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 晗 付紹智 ﹡ 沈 力 李華斌
(1.重慶三峽醫藥高等專科學校,重慶萬州 404020)
(2.重慶三峽中藥研究所,重慶萬州 404020)
太白貝母(Fritillaria taipaiensis P.Y. Li.)為百合科貝母屬多年生草本植物,以3~5年生的地下鱗莖入藥,為2010年版《中國藥典》川貝母藥材新收載的新資源品種[1].
目前,藥用植物的識別通常采用的手段就是圖片和實物標本,國內外尚未出現較為系統的藥用植物生長整個過程的動漫化視頻.隨著現代電子科技的不斷進步,廣大青少年和人民群眾對電子產品的關注度日益增強,人們對于各種事物的電子化認知感增加,社會進入“讀圖時代”.因此,為了更好地普及藥用植物識別知識,使廣大青少年及人民群眾認識藥用植物,了解藥用植物的生長周期以及藥材的來源,課題組設計開發出以藥用植物的連續生長各階段為主體的藥用植物生長過程動漫影視科普作品,使人們可以以直觀的動態視頻了解藥用植物的生長各階段特征,識別藥用植物的不同生長階段的形態,并最終充分理解中藥材的來源,增強藥用植物識別相關科普教育的趣味性和生動性.現以三峽地區代表性藥用植物太白貝母的生長動漫制作闡釋藥用植物科普動漫作品的創作.
課題組所在的三峽庫區的太白貝母資源主要分布在海拔1800~2500 m之間的大巴山、巫山和七曜山區域,在巫溪、城口、巫山、奉節、開縣等地均有野生資源分布[2-3].因此,課題組經過實地考察,選擇了巫溪縣蘭英鄉黃草坪藥材生產基地(海拔2000 m左右)所種植的太白貝母作為觀察對象,定期派出專業攝影人員拍攝不同生長年齡的太白貝母原植物形態(包括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并收集不同生長年齡的太白貝母原植物標本,分別制成臘葉標本和浸液標本,以便于后期生長動漫視頻制作時不定時的觀察和參考.
經過上述觀察實踐與資料收集,課題組發現,不同生長年齡的太白貝母形態有很大差別,如1年生太白貝母僅有1片針形葉;2~3年生太白貝母出現了1~2片披針形葉,當地習稱為“飄帶葉”;3~4年生太白貝母生長出地上莖,其中有不開花者,生出若干條狀至條狀披針形葉片,習稱“樹兒子”;有開花結果者,于每年的5~7月份完成開花結果,花朵形如黃綠色小燈籠,習稱“燈籠花”;果實為六棱形蒴果,且棱上具有0.5~2 mm寬的狹翅,習稱“八卦錘”.這些截然不同的形態特征將成為后期太白貝母生長周期動漫視頻制作中的關鍵元素,幫助人們識別不同生長年齡的太白貝母原植物.
課題組對前期收集到的太白貝母生長情況資料進行整理后發現,由于太白貝母為多年生草本植物,其地上的植株形態及地下的鱗莖大小每年都不相同.且在年齡為1~3年的太白貝母之中,其地上部分的生長變化較少,地下部分的休眠時間幾乎達到7個月.因此,綜合考慮視頻制作后的觀賞效果與制作時長,課題組在視頻制作的腳本撰寫中,選擇了忽略太白貝母的不同生長年齡,重點突出太白貝母地上及地下部分的不同的形態變化,以文字標示不同形態的太白貝母生長年齡,并弱化太白貝母的休眠時間,弱化外部環境的年度變化,將制作要點放在不同生長年齡的太白貝母外部形態的不同表現上,盡可能地突出視頻的表現要點,幫助觀賞者識別不同年齡的太白貝母的形態,實現對不同生長時期的藥用植物進行觀賞識別的科普價值.因此,課題組制作出以太白貝母不同生長年齡的外部形態特征變化為主體的動漫視頻制作腳本,重點放在了腳本內容的科普性與觀賞性,忽略了一些不必要表現出來的生長情況.
