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賢福
(福州職業技術學院,福建福州 350108)
基于工學結合的實踐項目創新設計與系統實施
林賢福
(福州職業技術學院,福建福州 350108)
本文以福州職業技術學院工學結合實踐項目教學改革實踐為案例,分析了以工學結合實踐項目的教學改革,總結了該模式在促進各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課程體系重構,培養師生實踐與創新能力等方面的作用。
高職院校;工學結合實踐項目;創新設計;系統實施
“工學結合實踐項目” 是指具有職業工作任務特征和實際應用價值,由學院教師和企業骨干指導,學生團隊參與,體現工學結合精神,有利于強化學生綜合職業能力、提升就業競爭力的專業綜合實踐項目。
近年來,在示范性高職院校建設和新一輪辦學水平評估的引導和推動下,高職教育發展取得了重大進步。但高職教育與產業經濟的對接存在差距,服務經濟社會的功能有待于強化。因此,高職院校按什么標準、用何種體系、以何種方法培養人才以及如何構建人才培養基地,成為擺在高職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頭等大事。本項目即在總結臺灣技職院校的“創新育成中心”的成功經驗[1]、本科院校導師帶教模式及高職院校特點的基礎上[2],創新設計“工學結合實踐項目”,帶動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課程體系重構,培養師生實踐與創新能力,強化學生綜合職業技能,提升就業競爭力,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1.1 借鑒臺灣技職院校的“創新育成中心”的成功經驗
臺灣技職院校創新育成中心利用和發揮自己軟、硬設備與人力資源等優勢設立,形成了一套孵化中小企業的創業服務體系及其機制。本項目借鑒其成功經驗,創新設計“工學結合實踐項目”,為師生提供技術研發或從事產品創新的培育場所,為立項項目提供全過程、全方位的服務。各項目利用現有專業技術、人才、信息與設施等方面資源,校企合作共建實訓基地與工作室,專兼職教師與學生團隊共同管理與實施。
1.2 借鑒本科院校導師帶教模式的經驗做法
導師讓本科生有機會接觸并參與教師的課題研究,能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充分發揮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本項目根據高職教育特點,借鑒本科院校教師帶學生做課題的做法,吸收學生參加教師的課題研究,提升高職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學生的技術服務意識和專業實踐能力,為他們繼續深造奠定良好的基礎。
2.1 主要解決的教學問題
2.1.1 解決高職院校教師與學生教學分離問題
針對傳統教學中教師以講授知識為主、學生被動學習的情況,轉變教師與學生的教學分離的關系。教師帶著學生做項目,能使學生掌握技能、知識和實踐經驗。
2.1.2 解決學生實踐能力較弱的問題
針對高職學生創新意識薄弱、實踐動手能力不強、自主學習積極性不足等現狀,教師要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想象力,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協同學習和探究學習,不斷提高他們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
2.1.3 解決生產性實訓基地薄弱問題
由于實訓基地缺少企業真實項目的支撐,不能滿足融教學、實訓、技能鑒定、技能競賽及技術研發等“五位一體”的需求,不能有效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因此,應以工學結合實踐項目為載體,通過校企合作,共建生產性實訓基地,解決生產性實訓基地薄弱問題。
2.1.4 解決教師實踐能力不足的問題
部分高職教師由于缺乏企業實際工作經驗,實踐能力較弱,影響了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培養。因此,應通過校企合作,以項目工作室為平臺,以工學結合實踐項目為載體,教師帶領學生做項目,從而提高自身的實踐能力[3]。
2.2 解決教學問題的方法
2.2.1 創新設計并實施工學結合實踐項目管理辦法
本項目強調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的“雙主”和互動作用,教師負責項目的設計、組織和指導,學生負責項目的實施和自我管理。在項目工作室中,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帶著項目學、帶著任務學、帶著問題學,激發主動學習的積極性,提高了創新的興趣,增強了獨立思考和動手的能力。可在全院學生中組織開展院級技能競賽,選拔學生參加省級和國家級技能競賽。
2.2.2 強化校企合作,為項目搭建平臺
