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順武
縣級民政專項資金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董順武
(一)地方財力不足導致民政專項資金被“整合”、“打捆”使用
很多地方由于基礎差、底子薄,各方投入需求多,可用財力不足,導致城鄉低保和醫療救助資金配套不能完全到位。同時由于中央及省級逐年加大了民生資金轉移支付力度,在本級政府制定的城鄉低保保障標準和保障面還沒有提高的情況下,低保資金在社會化發放之后結余較大。所以一些部門為了保障社會和諧穩定及行政事業單位的人員及運轉經費,模糊政策規定擠占挪用專項資金,甚至違規出臺土政策,以“整合”、“打捆”名義使用低保資金。
(二)救助對象對比機制未建立
按照國務院 《社會救助暫行辦法》的規定,縣級民政部門根據申請或已獲得社會救助家庭的請求、委托,代為查詢、核對其家庭收入狀況和財產狀況。但由于大部分縣、市(區)級至今未設立信息比對機構,信息比對資源庫建立更無從談起,只能依靠基層鄉鎮及村(居委會)組織人員調查了解。
(三)村(居委會)入戶調查不到位
按照城鄉低保審核審批的相關規定,鄉鎮應組織人員對申請人進行100%的入戶調查,了解其家庭收入、財產情況和吃、穿、住、用等實際生活狀況。而少數地方政府和民政主管機構因為人少、面大、時間短、責任重等原因,簡單地將調查入戶工作布置給村 (居)委會,致使入戶調查不到位。
(四)民主評議走過場
按照城鄉低保審核審批的相關規定,“五保”、優撫、救助對象的確定,必須由所在村(居)委會具有代表性的村民進行評議。但在實際評議時,由于部分村(居)委會參加民主評議的村民代表人數少,容易被村干部操縱,從而降低了民主評議的透明度,導致“關系保、人情保”屢禁不止,損害了社會救助公平公正的原則。
(五)農村“五保”擠占城鎮低保資金
部分縣、市(區)由于農村“五保”標準偏低,難以維持其基本生活,加之福利院服務人員無經費來源,福利院經營無法正常運轉,只好沿襲2013年稅費改革時對農村集中供養“五保”戶再給予城鎮生活費補助的做法,擠占了部分城鎮低保資金,以致城鎮居民應保未保現象較為普遍。
(一)加大政策宣傳力度
一是把低保和醫療救助的政策宣傳到位,使貧困戶真正了解政策,面對重大疾病和貧困,能享受到及時救助,增加治療機會;二是嚴格要求各鄉鎮工作人員,按照上級規定的業務流程辦理各項優撫工作,對審批、公示不走過場,并進行公開公示;三是加大政策執行力度,完善審批手續。
(二)加大監督檢查力度
一是加大內部的監督檢查力度,建立相互監督機制,責任落實到人;二是加大外部的監督檢查力度,建立相關職能部門的定期監督機制;三是嚴格規范資金管理,執行醫療救助制度,不斷加強自我監督和檢查,發現問題及時糾正;四是盡快建立縣、市(區)級信息比對機構,各級政府要設立信息比對資源庫,同時依靠基層鄉鎮及村(居委會)人員的力量進行調查了解。
(三)推進社會救助精細化管理
認真貫徹落實 《社會救助暫行辦法》,推進社會救助工作精細化管理,尤其是在農村低保上要走出有病即保的誤區,實施按標施保,依戶納入,逐步糾正保人不保戶的現象,真正保障少數特困戶的基本生活,使農村低保步入良性循環的軌道。
(四)落實人員和工作經費
按照省民政廳規定的多少名低保對象配備多少名工作人員的要求,配齊縣、市(區)級社會救助部門的工作人員,確保各項社會救助工作業務有專人承擔。同時將城鄉低保家庭收入的信息比對納入常態化的管理機制。并按照省政府的文件規定,以上年度城鄉低保金支出的3%為基數,足額落實社會救助工作經費,確保社會救助工作的有序運行。
(五)加強對專項資金撥付后的監督管理
對民政部門及各鄉鎮民政辦、財政所相關業務人員要進行系統培訓,對專項資金專賬專戶管理提出統一要求,制定統一模式,從根本上杜絕社保專項資金管理混亂的現象發生。■
湖北省隨縣審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