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鋒(西部產權交易所,西安710061)
產權市場在發展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經濟中大有作為
◎李鋒(西部產權交易所,西安710061)
20多年前,具有中國特色的產權交易事業為國有企業改革需要應運而生,又在中國改革開放的大好形勢下得到發展,其蓬勃發展的生命力得益于中國的經濟體制改革。目前,中國已進入改革模式的升級版,一大批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政策將會陸續出臺,對社會經濟各個領域都會產生深遠影響,產權交易事業也面臨著巨大的發展機遇,其中,發展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經濟就是重要內容之一。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要完善產權保護制度,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推動國有企業完善現代企業制度,支持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國務院國資委早在2012年就印發了《關于國有企業改制重組中積極引入民間投資的指導意見》,但工作推進并不順利,改革的難度很大。三中全會后,國務院國資委專門組織力量就深化國有企業改革進行深入調研,提出了推進國有企業股權多元化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的基本思路,并通過完善國有資產監管體制,組建或改建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準確界定不同國有企業功能,優化國有經濟布局結構等措施推動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國資委也倡導通過多種方式積極推進具備條件的國有企業改制上市,對暫不具備上市條件的國有企業通過引入各類投資者,實現股權多元化。并鼓勵具有資金、技術、管理優勢的戰略投資者以及社保基金、保險基金和股權投資基金等機構投資者參與國有企業改制重組。
現階段國有企業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存在著如何調動國有資本與民營資本等進行混合的積極性、現行干部管理制度和分配制度如何適應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的要求、體量較大的集團企業和經營困難的國有企業如何克服自身困難發展混合所有制改革、如何完善我國不健全的資本市場支持混合所有制經濟發展、政府行政干擾與國有資產監管體制如何適應從管理國有資產更多轉向管理國有資本這個變化等等諸多需要探討和解決的問題。可以講,完成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經濟,建立現代企業治理理念和發展模式,需要全國各方面的配套改革保障,這既是一場打破利益格局,促進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堅戰,也是完成十八大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目標的重要標志。
20多年前,中國特色的產權市場應國有企業改革而誕生,伴隨著國有企業深化改革一路成長,現已成為中國資本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業務已經跨界向行政事業單位資產處置、涉訟資產處置、排放權交易等公共資源領域發展,同時也吸引了很多非公產權進場交易。國務委員王勇曾指出:“國有產權進場交易制度為國有產權實現市場化配置探索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有效途徑,為規范企業產權流轉提供了制度性保障,有效遏制了國有資產流失現象。這一制度得到了中央紀委的充分肯定,成為建立懲防體系的重要內容”。國資委成立以來,一直積極推動國有企業在改制中引入民間投資。截至2012年底,中央企業及其子企業控股的上市公司共378戶,上市公司中非國有股權比例已超過53%。地方國有企業控股的上市公司681戶,上市公司非國有股權比例已超過60%。2010年新36條頒布以來至2012年底,民間投資參與各類企業國有產權交易受讓宗數合計4473宗,占交易總項目數的81%;受讓金額合計1749億元,占交易總額的66%。圍繞國有企業新一輪深化改革工作的全面展開,產權市場為國有企業提供服務的空間更廣闊、提供專業化服務的能力更強,國有企業利用產權市場完成深化改革任務的條件比以往更成熟、更有效,二者是相互依存、互惠共贏的合作模式,這為產權市場的大發展提供了機遇。
有人認為,國有企業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是國資監管部門和企業的事情,與產權市場關系不大,承接國有企業資產轉讓業務僅需要等待國資監管部門的批復就可以了。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強調:今后政府要通過引入競爭購買服務和清除市場壁壘等新舉措。這意味著產權交易機構作為政府指定交易平臺的資源優勢將逐步取消,隨著中國企業國有產權交易機構協會等機構與政府部門“脫鉤”,交易機構完全通過市場競爭、提高服務質量、提高市場影響力等舉措在市場上獲取業務資源是未來的發展方向,一些習慣于等政府部門批業務進場交易、服務質量不高、不善于參與市場競爭的機構,將面臨無業務可做或倒閉的可能。
