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青 / 北京市石景山區人民法院
從傳統電視到電腦、從電腦到手機、從手機再到聯網電視,現代科技的發展讓我們獲取視頻、影視資源更加便捷也更加自主。2014 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實施‘寬帶中國’戰略,在全國推行‘三網融合’”,可以預見在不久的將來,“三網融合”技術將更加成熟和普及,并將成為一股不可逆轉的潮流。當大眾可以隨時隨地隨心選擇觀看各類節目時,作品的著作權保護也面臨越來越多的難題,“三網融合”潮流下,不僅僅是著作權人及維權者面臨挑戰,司法裁判機關所遇到的困難同樣明顯。
與以往此種復雜案件大多出現在中、高級法院不同,近年來基層法院審理的涉三網融合案件數量、技術含量及復雜程度都不斷上升,以筆者所在的北京市石景山區法院知識產權庭近兩年來的收結案情況為例,該庭2012 年受理了首起涉三網中電信網與電視網融合的案件,2013 年受理此類案件72 件,多為涉及電信網與互聯網融合的案件,2014 年至今就受理了20 件,類型多為涉電視機頂盒的電視網與互聯網融合的案件。
司法裁判機關審理“三網融合”案件遭遇困境的原因,首先是法律法規對新技術規范的缺失或不明確性,同時另一個重要原因是裁判人員缺乏專業技術知識,導致對涉案的關鍵技術進行分析定性時存在困難。以近年來多發的涉“電視機頂盒”、“電視網絡播放器”案件為例,上述案件中多涉及機頂盒設備生產商、銷售商、機頂盒內置軟件技術提供方、播放內容提供者等多方主體。審判中需要法院對有關技術原理、是否侵權及各方的責任承擔進行判定,而最終的認定結果又會對新技術的發展產生重要影響。雖然可以利用知識產權審判中的專家輔助人制度,但目前具有三網融合專業背景的專家輔助人和有能力開展這方面鑒定業務的鑒定機構均十分有限,造成法院在相關事實認定方面產生困難。
從這個角度來說,解決三網融合形勢下審判中的技術難題,可以嘗試探索新修訂民訴法中的專家證人、專家輔助人出庭制度,借助專業人員的技術專長幫助法院分析、判定技術措施的原理,緩解技術難題給法院審判工作帶來的壓力。同時可以從舉證責任的角度適當加強當事人的證明責任,例如在被訴侵權方以自己提供的是搜索、鏈接服務為由進行抗辯時,對于搜索、鏈接服務而非直接播放的事實應當以充足、有效證據加以證明。另外,需要統一對此類案件的司法裁判標準,引導三網融合產業朝向科學、規范的方向發展。
當然,面對此類復雜案件,審判人員“苦練內功”也是必然要求,時代與科技發展的潮流我們無法阻擋,法律滯后性也是立法固有的特征之一。當權利方不斷高呼司法機關對相關行為給予統一、明確的裁判定性時,裁判者肩上的擔子也日益加重。現在不僅僅是專利權案件法官需要有專業知識背景,著作權案件審判人員也迫切需要了解掌握相關的網絡和技術專業知識。毫不含糊的說,當下的知識產權法官要背的過法條、懂得了技術,寫的了判決、說服的了當事人。
一句話,科技讓我們的生活更美好;科技也給知識產權法官特別是基層法院法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