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幾家賣“粗貨”的泥人商店,發現緣泥坊,眼前一亮,古香古色的閣樓上,貼著窗花的窗戶敞開著,一個面容清俊的男子正描著泥娃娃的衣被,一女子靜坐在一旁,低聲呢喃,陽光灑進來,照在他們身上,只覺歲月靜好,年華無恙。
“我是個手藝人。”倪俊給自己的定位很明確,這也是為什么“緣泥坊”有著完全不同于其他泥人店的氛圍。小店中,泥人作品都是他們夫妻捏出來的,除了一般阿福阿喜,他們的手捏戲文是整條街上最出彩的泥人。
2007年,惠山泥人一度面臨青黃不接的局面,第一次向社會招聘。倪俊和曹智偉殺出重圍,成為惠山泥人大師俞湘漣、王南仙、柳成蔭的關門弟子。3年學習,兩人成為了師傅最得意的門生。然而,看著已是國家級大師的師傅為了廠里的訂單,仍要捏流水線產品時,物傷其類,難道自己也要一輩子捏一成不變的產品?2012年,他們在惠山古鎮開了“緣泥坊”。
他們一般待在二樓的工作室,一張兩米長的工作臺上,總是擺著未完成的作品,左手邊放著水盂、弓、篤板、格子等工具,右手邊放著全套戲文要用的道具,諸如鐵絲、銅絲、竹劍燈等。倪俊說手捏泥人看著輕巧,其實不簡單,同樣的泥料,因為揉的時間、力道不同,捏出的泥人會大相徑庭。他很反感流水線生產出來的作品,認為那無法捏出惠山泥人的靈魂。“真正的惠山泥人藝術不是那些可復制的東西,而是工藝師通過沉淀、自我累積所創作的有生命力的作品。”
年輕的小夫妻,并不拘泥于傳統,在解決了進貨渠道后,慢慢制作貼近時代的泥人作品。在這里,總能找到讓你驚喜的惠山泥人,“原來泥人也可以這樣啊。”聽到游客的認同,倪俊很開心。
為了吸引年輕人的注意,緣泥坊向游客組織惠山泥人DIY體驗,鼓勵大家用傳統的“捏塑十八法”捏憤怒的小鳥、大衛,甚至有90后用惠山泥人玩COSPLAY……雖然這些做法已經脫離傳統惠山泥人的范疇,但他們一直在嘗試。
踏著千年的青石板,循著古鎮回蕩了數百年的打泥聲,到緣泥坊抱一個手工捏制的大阿福回家,圓滿而歸。(文/回聲 圖/阮傳菊)
緣泥坊/江蘇省無錫市惠山古鎮高士里7號 13771504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