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劍春,衛建華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浙江杭州 310003)
乙型流感是由乙(B)型流感病毒引起的流行性感冒,可并發重癥肺炎等并發癥, 少數患者病情進展迅速,出現呼吸等多臟器功能不全或衰竭,病情嚴重者可以導致死亡。2012年3月,本院外科重癥加強治療病房成功救治1例危重型乙型流感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現將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患者,男,16歲,高中學生。因咳嗽、咳痰7 d,胸痛伴胸悶、氣促3 d,加重1 d,于2012年3月6日急診送入本院外科重癥加強治療病房。入院診斷:乙型流感,重癥肺炎,呼吸衰竭。入科時,患者意識清,胸悶、氣促明顯,面罩吸氧(10 L/min);體格檢查:體溫37.2℃,脈搏120次/min,呼吸42次/min,血壓115/62 mmHg,雙肺可聞及大量干濕啰音;血氣分析顯示:氧飽和度(SaO2)86%,動脈血氧分壓(PaO2)39 mmHg,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PaCO2)34 mmHg。立即予經面罩無創雙水平氣道正壓(BiPAP)通氣輔助呼吸治療,2 h后,患者出現呼吸衰竭癥狀,立即予床邊緊急氣管插管,插管時氣道內涌出大量血水樣分泌物,經口氣管插管機械通氣輔助治療,給予呼吸機模式為壓力控制通氣,呼吸16次/min,控制壓力28 cmH2O(1 cmH2O=0.098 kPa),呼氣末正壓(PEEP)8 cmH2O,吸入氧濃度分數(FiO2) 100%,35 min后脈搏氧飽和度(SpO2)降至85%,同時出現血壓下降,按醫囑用去甲腎上腺素0.3 μg/(kg·min)維持血壓。患者因病情進展迅速,嚴重低氧血癥及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ARDS),于3月7日行體外膜肺氧合( 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治療,采取右股靜脈-頸內靜脈置管,同時予機械通氣,呼吸10次/min,控制壓力為12 cmH2O,PEEP 10 cmH2O,FiO230%。在行ECMO治療期間,遵醫囑給予丙泊酚加芬太尼聯合鎮靜,丙泊酚以0.5~1mg/(kg·h)輸注速率維持,芬太尼以0.001~0.002 mg/(kg·h)輸注速率維持;每小時進行Ramsay鎮靜評分[1]并維持評分在2分左右;做好大量肺炎性滲出時的氣道護理,做好ECMO治療護理。7 d后雙肺炎性滲出逐漸吸收,SpO2維持98%左右,停止ECMO治療,繼續呼吸機輔助治療。3月27日患者在全麻下行氣管切開手術;繼續呼吸機輔助通氣;抗感染治療同時加強胸部物理治療,做好人工氣道管理,2周后成功脫機、轉科治療。2012年4月27日治愈出院。
2.1 嚴密觀察病情變化 接診患者后,連接心電監護儀,持續監測呼吸、SpO2、心率、心律、有創血壓及體溫;迅速留置深靜脈導管進行中心靜脈壓監測;按醫囑行動脈導管留置,監測血氣分析,如有低氧血癥或酸中毒,立即報告醫生。本例患者病情進展迅速,出現呼吸、循環衰竭癥狀時,立即報告醫生并配合救治。
2.2 機械通氣管理
2.2.1 肺保護性通氣護理 重癥流感患者引起的急性肺損傷(ALI)/ARDS,在通氣設置上,醫生采用了小潮氣量、高PEEP 的肺保護性通氣策略[2]。使用呼吸機期間,密切觀察患者的呼吸、人機是否協調,SpO2、氣道壓、氣道峰壓、平臺壓等各種參數的變化,以免發生氣道損傷。呼吸治療師根據血氣分析結果調整呼吸機設置,在調整參數后護士注意觀察患者呼吸型態,以患者舒適、呼吸平穩、SpO2>90%,血氣分析基本正常為宜。本例患者遵循了上述呼吸機設置的調整原則,沒有出現氣壓傷等機械通氣治療并發癥。
