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曉飛
采訪孟繁韶,頗費了一番周折,先是恰逢他去日本出差,回來后又一大堆會議等著他開,約到晚上,結果他又喝醉了酒。
看了他的名片之后,自然理解他為什么那么忙了。每日傳播集團董事長、風雅文房集團董事長、一得閣文化公司董事長、燕京八絕文化公司常務副董事長、百家禮器文化公司副董事長、中國國家天文出版人……且不探究每一個身份究竟需要他處理多少事,單是開會、出席活動和簽字,就能把工作日程排滿!
這個出生于上世紀70年代,將至不惑之年的山東男人,從公務員到媒體記者再到傳媒企業家,一路走得順風順水。最近幾年,他跨界到傳統文化與工藝美術行業,每日為一瓶墨汁、一支毛筆、一塊端硯、一方漆盒、一個個默默于精工巧作的手藝人……振臂高呼。
復興一得閣墨業
從日本出差回來,孟繁韶發了一條微博:“日本最大的墨廠吳竹,創辦于1902年,年營業額12億人民幣;日本第二大墨廠開明,創辦于1898年,年營業額8億人民幣;中國最大的墨廠一得閣,創辦于1865年,占中國墨業市場80%的市場份額,年營業額——呵呵。每次走訪完這些企業,我都打了一次雞血。”
中國墨汁的龍頭老大一得閣年營業額究竟有多少?孟繁韶其實心里是有數的,他只是有些羞于啟齒。
5年前,孟繁韶與北京一得閣墨業有限責任公司的總經理徐小鳳在一次由北京市政府組織的赴臺文化創意產業代表團上相遇,他了解到這個有著140多年歷史,作為中國墨汁開創者的老字號,占中國墨業市場80%的市場份額,每年卻只有區區3000萬元的營業額,他感到十分詫異,“中國寫書法、作國畫人數之眾,數量遠遠超過日本,為什么日本的墨業銷售額每年能做到40多億人民幣,而中國還不到它的1/10。”
這一疑惑令孟繁韶對中國墨業、對一得閣產生了濃厚的研究興趣。深入了解后,孟繁韶發現“一得閣”的產品非常單一、產品線很短,產品價格太低。“148年里,一得閣靠北京墨汁、一得閣墨汁、中華墨汁、云頭艷4個品種打天下。也就是說,書畫家創作作品和小學生練字用的墨是一樣的,都是幾塊錢、十幾塊錢一瓶的普通墨汁。而相比日本,一家墨運堂就有700多個品種,高端精品墨與普通墨之間的價格相差幾十倍甚至上百倍。
孟繁韶決定投資一得閣,希望以己之力來推動這個中華老字號的復興與發展。他說:“墨汁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性符號,復興一得閣,其意義不僅僅在墨,還在于中國的傳統文化與藝術。這是一件不同凡響的事情。”
在入股“一得閣”之后,孟繁韶果斷采取了新的思路、打造新的產品,在復興之路上,采取了“四步走”戰略。首先,“一得閣”將目光聚攏市場,看市場需要什么,再回過頭來生產;其次,恢復最傳統的工藝,用最原始、最純正的原料做最好的產品;再次,博采眾長,看看同行怎么做,并進行學習、參考;最后,運用現有的科技手段補充并提升現在的技術水準。
