而不是與活動物有關的話,那么這將變得毫無意義。因此,他們要求改變使用活動物的飼料轉化率(FCR)來直接反映飼料使用和胴體產量之間的比率。
大多數屠宰的生豬都是以胴體為基礎來銷售的,胴體重量則會在屠宰報告中給出。但是活重通常必定是計算而不是測量的。而且,如果以活重飼料轉化率而不是胴體飼料轉化率為基礎,豬場的管理決策會出現顯著的不同。采取胴體飼料轉化率(FCR)的計算方法是特別有用的,尤其是在飼喂高纖維膳食的時候,測量活體和胴體的增重結果會出現顯著的差異。
從豬飼料的成分來考慮,其本身是可以調整的。無論是從一個養豬場到另一個養豬場,還是不同時期的飼料配方都可能會有所不同。或許,豬場管理者不會考慮改用其他的全價飼料,但是我們應該考慮如何調整關鍵營養物質的使用。
雖然這看起來更像是研究人員而不是實際養豬生產者需要考慮的問題,但我們應該注意到,飼料配方的成本是如何很大程度上的決定其所包含的能量物質。能量物質通常占飼料成本的85%或更多,而蛋白質僅占10%左右。因此,這為我們對豬飼料的管理應該主要集中在能量轉換成肉上提供了強有力的論據。
目前,人們對于依據含能量來評估營養物質利用率的爭論變得越來越激烈,這主要是由于低能量的飼料被認為是成本控制的一種手段。在未來這會具有更顯著的意義,因為人們普遍預期,2015年以后使用的飼料會由于使用更多富含粗纖維的材料,而使其能量物質下降20%左右。事實上,這對育肥豬群飼料參數所可能發生的改變仍值得進一步的研究。
首先需要認識到的是,提供較少的能量物質必須要適應不斷變化的動物機體的需求。動物維持其自身生長的能量需求將會隨著屠宰體重的增加而增加,與此同時,它們將需要更多額外的蛋白質,使其更精瘦、肌肉更發達。
目前,人們對于依據含能量來評估營養物質利用率的爭論變得越來越激烈,這主要是由于低能量的飼料被認為是成本控制的一種手段。在未來這會具有更顯著的意義,因為人們普遍預期,2015年以后使用的飼料會由于使用更多富含粗纖維的材料,而使其能量物質下降20%左右。事實上,這對育肥豬群飼料參數所可能發生的改變仍值得進一步的研究。
有經驗的管理者將會通過使用基于體重的飼喂曲線來作出反應,對每進一步的生長增量來增加其蛋白質的攝入量。

圖2 根據每頭母豬年斷奶仔豬數,每增加一頭仔豬其母豬所需要的飼料用量
我們應該把更多的重點放在飼料效率上(即每噸飼料的生豬產量),而不是飼料轉化率(即每頭豬的平均飼料重量或豬肉生產的重量)。
養豬業需要更清晰地知道如何監控用于那些生產商品化斷奶仔豬的母豬的飼料效率。目前,對于母豬、幼豬、能繁母豬和公豬,人們可能會評估它們所使用的飼料數量,而對斷奶仔豬的數量、上市生豬的數量以及活生豬產量或胴體產量則沒有進行評估。
雖然一般建議母豬管理者要盡可能解決輸入(飼料)和輸出(豬群)的測量重量問題,但我們也要認識到最易獲得的數據很可能是豬群生產的數量。這些數據將向養豬戶強調的是,母豬生產仔豬的飼料效率直接與母豬的生產性能有關。
荷蘭托佩克國際種豬公司(TOPIGS)的母豬的生產性能在逐年改善,見圖1所示。2011年,在荷蘭678家養殖場的生產記錄中,超過164家成功地實現每頭母豬年斷奶仔豬數達到30頭以上。顯然,這對每增加飼養一頭仔豬其母豬所需要的飼料總量會產生較大的影響。舉例來說,繁育豬群所使用的飼料總量平均每頭母豬每年需要1.15噸。
圖2顯示了根據每頭母豬年斷奶仔豬數,每增加一頭仔豬其母豬所需要的飼料用量。有圖可見,我們的重點應該關注在飼料效率上(即每噸飼料的生豬產量),而不是飼料轉化率(即每頭豬的平均飼料重量或豬肉生產的重量)。不過,我們需要更進一步做的是,采用總飼料效率(TFE)來包含仔豬生產和育肥豬生產。
一個綜合的或封閉的母豬生產系統連同生長育肥舍在生產經營方面具有顯著的優勢,如可獲得每增養一頭仔豬其母豬所需要的飼料用量,這可包括計算繁育豬群用于生產肉豬的胴體重量所需使用的飼料數量。簡單地說,這種養豬場僅需要在一段時間內記錄所有的繁育、保育、生長和育肥階段飼料使用量,以及比較從屠宰場那反饋的總胴體重量的數據。尋找出如何實現更加的生長性能,這是生產操作的全部要點。由于更佳的飼料效率意味著每單位重量的飼料會得到更多的輸出量,這將會實現生產量的增加,意味著不僅可以獲得額外的生長性能,還可以降低由于損失而造成的飼料浪費。
在繁育豬群中,無論是母豬的替代率還是仔豬的出生體重,都將會對系統的飼料效率帶來影響。對于生長育肥豬場,管理者應該記住的是,飼料的使用效率不僅受豬群的日增重和瘦肉率或肥胖度的影響,而且在豬群進場至上市期間的死亡率也會很大程度的影響飼料的使用率。
動物周圍的環境溫度無疑是另一個影響飼料效率的因素。豬舍內的環境溫度太冷或太熱,都會使得飼料效率降低。熱應激會降低哺乳母豬的采食量。豬只的健康狀況同樣對飼料效率具有影響,來自世界各地的研究結果均表明,動物機體受到一種疾病的威脅時會使得飼料效率的數據變差,除了需要提高飼料中能量物質的含量來維持機體需求以外,還會使機體體溫升高,調動肌肉中的蛋白質。
然而,飼料的成分和形式在決定飼料轉化率將如何演變的過程中仍然是關鍵性的因素。一般來說,造粒或粒化飼料要比粉狀飼料具有更好的飼料轉化率,這可能主要是由于降低了飼料的含塵量。雖然顆粒大小對消化率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而且劣質的顆粒飼料從飼料轉化率的結果來看并不優于粉狀飼料。
飼料成分不僅包括一些宏觀的成分,而且也可能含有一些添加劑或促生長劑,如萊克多巴胺(中國禁用),這可很大程度地改善生長率和飼料轉化率。要想獲得更好的飼料轉化率也可以考慮使用更完善的供料裝置。在評估有價飼料的浪費上,由于沒有完善的調整飼喂器會造成總使用量的5%至10%的損失。飼料從儲料倉通過傳送機運往飼喂器的過程中也有可能由于顆粒飼料被壓碎而造成不必要的浪費。
總的來說,上文的一些觀點給那些有意采取行動來改善飼料效率的養豬場提供了一個大的方向。就飼料成本而言,無論是在分娩舍、保育舍,還是育肥舍,我們都不能承受豬群的損失。但對于其他方面的損失我們也應該考慮在內,如從卵子受精到母豬出活仔豬的比例之間的差異。此外,不太明顯的損失還包括,當母豬受孕失敗時,會增加其空懷期或非生產性的天數。
我們的經驗教訓是,存活率和健壯程度是在現代養豬內降低損失的基本特性,這可提高飼料轉化效率。因此,強調飼料的使用效率在動物管理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By Egbert Kn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