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清慶,吳 杲,許 恒
根據我國沿海局勢,我院醫療隊隨某型制式救護艇開展了實戰背景下的醫療救護工作,現將救護艇醫療隊工作特點及改進措施總結、報告如下。
1.1 救護艇的特點 救護艇具有噸位小、航速快、干舷低、機動性強的特點,便于傷病員的快速接收與后送,但其醫療活動區域狹小、通道狹窄、醫療條件有限、航行搖擺度大,不利于醫療人員展開救護工作。
1.2 救護艇醫療裝備的配置 制式救護艇醫療裝備配備較齊全,集結時不需自攜醫療設備,有利于醫療隊的快速機動和反應,能很好地保證海上傷病員的醫療救護。艇上配有簡易呼吸機、心肺復蘇儀、除顫器、復溫袋、心電監護儀、高壓消毒鍋,還有電子血壓計、體溫計、氣管切開器械包、電子傷票系統、擔架、輸液架、輸液泵、吸引器、手術沖洗機、吸氧系統等,甲板層可展開若干病床和座椅供傷員使用。
1.3 救護艇醫療隊任務及救治范圍 救護艇是救護海上傷員的小型船舶,有“海上救護車”的稱號。戰時其承擔對海上傷員的緊急救治,并將傷病員、海難遇險人員后送到衛生運輸船、醫院船或岸基醫院;在登陸作戰中,主要負責水際灘頭傷員的搶救、轉送、撈救及后送,通常配置于第一梯隊后跟進,負責協助第一梯隊搶救傷員,并后送至衛生運輸船、醫院船。平時對從事海上訓練、作業、值勤的艦船以及海島部隊進行巡回醫療或緊急醫療支援,完成艦岸、島岸危重傷病員的救護和后送。活動范圍主要在近岸和海峽內,救治范圍包括:危重傷病員、溺水傷員、凍僵或體溫過低者、休克傷員、燒傷傷員,還有爆震傷、擠壓傷、復合傷等傷員的緊急處理,并為一般傷員進行必要的治療與護理。
1.4 救護艇醫療隊的攜行藥材 現有救護艇醫療隊攜行藥材標準(《衛生物資單項消耗標準》2006.5)較陳舊,我院借鑒以往救護艇醫療隊訓練經驗,經反復討論確定,共攜帶各種藥品215類,耗材106類。
自2008年海軍制式救護艇下水使用以來,除本次任務外尚未執行過常態化的醫療救護任務,國內外有關救護艇醫療隊工作無實戰經驗可借鑒。
2.1 海上人裝結合訓練還不夠熟練 醫療救護艇能否真正發揮“海上救護車”的作用,取決于醫療隊員的合理配備和對裝備操作的熟練程度。救護艇配置的醫療裝備技術先進、性能優良、操作要求高,但與醫院日常使用的裝備大多不配套,導致平時的人裝結合訓練難度較大,甚至無法開展。
2.2 醫療隊員對復雜海況的適應能力還有待于提高 海上衛勤保障不同于陸上,受空間、天氣、海況等因素影響很大。救護艇航速一般在25節左右,實戰時航速更快。海況平穩(1~2級海況)的情況下搖擺5°~10°,最大搖擺度可達到40°,此時人員站立都已經相當困難,暈船反應,甚至嘔吐的發生率明顯增高,醫療隊員有點“自身難保”,進行手術縫合、靜脈穿刺等精細操作的困難可想而知,這就需要醫療隊員提高對復雜海況的適應能力及在此環境下的救治能力。
2.3 藥材攜行標準、裝箱方法還需進一步改進 醫療救護艇的功能和任務決定了其機動速度是一個不可忽視的部分。不管是岸上的機動能力,還是海上傷員的撈救、醫療救護、傷員運輸換乘,各個階段都力求快速。救護艇上空間有限,各艙室狹小。因此,在帶齊藥品基數的前提下,應改進藥材攜行標準、合理裝箱,以便能快速找到所需藥品和耗材。
3.1 加強人裝結合訓練,提高應急處置能力 損傷控制性外科(damage contro1 surgery,DCS)是近年來外科領域中涌現出來的一個新理念。不同于常規手術,也不同于一般的急診手術,其實質就是對危重的創傷患者進行應急分期手術,采用簡單有效而損傷較小的應急救命手術(又稱損傷控制性手術,damage contro1 operation,DCO),處理致命性損傷,經進一步復蘇后再分期手術(確定性手術)處理非致命性創傷。在阿富汗、伊拉克戰爭中,這一理念得到了進一步深化[1]。現代海戰由于高新武器的大量使用,使得傷情復雜嚴重,傷員大批量發生,休克、多處傷和燒沖復合傷多,減員率、死亡率高[2]。