孟繁韶認為“一得閣”首先要豐富產品線,讓每個年齡層級、藝術層級找到屬于自己的產品。他召集制墨老藝人,重新建立研發和技術團隊,成立一得閣創新研究院,減少使用化學碳黑和化學調配,大量采用遵循古法工藝取天然松煙制作的碳黑,所用動物骨膠也由廉價的普通骨膠提升為價格昂貴的優品骨膠,增加加工工序,恢復傳統配方,制作出不遜于傳統古法的細膩、濃黑、亮澤的墨汁。
新產品研發出來后,孟繁韶選用了“謝崧岱”——一得閣的創始人、一代墨宗的名字來命名,并配以精心設計的陶瓷小瓶作為包裝。先做了上千瓶,并沒有直接投入市場,而是請來一批又一批的書畫家試墨。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蘇士澍試墨后評價:“如果我們以前用的一些墨汁是棒子面,謝崧岱就是特級富強粉,謝崧岱真正做到了墨分五彩,一筆下去‘焦濃重淡青全都出來了。”謝崧岱得到了書畫家們的交口贊譽,也給了孟繁韶在一得閣復興之路上走下去的信心。
“擴充產品線,就是要真正做到細分市場,發掘不同人群的需求。”孟繁韶在與佛教徒的接觸交往中,獲得靈感,決定為佛教人士、素食主義者專門研發一款不使用動物骨膠的素墨出來。經過兩年的潛心研制,一款用海藻、桃膠等天熱植物膠代替動物骨膠的“禪墨”被一得閣創新生產出來。星云大師在收到這款“禪墨”后,愛不釋手,他說:“聞起來就知道是好墨。”
作為一個傳媒出身的企業家,孟繁韶深諳營銷之道。他借鑒瑞典名酒“Absolut”的設計理念,計劃每年推出一款紀念墨,找最酷的年輕畫家設計墨汁瓶,做成限量版,吸引年輕人,讓年輕人因為喜歡筆墨進而喜歡書法,喜歡藝術。他說:“希望人們不僅是因為書法繪畫而來購買墨汁,還將因為喜愛墨汁而愛上書法繪畫。”
除了積極研制新品種的墨,在渠道建設上,一得閣“變守為攻”,制定統一的經銷制度規范市場,吸引加盟;包裝上增加防偽標以打擊市場上的假墨;開設網店建立網絡銷售渠道……這些舉措為一得閣的快速發展夯實了渠道基礎,生產經營規模不斷擴大,在上海、西安、廣州等大城市先后開設了旗艦店和產品體驗店。
整合風雅文房
近幾年國內的書畫活動中,幾乎都能看見孟繁韶的身影,他積極參加書畫圈的各種活動,不遺余力地推廣一得閣墨汁。有些畫家初結識時,甚是清高,言必稱只用墨塊自己研墨,認為用墨汁書法作畫根本出不了效果。孟繁韶并不多做辯解,直接贈送幾瓶墨汁先讓對方試用體驗。好產品自然會說話,逐漸這些書畫家與他成了好哥們,不僅成了一得閣的忠實用戶,更不遺余力地為一得閣吶喊助威。
孟繁韶根據書畫家的書畫風格和用墨習慣,對墨汁做一些改進,為書畫家量身定制專屬墨汁,包裝還會印上書畫家的字或畫。除了買來自己用,書畫家還會采購一批作為禮物贈送給朋友或作為辦展覽時的紀念品。這些小妙招既為一得閣墨汁帶來了名氣,又促進了銷量增長。
推動一得閣的發展,孟繁韶對墨以及中國傳統文化與書畫藝術愈發癡愛,他每天樂于分享關于墨與書畫的一切資訊。“現下文房四寶的做工不精,品質太差,難出流芳百世的好作品。”為什么這么說呢?孟繁韶舉了個例子,現在很多書畫家所用的紙都是工業化生產出的書畫紙,采用燒堿、漂白液對宣紙的材料進行處理,嚴重降低了宣紙的壽命,做出來的宣紙,若不經特殊包裝,保存時間很難超過百年。“紙都保存不了百年,又談何讓作品流芳百世呢?”