2.2.2 觀察鎮靜深度 機械通氣期間,遵醫囑予丙泊酚和芬太尼聯合鎮靜,臨床常以Ramsay 評分來評估鎮靜深度,一般以Ramsay評分3~4分作為鎮靜目標,但對于并發嚴重肺炎的ARDS 患者,應追求更高水平的鎮靜[3],多以Ramsay評分2分左右為鎮靜目標,以達到完全控制通氣的目的。本例患者機械通氣期間,護士每小時進行意識和瞳孔評估,以Ramsay評分2分左右為鎮靜目標,丙泊酚輸注速度0.5~1 mg/(kg·h)、芬太尼輸注速度0.001~0.002 mg/(kg·h),每天早上6點適當減少鎮靜藥物劑量,判斷患者意識及感覺運動變化,7 d后患者氧合狀態明顯好轉,實行常規鎮靜和喚醒管理制度,Ramsay 評分3~4分,每日清晨暫時停止鎮靜藥物,在晨間交班時喚醒患者,觀察意識及感覺運動變化,并幫助患者咳嗽和活動肢體,以利于痰液引流及防止肺不張。
2.2.3 氣道護理 在臨床觀察到,隨著呼吸機設置PEEP的提高,氣管插管內往復涌動的血水樣分泌物消失,兩肺濕啰音消失,氧合改善。故為維持氣道內正壓,采用了反常規的做法,即在必要時才進行氣道內吸引。72 h后,本例患者氧合改善,進行常規氣道護理,加強氣道濕化,防止痰液堵塞;定時給患者翻身,增進肺內氣體的分布,減低肺內痰液的潴留,從而改善氧合狀況,SpO2維持在98%左右。
2.3 ECMO治療期間的護理 ECMO具有人工心和人工肺功能,是指將靜脈血引流至體外,經人工肺(氧合器)氧合后再經動脈或靜脈輸回的中短期心肺輔助治療,使心肺得到充分休息,為心肺功能的恢復贏得時間[4]。
2.3.1 ECOM 管道護理 環路管道的固定及通暢是保證治療順利進行的首要條件[5]。護士每2 h記錄及檢查以下情況1次:管道各接口是否固定牢固;管道是否受壓、打折;觀察氧合器前后壓力,膜前負壓不超過-30 mmHg,膜后正壓不超過300 mmHg,注意氧合器有無冒泡、有無血漿滲漏,必要時更換管路;ECMO管道及靜脈管路更換液體時嚴禁有氣泡進入;水箱溫度維持在36~37℃、水箱是否轉流;嚴禁在管道上加藥、輸液、輸血及抽取血標本等。本例患者由于ECMO導管置入股靜脈,采取下肢制動,用約束帶將術側肢體與床尾妥善固定,并將導管體外部分緊貼于腿部皮膚固定,效果較好,未發生導管打折脫出。
2.3.2 并發癥的觀察及護理
2.3.2.1 出血 因ECMO環路中需持續泵注肝素達到全身肝素化,轉流過程中血小板破壞、纖維蛋白減少及凝血因子變性可導致出血[6],是ECMO 治療過程中常出現且嚴重的問題[7]。因此,治療過程密切觀察有無出血傾向,注意穿刺部位有無滲血、引流液及大小便中是否有血性液體、全身皮膚及黏膜是否出現淤點淤斑、兩側瞳孔大小是否變化等;為防止出血,減少不必要的穿刺,延長注射部位的按壓時間,通過有創動脈穿刺留置管口留取血標本;常規監測活化凝血時間(ACT)、凝血酶原時間(PT)和活化部分凝血酶時間(APTT),ACT每隔4 h測定1次,要求ACT控制在160~220 s,根據所測值調節肝素用量。本例患者行ECMO過程中出現置管穿刺部位滲血,使用濕棉球蘸取凝血酶凍干粉500 U涂于置管穿刺部位,2次/d, 同時采用沙袋局部壓迫止血,1 d后滲血減輕。
2.3.2.2 栓塞 長時間ECMO 支持導致的大量血液成分破壞、抗凝不充分等因素均可導致血栓形成[7],在四肢或腦部等血流緩慢、血管腔狹小處形成栓子[8]。加強巡視,每2 h觀察穿刺置管側下肢血運情況,注意下肢有無僵硬、蒼白、腫脹,觀察足背動脈搏動及皮膚溫度、顏色情況;每2 h觀察意識、瞳孔及肢體反應狀況,及時發現腦血栓的形成;每4~6 h觀察ECMO循環系統內有無血栓形成,用聽診器聽泵的異常聲音,用手電筒照射整個體外循環管路,目視下血栓表現為管路表面顏色深暗,且不隨血液移動的區域, 如出現>5 mm的血栓或仍在繼續擴大的血栓應考慮更換ECMO系統;每小時記錄ECMO的流速和轉速,ECMO流速< 1 L/min、轉速< 1 000 轉/min,提示可能存在低循環血量,易發生血栓,每日行血液循環驅動器治療,以防止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本例患者未出現體內血栓及管路內嚴重血栓形成。