解放思想、創新理念是改革開放以來經常提到的名詞。產權市場的發展也是伴隨著解放思想、創新理念的步伐一路走來,而且永無止境。隨著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之后一系列政策的出臺,全面深化改革已成為我國社會經濟的主旋律。改革本身就需要打破傳統的思維模式和工作理念,著眼國有企業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過程中遇到的突出問題,進一步堅持解放思想,推進理念創新。上海市委、市政府出臺的《關于進一步深化上海國資改革促進企業發展的意見》堪稱新一輪國資改革的標桿。其中第六條明確指出,“建立公開透明規范的國資流動平臺。”并對國資流動平臺建設提出了堅持統籌規劃,優化完善運營機制,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功能,推動國有控股上市公司、非上市公司開放性市場化重組整合,實現資源、資產、資本、資金的良性循環,為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基礎設施建設、保障服務民生等提供有力支撐的具體要求。陜西國有企業在討論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時,提出在區域內配套建立并培育完善以市場運作為基礎,具有公信力強、業務運作規范、社會影響力廣、服務便捷高效的各類信息交流平臺、價值確定平臺、產權交易平臺等。可見,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對國資流動平臺建設提出了更高要求,可做的事情很多,可發展的空間很大,需要進一步解放思想,推進理念創新。
產權交易電子商務平臺既是產權交易活動的信息載體,也是組織產權交易活動公開公平公正進行的有效抓手。加強產權交易電子商務平臺建設,提升產權市場服務企業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的能力。一是要在完善平臺功能方面圍繞提高“兩個發現”能力多法并舉;二是要按照“公正、安全、便捷、高效”的原則,充分運用互聯網先進技術成果,實現“網上路演、網上報名、網上審核、網上認證、網上撮合、網上競價、網上簽約、網上結算”的網絡技術平臺支撐;三是要結合項目交易特點,著眼實現客戶利益最大化、交易成本最小化,創新交易方式方法;四是要在激活產權市場平臺要素,實現互惠共贏方面廣泛開展合作交流,使靜態的信息載體平臺變成能夠促進交流互動的市場交易平臺。
產權交易信息集成功能、發現買家和發現價格功能是產權市場的核心競爭力。近年來,產權市場發展影響力的提升和業務模式的不斷成熟,市場在業務領域、業務品種和交易方式等方面創新力度很大,并支撐和引領了產權交易事業蓬勃發展。隨著《國務院關于清理整頓各類交易場所切實防范金融風險的決定》和《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清理整頓各類交易場所的實施意見》的實施,給產權市場健康發展敲響了警鐘。20多年來,產權市場始終認為規范是市場平臺的公信力基礎,是產權市場的生命線,是所有工作人員必須遵守的行為準則。在堅持創新發展和注重規范運作過程中,要把產權交易發展定位在服務于非公眾非標準化的產權市場,杜絕連續交易和拆細交易行為,堅決不越紅線。同時要堅持創新,特別是要借助先進的信息技術手段和掌控的信息渠道、資源,提供專業化的增值服務。
在圍繞國有企業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過程中,產權市場要著眼國有企業面臨的困難和問題,創新發展思路和模式。一是要根據交易的實際情況不斷修訂、完善、改進現有的產權交易制度,使交易更加科學、合理、便捷,不斷降低交易成本;二是規范創新業務流程。任何交易品種和交易方式的創新都要在深入研究的基礎上,堅持先研發、先立規,然后再嚴格按照規范去推進創新,任何時候都不能做沒有根據的所謂“創新”。三是在堅持合作共贏中創新發展思路。全國產權市場平臺近年來圍繞創新拓展了很多新的業務領域和業務品種,包括為中小企業融資服務、在產權市場集成金融服務平臺、圍繞大宗物資采購搭建陽光交易平臺、開展股權托管、私募股權融資等,產權市場要結合各地社會經濟發展情況,積極引進其他產權交易機構成熟做法和經驗,完成在本地區的嫁接工作。四是要圍繞產權交易協會提出的“四統一”,積極參與到全國產權市場平臺建設中,不斷增強產權市場在全國各行業的影響力。五是要積極開展業務學習交流,不斷提升全要素服務企業的能力和水平。例如,北京產權交易所著眼市場需求,創新開展了提供全方位、全產業鏈的“全要素綜合服務”。所謂“全要素”包含資源、技術、資本、信息等在內的各類生產要素。在企業對各類要素的占有、使用、收益和處分過程中,要素通過各種權益形式與企業進行關聯。北交所正是通過這些要素形成的各種權益,為企業提供了專業化增值服務,受到了企業好評和國務院國資委的肯定,也為北交所的發展夯實了基礎、拓展了空間,特別是對從業人員的能力素質提升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創造了一個學以致用的場所和平臺,有效激發了從業人員的學習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