孟繁韶決定四處走訪,去屯溪看徽墨,去湖州看湖筆,去涇縣看宣紙……作為一個資深攝影愛好者,孟繁韶拍得一手好照片,每到一處,他都會拿出自己的長槍短炮,儼然一個做采訪的記者,把這門工藝的流程細致詳實地記錄下來,并與手藝人深入交談,談工藝技巧、原材料來源、歷史文化,了解手藝人的生活與態度。
走訪一圈之后,孟繁韶心中醞釀的藍圖變得清晰明朗——逐步并購制作筆、墨、紙、硯的老字號,開設美術館和書畫院,圍繞“文房四寶”打造一條文化產業鏈。
短短兩年時間,孟繁韶完成了多家文房老字號的投資,成立了風雅文房集團。北京一得閣墨汁、安徽屯溪胡開文徽墨、湖州善璉湖筆廠的湖筆、涇縣千年古宣的古法宣紙……這些文房老字號產品匯聚于一個燕京八絕的木質文盒里,被孟繁韶打造成風雅文房禮盒套裝,一面市,就獲得不錯的口碑和銷量。
在這個經濟快速發展的時代,資源整合與橫向聯縱的發展思路無疑是一條性價比高、成功率高的捷徑。因為這些產品的消費者是一致的,一次營銷,就能帶動幾個老字號的傳播與發展,一舉多得,事半功倍。這樣的發展思路被孟繁韶總結為“雁行模式”,孟繁韶解釋說:“就像大雁一樣,在一起,可以飛得更高,更遠。”
為理想主義找一個出口
孟繁韶是山東人,18歲的時候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中國人民大學,畢業后留在北京發展,隨后在北京安家結婚生子。他在一篇日志中寫道:晚上夢見高考,夢醒后一身冷汗。
少年時代的孟繁韶,一心想考上首都的大學,受孔孟儒家思想和紅色革命思想的深刻影響,孟繁韶是一個積極入世的青年,有著渴望建功立業的抱負和進取思想。
大學時代,孟繁韶憑著自己的出眾才華和進取態度獲得了做院系與校學生干部的鍛煉機會,畢業后先是進入了政府部門,后又從事媒體管理、業務營銷等工作;憑借著自己獨到的眼光和過人的膽識銳意進取,短短時間就取得了卓越的成績,成為了被人羨慕的成功人士。
急速增長的成功帶來的只是片刻的驕傲與滿足,對于一個深受儒家文化熏陶的山東人,孟繁韶的內心蘊藏著“達則兼濟天下”的人生信念。所以,面對社會不公,他常常感到憤怒。然而,正如他自己在微博上所言:“在我心里,放不下家庭,放不下現在的既得利益,所以我沒有膽量和勇氣站出來,我早已不是那個在21年前的夏天,為了夢想一定要考到北京來讀書,一定要來革命第一線的熱血少年了。”
成長的環境與家庭氛圍的熏陶,孟繁韶從小便流露出對傳統文化與藝術的喜愛,先是有了收藏古董和藝術品的愛好,后來,又發起并參與整合京作手工藝,創辦了“燕京八絕”品牌并設立了燕京八絕藝術館。將北京的景泰藍、玉雕、牙雕、雕漆、金漆鑲嵌、花絲鑲嵌、宮毯、京繡八大工藝門類,整合于一個品牌里進行設計研發、生產制作、推廣銷售,為工藝美術師提供生活與藝術創作保障,提供創作的原材料,令他們潛心于創作,多出作品,多出精品。
“大工、大料、大師,締造傳世精品。”這正是孟繁韶創辦“燕京八絕”的用意所在,他希望能夠為后世留下一些珍貴的藝術品,希望能夠活態地傳承傳統工藝與文化。
新開的燕京八絕藝術館,坐落于北京石景山區的承恩寺,古香古色的廟宅里,陳列著戰國玉器、仿清宮穿云龍屏風、金漆鑲嵌家具、鏨銀馬鞍綠松石良駒……一件件精妙絕倫的工藝精品安靜地綻放著屬于自己的光芒。
孟繁韶為什么會選擇并鐘情于傳統工藝與文化,或許是他為自己的理想主義找到了一個出口。他的朋友抱月堂堂主趙盾如此評價——他是一個游走在現代都市里秉承中國傳統文化的理想主義大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