通過校企合作,共建生產性實訓基地,引進企業真實項目,吸納企業技術骨干參與項目的指導;鼓勵企業提供典型工作任務為項目內容并提供經費支持;鼓勵師生參與企業技術開發和工藝改造項目,提高師生實踐動手能力,并在具體項目中體現校企深度合作。
2.2.3 以項目為載體,建設工學結合項目工作室
以本專業核心課程為基礎,以本專業綜合實踐項目為主要內容,以專業實訓室為依托,建立項目工作室,將課程教學有機貫穿到課外實踐活動中去。在項目工作室中發揮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負責的作用,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協同學習和探究學習。
3.1 加強頂層設計,創新工學結合實踐項目
福州職業技術學院先后出臺了“工學結合實踐項目管理辦法”等相關管理文件,明確了“工學結合實踐項目”的內涵、立項原則及實施管理等,對立項的項目給予5000~10000元不等的經費資助。此次活動將在福建省高職院校的工學結合實踐教學改革方面發揮示范和引領作用。
3.2 以項目帶動,校企共建生產性實訓基地
通過“工學結合實踐項目”,各系、各專業根據各自特色和實際需要,進一步加強與企業合作,共建符合“校中廠”要求的生產性實訓基地[4]。例如,以廣告設計與制作專業為龍頭的文化創意實訓中心,在校企合作過程中,學院投入400多萬元,企業投入30多萬元,根據真實的工作環境,建設有企業標準的生產性實訓基地及工作室,引進網龍公司、天狼星、時代華奧等企業的真實項目,實現教學和企業項目的一體化。其特色在于深化拓展校企合作機制,深入改革“項目實戰”人才培養模式,實現“項目實戰一條龍”教學鏈再構建,先后進入福建省財政資助和中央財政支持的高職教育實訓基地行列。
3.3 以項目為載體,創新師生工作室管理與服務
工學結合實踐項目以本專業核心課程為基礎,以本專業綜合實踐項目為主要內容,依托專業實訓室,以企業的真實項目或以學院實訓中心網絡運維、計算機運維、5萬以下工程造價等項目為載體,建立項目工作室。例如,計算機系通過“物聯網網絡技術與應用”工學結合實踐項目,以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的綜合實踐項目為載體,依托計算機網絡專業實訓室,組建物聯網項目工作室,工作室的學生參與新華都商學院網絡工程項目及無線網絡項目等,為周邊的高校、技校服務,使工作室成為學院宣傳的窗口。
3.4 建立院、省、國家三級技能大賽聯動機制,提升學生綜合職業能力
學院實施了《福州職業技術學院專業技能競賽管理規定與獎勵辦法(試行)》等配套制度,在各類競賽項目演練過程中積極發揮教師與學生的積極性,每個項目組建立學生項目導師負責制,明確指導教師的責任,同時確定學生參與創新項目的考核評價辦法,堅持過程與結果并重的評價方式,全面提高學生職業技能,從而使得學生在各類技能競賽中取得佳績。
4.1 設計與理念創新
“工學結合實踐項目”以臺灣技職院校的“創新育成思想”、本科院校教師帶學生做課題的理論為基礎,體現“四個結合”原則:(1)教師與學生相結合;(2)課程與工作室相結合;(3)實踐與創新相結合;(4)學院與企業相結合。該項目的實施旨在調動教師與學生兩個方面的積極性,保證專業綜合實踐項目落在實處,實質性地推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課程體系重構,以科學研究的精神來解決教學問題,培養師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
4.2 項目的內容和方法創新
通過立項的工學結合實踐項目,依托學院專業實訓室,以企業的真實項目建立10多個項目工作室,教學、社會服務和技能競賽緊密結合,將課程教學有機貫穿到第二課堂、第三課題的實踐活動中去;項目由師生共同申報,共同實施,成員由跨年級、跨專業的學生組成,以老帶新,不斷循環;以項目管理的方式對項目實施過程進行監控、跟蹤、指導,保證實施的效果。
4.3 管理體制機制創新
創新設計并實施了《工學結合實踐項目管理辦法》等相關文件,確保項目建設成效,修訂并實施了《福州職業技術學院專業技能競賽管理規定與獎勵辦法(試行)》等配套制度。近年來,院級、省級、國家級技能競賽都制定“組織工作方案”,調動師生積極性,確保競賽成績。同時,以省級教學名師為首,以年輕骨干教師及企業工程師為中堅力量,整合優質資源,匯集優秀師資團隊,吸收部分學生參與管理,組建師生工作室,建立了開放式、信息化的高效靈活的運行和管理機制。
5.1 凸顯工學結合創新理念,提高學生實踐創新能力
福州職業技術學院先后立項工學結合項目27項,在4屆學生的教學中得到應用。參與工學結合實踐項目的學生將興趣、想象力吸引到技能學習和科技創新中來,學生帶著項目學,帶著任務學,帶著問題學。部分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研制開發具有實用價值的小發明、小制作達百余件,其中3項獲得國家實用新型專利,1項獲國家發明專利。
5.2 有效促進省級、國家級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
以工學結合實踐項目為載體,與思科公司、金科集團、迅達電梯、網龍公司等10多家大企業共建生產性實訓基地,由企業經理、企業工程師親自規劃與設計實訓環境,按企業真實工作場景搭建實訓平臺、配備設備和工具等,將校企共建實訓基地建成具有教學、實訓、科研、培訓、技能鑒定、技能競賽等多種功能,集“教、學、做”于一體的生產性實訓基地。