將太白貝母的生長周期視頻制作腳本初稿完成后,課題組開始多方聯系動漫視頻制作公司.根據課題組所在的地區,以及之前接觸過的一些產品,課題組分別選擇了重慶、成都、西安的三所動漫影視作品制作公司進行洽談.由于動漫視頻制作的要求不同,如影片的形式、時長、效果,以及畫面的分辨率等,不同的要求和制作效果有不同的報價,如三維動畫的制作報價遠高于二維動畫的制作報價.課題組根據項目的經費情況和實際需要,并參考了制作公司的建議,最終決定制作二維動漫視頻,分辨率不低于 720×576的普清標準,時長不少于30秒,含有片頭、片尾、配音和字幕標示,完整展現太白貝母不同生長階段的形態變化過程.三家公司分別給出了自己的制作樣品,經過比較和選擇,課題組最終選擇成都的一家視頻制作公司進行作品的制作.
根據課題組的制作要求,以及前期準備的相關材料,結合視頻制作公司的制作素材需求,在動漫視頻制作過程中,課題組相關成員與公司派出的專業制作人員充分溝通,完善每一個制作畫面的細節,并咨詢太白貝母品種研究的相關專家,力爭使視頻的制作符合太白貝母原植物的生長規律、符合科學原理,畫面簡明扼要,標注通俗易懂,并具備良好的觀賞性和科普性,具備較好的應用與推廣價值.視頻制作初步完成后,還將樣品發送給相關專家審定,確保每一處細節的準確與完善.經過不斷地審查與修改完善,最終形成較為成熟的太白貝母生長周期動漫影視作品.
后期,根據教學與科普工作的需要,將制作完成的太白貝母生長周期動漫影視作品應用在相關教學與科普工作中,檢驗其應用價值與科普效果.并在相關科普場館及科技活動中免費展映,增強人民對該藥用植物的識別能力,促進科普內容與形式的創新發展.
藥用植物生長周期的動漫影視作品制作前期資料收集是關鍵,應盡可能連續、完整、詳實地收集藥用植物不同生長階段變化的形態特征與相關數據.
視頻制作腳本撰寫時,應對前期收集到的素材實施取舍,立足視頻的內容科學性、知識普及性和大眾化要求,內容上做到簡明扼要,重點突出.由于藥用植物在生長過程中地下部分不便拍攝,特別是由于地下種子發芽時間的不確定性,地下種子的發芽情況和出芽點很大程度上只能依靠對出芽后種子的形態觀察,并結合植物種子的發芽規律進行大致判斷,這就導致了視頻制作結果與藥用植物實際生長情況存在一定的誤差.如果能夠采用現代化的實驗室培養技術完成某種植物的整個生長周期地上及地下部分變化的慢速攝影及連續觀察,這將有效解決植物地下部分生長視頻制作“瓶頸”.
視頻制作應根據項目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制作方式和制作效果,不必過分追求畫面的渲染效果,以主要展示內容明晰突出即可.制作過程中要反復溝通,組織相關專家進行視頻內容科學性審查,杜絕知識性錯誤發生.
[1]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S].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0.
[2]付紹智.長江三峽地區野生太白貝母的生態類型與保護對策[J].時珍國醫國藥,2012(8):2018-2019.
[3]王麗,彭銳,李隆云.川貝母新資源太白貝母的研究進展[J].安徽農業科學,2011(36):22309-22310.
[4]段寶忠,陳錫林,黃林芳,等.太白貝母資源學研究概況[J].中國現代中藥,2010(4):12-14.
[5]楊亞平.淺論中醫藥科普作品的靈魂與生命[J].科普研究,2010(2):90-91.
[6]史仁杰.對中醫藥科普創作工作的認識和體會[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0(3):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