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會敏
民生情懷的彰顯,是黨報體現內在品質、履行社會責任的重要途徑。自2009年10月起,《邢臺日報》為了適應地方黨報發展新形勢、新要求,重新審視地方黨報職能構成,深入探索黨報作用發揮途徑,提出“高端定位,百姓視角”辦報理念,通過調整黨報視角、貼近民生問題,有效彰顯了黨報的民生情懷,使黨報聯系黨和群眾的橋梁作用得到更好體現,在提高黨報影響力的同時,促進了黨報的持續健康發展。
長期以來,地市級黨報的一版基本上都被領導干部的活動占用了,各種會議和領導活動的消息充斥要聞版面,而且要大領導壓著小領導,一點都不能“亂套”。在這些約定俗成的“規矩”下,群眾往往變成了陪襯,即使有,也往往是一些奇聞趣事,鮮有重量級的民生新聞登上一版,更不用說頭版頭條了。碎片信息、官樣文章充斥版面,讓人讀之生厭;而與此現象對應的是,晚報、快報等一些貼近群眾的報紙,成了老百姓爭相閱讀和購買的搶手貨。
黨報要聞版面上的群眾缺位,表面看是版面安排的問題,而根子上是黨報的辦報理念問題。毋庸置疑,黨報當然要傳達黨的聲音,而且要不折不扣地傳達到位。但是,黨的聲音絕不是強加于人,更不能簡單地用一些地方官員的所謂會議、調研活動等來充斥重要版面,而將與群眾密切相關的新聞擠在二、三版之后乃至邊邊角角。作為黨所領導的新聞媒體,在不違反國家大政方針的前提下,應當遵循最起碼的新聞規律,嚴格按照“三貼近”的要求進行組稿報道,真正讓人民群眾唱主角。
讓群眾唱主角,一方面,從群眾地位看,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真正的英雄,是新聞事件發生中最重要的主角,需要新聞工作者給予熱情關注;另一方面,從黨報職能看,黨報是黨的喉舌,一頭連著黨的方針政策,一頭通達社情民意,承擔著宣傳群眾、動員群眾、服務群眾的重要職責,是黨聯系群眾的橋梁和紐帶,沒有群眾的參與,黨報的新聞宣傳就成了無源之水、無的之矢。由此可見,來自人民、植根人民,依靠人民,服務人民,讓人民群眾唱主角,既是黨報堅持黨的新聞事業性質宗旨、履行新聞工作責任使命的必然要求,也是自身生存發展的需要。
立足于讓群眾唱主角,讓黨報與群眾近些、再近些,《邢臺日報》審時度勢提出“高端定位、百姓視角”的全新辦報方針。所謂高端定位,就是堅持黨報姓黨的性質,以政治、經濟等嚴肅信息為主流,做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等理性信息的引導者而不是媚俗者;所謂百姓視角,就是從群眾的關注點、興奮點出發,解讀信息,反映呼聲,解決問題,服務百姓。
2011年9月6日,《崗底果農話品牌》上了《邢臺日報》頭版頭條。一個村民的座談會居然上了頭條!這在以往很難想象的版面安排,在引起讀者廣泛好評的同時,邢臺市領導也給予了充分肯定。不僅如此,邢臺市領導還專門鼓勵:把版面讓給基層,把鏡頭對準群眾。這樣一來,“草根英雄上頭條,基層群眾唱主角”,成了《邢臺日報》版面設計的常態。
“高端定位,百姓視角”,為地方黨報變革帶來新氣象。在“讓群眾唱主角”理念的影響下,關于基層群眾、“草根”英雄的報道漸漸多起來。關于見義勇為好司機的稿件《本色英雄宋保全》、關于基層好教師的《太行師魂》、關于基層援疆醫生余文麗的報道等一大批來自基層的“草根”人物事跡,在《邢臺日報》頭版頭條位置予以刊發。與此同時,《邢臺日報》還在頭版開辟《善行邢襄情暖泉城》專欄,在周末版開辟《邢臺好人》欄目,以微型報告文學的形式,對一個個邢臺好人好事進行了細致入微的報道,引起了社會廣泛關注和好評。不少讀者專門打電話說:“《邢臺日報》越來越有人情味,越來越好看了。”
黨報作為黨和人民的喉舌,承擔著懲惡揚善、濟貧助困的社會責任,在社會建設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如在抗震救災、抗洪搶險、抗擊冰雪時,黨報參與其中,及時公布災情,宣傳發動科學救災,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產生了不可估量的社會效益,有效展示了黨報的民生情懷。
2010年初,《邢臺日報》針對高中畢業生上大學中存在的難題做了一項專題調研,發現不少品學兼優的學生,因家庭困難放棄了上大學的機會。“新聞助學”動議由此產生。2010年7月,高考成績出來后,《邢臺日報》聯合邢臺市教育局發起“善行邢襄新聞助學”行動,吸引社會力量,成功資助了10名寒門學子圓夢大學。此后,每年高考結束后,《邢臺日報》都發動“善行邢襄新聞助學”行動,截至目前已舉行三屆,共有76名寒門學子通過新聞助學圓夢大學。新聞助學行動已成為地方黨報積極履行社會責任的一個重要品牌。