救護艇醫療隊作為最前沿成編制的海上醫療隊,面臨戰役進行中大量的嚴重多發傷,嚴峻的戰爭環境,有限的手術設備和術后治療條件,應當常規實施DCO以保存傷員生命、保全肢體、控制污染,進一步進行復蘇,然后后送至后方行確定性手術。DCO主要包括:控制出血、控制污染、簡易關閉。進一步復蘇包括:液體復蘇、機械通氣、復溫、糾正酸中毒及凝血障礙等,預防或終止“致命三聯”(即低體溫、代謝性酸中毒與凝血障礙)的惡性循環[3]。按照DCS理念,救護艇醫療隊應執行DCO及進一步復蘇任務,結合本次工作經驗,醫療隊員的編成應以外科醫生為主,配備10名醫護人員,外科軍醫4名(其中隊長1名,且必須包括骨科、胸腹外科、麻醉醫生),內科軍醫1名,藥劑師1名,麻醉師1名,護士3名[4]。救護艇噸位小,空間有限,醫護人員編配少,不可能配齊每個科的醫生。因此,每個隊員都要身兼數職、一專多能,所有人都應熟練使用艇上衛生裝備,要熟悉和掌握原來不屬于自己專業范疇的知識和技能,學會應用原來不熟悉的設備。醫療隊員必須熟練掌握救護艇醫療裝備使用方法,通過集中授課與個人自學相結合、理論學習與實際操作相結合、平時訓練與綜合演練相結合的方法,掌握裝備的性能、使用、展開、撤收及保養,促進人與裝備的有機結合,達到會使用、會保養、會管理的目的[5]。
3.2 強化體能、抗暈訓練,提高適應能力 救護艇醫療隊要選拔身體健康、心理素質過硬的人員參加,平時要堅持經常性進行體能訓練和抗暈訓練,增強其體質。碼頭上有很多體育訓練器材和場地,如足球、籃球、羽毛球、乒乓球,靠碼頭后可根據個人愛好選擇鍛煉,也可以進行跑步鍛煉。有研究表明海上航行5 d后,暈船發生率會明顯下降[6],這就要求平時多加強這方面的鍛煉,適應性海上航行訓練至關重要,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進行氣候條件差或高海況的海上救護模擬訓練,提高醫護人員的海上自我適應能力,以適應未來海戰需要。
3.3 改進藥材攜行標準、裝箱方法,提高工作效率 本次任務期間筆者開展了幾次航行狀態下的輸液和清創縫合等醫療護理操作,對其困難程度深有體會。由于救護艇空間狹小,不能像在醫院或醫院船時那樣展開,所以攜帶藥品數量要精簡,品種要齊全。救護艇活動范圍為近岸或海峽,一次最多救治傷員為30人,救護艇海上航行時間短暫(每個航次2~6 h),一些手術器械可以在艇上循環消毒使用,故攜帶藥品器材的量不需太多,但必須有快速高效暢通的藥品補給途徑。救護艇醫療隊隊長應與醫院船或岸勤衛生部門等上級衛生部門保持有效聯系,隨時匯報艇上醫療藥品物資的使用及消耗情況,以便及時補充。由于救護艇噸位小,航行時搖擺度大,急救時講究快速,而一個醫療或護理操作需要很多不同的藥品和器材,因此,裝箱方法的原則是能簡便快速地找到并使用。以治療單位裝箱是一個好的解決方法,例如:對于肢體大出血處理將清創包(包括血管鉗、針、刀片、鋒線),止血帶、無菌紗布、紗布墊、繃帶、膠布,以及安爾碘、雙氧水、生理鹽水等消毒液,一并裝箱,使用時只需打開一只箱子就可完成。
[1] 黎介壽.對“損傷控制性外科”的理解[J].中華創傷雜志,2009,25(1):3-5.
[2] 劉勇,喻錫成,衡向峰.艦艇編隊海上外科支援保障系統探討[J].海軍醫學雜志,2009,30(3):239-241.
[3] Gebhard F,Huber-Lang M.Po1ytrauma-pathophysio1ogy and management princip1es[J].Langenbecks Arch Surg,2008,393(6):825-831.
[4] 孫志宏,高會廣.聯勤體制下救護艇醫療隊建設體驗[J].實用醫藥雜志,2010,27(11):1048-1049.
[5] 楊金寶,王紹天,郭洪德,等.《醫療救護艇醫療隊訓練工作手冊》的編寫及應用[J].海軍醫學雜志,2010,31(2):126-127.
[6] 王奎海,張柳涵,樂惠飛.救護艇醫療隊醫護工作方法淺談[J].海軍醫學雜志,2011,32(2):8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