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 上
網絡游戲《地下城與勇士》遭遇《地下城勇士與魔女》法院判決侵權成立 權利人獲賠三十萬
李 / 上
原告騰訊科技(深圳)有限公司經授權取得《地下城與勇士》網絡游戲在中國大陸地區包含商標權等在內的知識產權。2008年2月,《地下城與勇士》游戲在中國大陸地區上線。涉案游戲《地下城勇士與魔女》著作權人為被告二上海永晨軟件科技有限公司。2013年,上海永晨公司授權被告一北京掌娛無限軟件技術有限公司運營推廣該款手機游戲軟件。后經雙方協商,北京掌娛公司于2013年8月向國家商標局就“地下城勇士”申請商標注冊,但截至本案庭審時尚未獲得批準。根據相關證據顯示,《地下城勇士與魔女》在各種主流互聯網手機軟件應用平臺上均可下載安裝,并可進行相關操作。
原告騰訊深圳公司認為,被告上海永晨公司作為該款游戲的著作權人,被告北京掌娛公司作為該款游戲的開發商和運營商,二被告共同實施了商標侵權行為,故訴至北京市石景山區法院,請求法院判令二被告立即停止商標侵權行為、賠償原告經濟損失300萬元并在媒體上刊登聲明、消除影響。
二被告辯稱:《地下城勇士與魔女》是被告上海永晨公司獨立開發的游戲軟件,依法享有著作權,受到著作權法保護;且“地下城”、“勇士”并非專有名稱,原告無權禁止他人使用;此外,被告北京掌娛公司目前已就“地下城勇士”一詞向國家商標局申請商標注冊,且已被受理,自身游戲名稱的使用并不構成對原告商標的侵犯。
石景山區法院經審理后認為,根據我國《商標法》的有關規定,未經商標注冊人的許可,在同一種商品上使用與其注冊商標近似的商標,或者在類似商品上使用與其注冊商標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標,容易導致混淆的,為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的行為。本案中,判斷二被告行為是否構成侵權,需從被控侵權游戲名稱與涉案注冊商標是否相同或近似,被控侵權游戲名稱與涉案注冊商標核定使用的商品是否相同或類似、以及是否容易導致混淆三個方面予以考慮。根據本案查明的事實,原告騰訊深圳公司獲得授權后于2008年2月即在線運營《地下城與勇士》游戲,該游戲系以其享有權利的注冊商標“地下城與勇士”作為游戲名稱使用。而由被告上海永晨公司和被告北京掌娛公司開發運營的《地下城勇士與魔女》游戲于2013年3月5日開發完成,2013年8月上線,其游戲名稱中的“地下城”、“勇士”文字與原告騰訊深圳公司的涉案注冊商標“地下城與勇士”相近似,而且《地下城與勇士》與《地下城勇士與魔女》同屬電子游戲類產品,容易誤導相關游戲用戶,誤認為被控侵權商品與涉案注冊商標所標示的商品來自相同的開發運營主體,或者誤認為兩市場主體之間存在經營上的合作或法律上的關系,足以造成相關公眾的混淆與誤認,侵犯了涉案注冊商標專用權。因此,二被告在開發、運營的游戲軟件名稱中使用“地下城”、“勇士”的行為侵犯了原告騰訊深圳公司涉案注冊商標專有使用權,應當共同承擔停止侵權、連帶賠償經濟損失的法律責任。最終,法院判決二被告立即停止在其開發經營的游戲軟件上使用包含“地下城”、“勇士”文字的行為,并賠償原告經濟損失及訴訟合理支出共計三十萬元。
一審宣判后,雙方當事人均表示服判不上訴,本判決現已生效。
本案主要涉及兩個焦點問題,一是二被告行為是否構成侵權,二是關于本案賠償數額的確定。
關于第一個問題,在本案訴訟中,二被告辯稱《地下城勇士與魔女》是被告上海永晨公司獨立開發的、享有著作權并取得著作權證書的手機游戲軟件,依法受著作權法的保護;《地下城勇士與魔女》是手機單機游戲,而《地下城與勇士》是網絡游戲,兩者根本不同且游戲內容與故事情節根本不同;《地下城勇士與魔女》的游戲名稱雖與《地下城與勇士》游戲名稱存在部分相同詞語,但“地下城”、“勇士”并非具有特殊寓意的專有名稱,原告騰訊深圳公司無權禁止他人使用。就上述抗辯意見合議庭認為,原告的涉案商標主體由“地下城”與“勇士”兩個中文詞語組合而成,構成涉案商標的主要部分,具有識別商品來源的作用。如果對這兩個詞語分別單獨使用不致引起混淆和誤認,但是,二被告開發和運營的《地下城勇士與魔女》游戲,不僅在短短數個字構成的游戲名稱中含有“地下城”和“勇士”兩個詞語,而且手機游戲商品與網絡游戲商品均屬于電子游戲類商品,應認定為在相同商品上使用與注冊商標近似的標志。并且根據本案查明的事實,被告上海永晨公司取得《地下城勇士與魔女》軟件著作權的時間晚于原告騰訊深圳公司取得涉案商標專有使用權的時間。被告北京掌娛公司雖然就“地下城勇士”向商標局申請商標注冊,但該申請被受理不代表其已經獲得授權,即使其之后獲得授權,該授權產生的法律效力亦不能溯及既往。而二被告作為電子游戲的開發經營者,應當對《地下城與勇士》游戲的知名度有所了解,仍然使用與原告騰訊深圳公司涉案商標近似的《地下城勇士與魔女》作為其經營的電子游戲的名稱,主觀上具有攀附他人商譽的主觀目的,客觀上容易致使相關公眾產生混淆與誤認,故對于二被告上述抗辯意見,法院沒有采納,最終認定侵權成立。
關于第二個問題,即賠償數額的確定。在本案中,原告沒有提供證據證明已方損失,而是提交了內容為在人民網及搜狐網有關于被告游戲獲利巨大的報道的公證,但合議庭沒有采信該公證,理由有三:一是在沒有其他證據相互印證的情況下,這些文章中的內容比較籠統,并不能直接推算出二被告的獲利情況;二是手機游戲的運營模式決定了需要給平臺商分成,根據現有證據很難計算二被告的實際獲利;三是即使該報道內容具體明確或直接獲利能夠查清,二被告開發、運營涉案游戲的獲利也不宜全部作為涉案游戲名稱侵犯原告騰訊深圳公司商標權產生的利潤。因此,該案仍然應當按照法定賠償予以考慮。關于賠償數額,合議庭認為應當從以下幾方面予以考慮:1、原告商標的知名度。原告將商標作為游戲名稱使用,并提交了相關網站關于網絡游戲年度排行榜的公證書,可以證明“地下城與勇士”商標具有一定的知名度。2、二被告開發運營的游戲名稱為“地下城勇士與魔女”,與原告享有權利的“地下城與勇士”非常相似,其侵權故意較為明顯。3、關于侵權持續的時間。二被告在開庭時辯稱涉案游戲上線時間較短,2013年8月上線,到2013年11月下旬就已下線。但根據原告第二次庭審補充提交的證據顯示,該涉案游戲并未下線,侵權還在持續。雖然被告辯稱目前運營的涉案游戲為他人盜版,但未能提供相關證據予以證明。4、侵權范圍。涉案游戲可以通過多個平臺下載至手機客戶端,應認定為侵權范圍比較廣泛。最終,法院適用法定賠償,綜合考慮二被告的侵權過錯程度、侵權范圍、侵權持續時間、商標的聲譽酌定賠償數額及原告合理訴訟支出共計3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