5.3 以項目為載體,校企共建項目工作室
依托專業實訓室,引進企業真實項目或學院的項目,與合作企業共同建立項目工作室,由骨干教師、企業工程師帶領工作室學生共同完成項目,提供社會服務。
5.4 搭建技能平臺,以賽促教成效明顯
福州職業技術學院通過工學結合實踐項目,積極搭建技能平臺,鼓勵學生自覺參與實踐活動,從而提高了學生參與各級各類技能競賽積極性和主動性。院級技能大賽設立項目從23個增加為38個項目,參與學生人數從630人到2130多人,間接參與學生人數達4000多人,占總學生數50%以上。學院通過強化實訓條件和實訓教學環節,使學生的職業能力與創新能力明顯增強,學院連續4年榮獲福建省技能大賽團體一等獎,連續3年參加全國技能大賽并獲得4個二等獎、13個三等獎的好成績。
5.5 良好的示范輻射作用
在省級示范性高職院校驗收中,本項目作為省級示范性高職院校建設的重要成果之一,得到與會專家的充分肯定。國內、省內數十所高職院校來校訪問交流。在2013年思科杯計算機網絡技術應用技能大賽中,思科公司高管、20多所參賽的本專科院校的師生觀摩了物聯網網絡工作室,聽取學院領導介紹工學結合實踐項目的實施情況。同時,該成果廣泛應用于教學改革及技能大賽中,取得明顯效果。
目前工學結合實踐項目立項數量有限,直接或間接受益學生只有40%左右。教師和學生之間的溝通、交流有限,業余時間實訓室的開放度不夠,學生課余的技能訓練受到空間的限制。針對上述問題,擬采取以下辦法。
6.1 增加工學結合實踐項目數量,提升內涵
繼續增加工學結合實踐項目的立項,加強內涵建設,提高項目的運行質量,使直接或間接受益學生達到60%。
6.2 采用項目導師制
每個項目有一支教師輔導團隊,在業余時間輪流為學生指導,并從項目經費中劃撥一定經費用于教師輔導費,并把此項工作作為教師晉升職稱的必要條件之一。
6.3 聘請學生擔任管理員
為解決短期管理人員不足的問題,可考慮聘請學生擔任管理員,對聘請的學生進行培訓,培訓合格后作為實訓室管理人員,真正做到實訓室對學生開放,提升學生的各項技能。
6.4 加強校企合作
在現有合作企業的基礎上,繼續引進合作企業,爭取企業經費或設備的支持,在師生工作室多配置實訓設備,以拓展學生進行實踐活動的空間。
[1]周呈奇,馮楊.中小企業創新與政府角色的轉換——兼談臺灣創新育成中心的成功經驗[J].東岳論叢,2013(7).
[2]蔣青青,黃曉陽.激發本科生學習動力的班導師工作方法的探討[J].長沙鐵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3):243-244.
[3]李繼中.工學結合教學模式的研究與實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136-140.
[4]羅海鷗,白燕.企業環境與大學課堂一體化環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2):97-100.
The Innovative Design and System Implementation for Practical Projects Based on Work-study Combination
LIN Xian-fu
(Fuzhou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Fuzhou Fujian 350108, China)
Taking the teaching reformation of practical projects based on work-study combination in Fuzhou Higher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teaching problems and resolution in teaching reformation model of practical projects, and made a summary on the role of the model in talent training reform mode, curriculum system reconstruction and cultivation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capability of practice and innovatio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practical projects based on work-study combination; innovative design; system implementation
2014-06-11
林賢福(1965- ),男,福建福鼎人,福州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碩士,從事連鎖業物流配送系統及高職教育研究。
G642.0
A
2095-7602(2014)06-011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