2.3.2.3 感染 危重患者免疫力及抵抗力下降,易并發感染,ECMO時由于導管置入血管而增加了感染的危險。在ECMO期間嚴格無菌操作,定時更換切口敷料,避免局部感染,密切觀察體溫,定時做血、尿細菌培養,遵醫囑使用抗生素,加強護理及營養支持等以減少感染的發生。本例患者未出現繼發感染。
2.3.2.4 溶血 ECMO治療期間因靜脈血引流不良,造成離心泵前負壓過大,引起溶血;離心泵軸心產生血栓,造成泵轉動不平衡或血栓在泵內轉動,直接破壞紅細胞,造成溶血[9]。每小時觀察尿量及尿色,如尿色呈濃茶色,立即報告醫生;監測血漿游離血紅蛋白濃度,如有溶血立即更換氧合器及管路,嚴重溶血時可行血漿置換[10],同時按醫囑予堿化尿液。本例患者未發生溶血。
2.4 消毒與隔離 由于乙型流感為傳染性疾病,對患者實施隔離措施。實施呼吸道隔離,安置患者在負壓病房;醫護人員穿隔離衣褲, 帶N95口罩,有可能接觸患者口鼻分泌物時戴眼罩,離開病區時沐浴更衣、漱口;500 mg/L含氯消毒劑擦拭床、床旁桌椅,500 mg/L含氯消毒劑拖地,2次/d;所有垃圾用雙層黃色垃圾袋包扎,封口處用500 mg/L含氯消毒劑噴灑,貼特殊感染標識;病房用物需消毒處理后才能送出。
乙型流感病毒常常引起局部暴發,重癥病例常見于青壯年,病情進展迅速,伴有嚴重低氧血癥及ARDS。流感病毒肺炎引起的重癥ARDS,當有創機械通氣支持不能改善氧合的情況下,ECMO可作為挽救和維持生命的呼吸支持措施。護理重點為嚴密監測病情變化,力求早發現、早處理;加強機械通氣的護理;ECMO治療期間,做好管道護理及出血、栓塞、感染等并發癥的觀察及護理;加強消毒與隔離工作,以提高治愈率,促進患者自身康復能力。
參考文獻:
[1] Ramsay MA,Savege TM,Simpson BR,et al.Controlled sedation with alphaxalone-alphadolone[J].Br Med,1974,2:656-659.
[2] Briel M,Meade M,Mercat A,et al.Higher vs lower positive end-expiratory pressure in patients with acute lung injury and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JAMA,2010,303(9): 865-867.
[3] Kumar A,Zarychanski R,Pinto R,et al.Critically Ill patients with 2009 influenza A( H1N1) infection in Canada[J].JAMA,2009,302(17):1872-1879.
[4] 龍村.ECMO手冊[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256.
[5] 周紅琴,林夏琴,童祥飛.體外膜肺氧合治療兒童暴發性心肌炎1例護理[J].護理與康復,2012,11(9):900-902.
[6] 傅麗琴.體外膜肺氧合技術在危重患者中的應用和護理[J].護理與康復,2011,10(5):387-389.
[7] 黑飛龍,龍村,于坤.體外膜肺氧合并發癥研究[J].中國體外循環雜志,2005,3(4):243-245.
[8] 李琳,王曉軍,劉林.1 例應用體外膜肺氧合治療兒童重癥肺炎的護理[J].護理研究,2009,23(3A):652- 653.
[9] 朱雪芬,徐錫鳳,王永功.等.7例肺移植病人圍手術期應用體外膜肺氧合的護理[J.中華護理雜志,2007,42(11):1011.
[10] 張春艷,王淑芹,權京玉,等.5例應用體外膜肺氧合治療重癥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的護理[J].中華護理雜志,2011,46(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