在具體操作中,《邢臺日報》注重助學行動的實效和影響。每年助學行動啟動后,《邢臺日報》便派多路記者分赴基層一線,進村入戶,采訪貧困學子家庭以及學習情況,并在《邢臺日報》及時報道刊發貧困學子事跡稿件。這些稿件一經刊發,往往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熱情支持,從企業老總到普通居民,紛紛慷慨解囊,黨報的感召力、影響力也隨之得到極大提升。
新聞助學傳遞的是黨和政府的關懷,凝結著社會各界的關愛,承載著弱勢群眾的未來和希望。在這些公益活動中,地方黨報的民生情懷得到集中展示。新聞助學的實踐表明,黨報在公益事業、社會建設中可以大有作為。除新聞助學行動外,《邢臺日報》還多次圍繞弱勢群體發動“衣加衣”新聞助困行動,將黨報的溫暖送給社會最需要的人,成為促進社會建設的重要力量。
多年來,讀者對以政治、經濟、城建等宏觀題材報道為主導的“黨報面孔”已經習以為常。可黨報“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的職責,并不局限于宏觀內容,服務基層發展,助力民生改善,也是其應有之義。
崗底村是地處河北省內丘縣太行深山區的一個小山村。30多年前,這是一個遠近聞名的窮村。上世紀80年代以來,崗底人科學治山,開發出中國馳名商標“富崗”牌蘋果,改變了這個窮山溝的命運。30多年來,《邢臺日報》一直關注著崗底村的變遷,先后刊發新聞報道40多萬字,與小山村結下不解情緣,成為崗底變遷的記錄者、助推者。
在“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的活動中,《邢臺日報》進一步把崗底村設為新聞采訪基地,要求編輯記者“走進崗底、融入崗底、服務崗底、發展崗底”,真正與崗底人民坐在一條板凳上考慮問題,繼續為崗底發展鼓與呼。在宣傳崗底村改革開放新成果的同時,《邢臺日報》編輯記者還圍繞崗底村的發展,專門梳理出30條意見和建議寄回崗底村。“消除白色污染”“保護名木古樹”“建設生態崗底”等建議得到崗底村的高度認可并付諸實踐。崗底村建設“無白色污染村”的做法引起內丘縣環保局的重視,遂在全縣推廣。崗底村還把《邢臺日報》的建議珍藏在本村的展覽館,作為崗底發展的歷史見證。此外,記者還積極幫群眾解決實際問題。聽說村民家中還有部分達不到品級的蘋果待銷,記者便利用自己的人脈關系幫助果農搞推銷,受到村民的好評。
新聞采訪基地的建立,為編輯記者開展“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提供了平臺,也為當地的改革發展帶來了生機和活力,產生了黨報改革與農村發展互促雙贏的效果。崗底村黨總支、村委會兩次致信《邢臺日報》編輯部表示感謝。全國勞動模范、崗底村黨總支書記楊雙牛說,新聞也是生產力,編輯記者走進崗底,給崗底發展帶來新的信息,通過宣傳報道為崗底帶來新的發展機遇。
為更好地服務基層,《邢臺日報》在總結崗底經驗的基礎上,進一步選擇了柏鄉糧庫、沙河蟬房鄉等作為新聞采訪基地,在偏遠鄉村篩選了40多個基層聯系點。記者堅持在走基層中為基層發展鼓與呼,成為助力基層發展的重要力量。
黨報所要服務的對象是廣大人民群眾,只有讓百姓愛看了,黨報才有其存在的價值。而黨報只有關注百姓所關注的,急百姓之急,苦百姓所苦,才可能與百姓的關注點、興奮點合拍共鳴。這就要求黨報必須時時處處關注民生問題,通達社情民意,讓群眾真真切切地感受到黨的關懷和溫暖。基于這一認識,《邢臺日報》在原群眾工作室基礎上,組建了黨報熱線部,專門處理群眾來信來訪,并在黨報熱線版上開辟《讀者來信》《黨報熱線幫你問》《邢臺網事》等欄目,為群眾提供反映訴求、建言獻策、互動交流的平臺,傳遞群眾呼聲,幫群眾解決具體難題。
老上訪戶鮑清芳曾經是《邢臺日報》的“老客戶”。在接訪中,《邢臺日報》上至總編,下至記者,不煩不厭,在耐心傾聽基礎上,積極為其奔走聯系,解決問題。方方面面的不懈努力,感動了鮑清芳,她不僅自己放棄了上訪,還自告奮勇當起了民間義務調解員。2013年,在黨的十八大召開前夕,她以72歲高齡加入中國共產黨。事實證明,只要充分信任群眾、尊重群眾、服務群眾,就能煥發群眾作為“歷史主人翁”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進而贏得他們的理解、擁護和支持。
據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邢臺日報》已接待群眾來信來訪120人次,其中對38條群眾反映的問題向有關部門進行了轉達,20多條公開見報。如內邱農民宅基地糾紛、威縣農民討薪、橋東區老人狀告子女不孝、達活泉西門交通混亂等一系列民生問題,或向有部門進行轉達反映,或對當事人進行耐心解釋,有力地緩解了社會矛盾,促進了民生改善。
目前,《邢臺日報》“高端定位,百姓視角”的辦報理念,已經貫穿于辦報工作的全部實踐。實踐已經證明并將繼續證明,只要黨報把人民放在心頭,人民就會把黨報放在心頭;只有讓黨報充滿民生情懷,黨報才能更好地扎根群眾,接地氣,長靈氣,增添生機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