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登甲
“我沒嘗試過在表殼上創作內畫,你還是另請高人吧。”電話一邊傳來京派內畫大師劉守本的聲音,就像晴天里的霹靂,讓米長虹半天回不過神來。雖然被拒絕,但米長虹并沒有放棄。
他帶上資料和手表樣品,坐上飛機直奔北京。幾次往返,米長虹用誠心打動了大師,最終劉守本派出女兒與米長虹洽談合作事宜。此時,米長虹長舒了一口氣——內畫系列手表“對話”終于有著落了……
一語點醒夢中人
出生于1966年的米長虹是個體型魁梧、額寬眉濃的遼寧大漢。上世紀80年代,他進入國企從事電器設計工作,過上了安穩的生活。隨著“下海”風氣漸漸盛行,米長虹沒有按捺住心中的沖動,毅然辭去了舒適的工作,攜家帶眷一同前往深圳尋找商機。
初來乍到,一頭霧水的米長虹找了好幾個工作都不滿意。這時一位朋友向他建議做表殼制作,考慮到資金投入不大,再加上自己有設計功底,便一口應了下來。1996年,米長虹創辦了自己的工廠,專門從事表殼生產加工,造型基本都是借鑒國外手表。就這樣,米長虹在手表界踏出了自己的第一步。
度過了客戶稀缺的瓶頸期、解決了資金周轉不順的困難、熬過了連著幾個月天天吃掛面的窘境,米長虹終于挺了過來。2000年,積累了一些經驗,他開始調整經營方式,向生產整只手表方向發展。
但這樣顯然遠遠不夠。
一次國際鐘表展會上,米長虹遇見了曾擔任過香港表廠商會會長的劉建華。噓寒問暖后,米長虹熱情地拉著劉建華介紹自己的產品,沒想到對方卻一直皺著眉頭,“手表是要設計的,不是將所有的配件組裝在一起就完事,原創設計很重要!”這種近似批評的語氣刻骨剜心,堵得米長虹只能“呵呵”賠笑,不知所措。
一席話點醒了米長虹,老是模仿他人并不是長久之計,沒有原創遲早會被時代淘汰。從此,他開始積累設計資源和企業資金,為踏上創立品牌的征途做準備。
設計好求藝難尋
2009年,經過13年的積累,米長虹終于如愿以償。在巴塞爾鐘表展中,他隆重向國內外同行推出自己的品牌——廊橋手表。
“國外手表品牌之所以出名,除了表芯制作精細,表殼設計上還融入了當地的人文理念,讓它從普通的工具升華為珍貴的藝術品。”米長虹決定運用中國傳統玉石文化將手表做出新花樣。
用羊脂玉做表鏈、表殼,還要運用微雕技藝在表盤上雕刻一只欲沖云霄的鳳凰……設計圖雖然出來了,可米長虹卻遇到了難題——找不到合適的工藝師。之前他通過網絡、文博會和工藝美術展結交了一些從事金屬微雕的工藝師,可有些因為年紀大了,做不了多久;而有技術有精力的文化程度又不高,交流起來十分困難。
正在米長虹著急的時候,一位朋友向他推薦了擅長黃金微雕的工藝師——梅花。梅花之前曾經給北京多家手表廠做過精微雕刻,最難能可貴的是她的溝通能力很強,能理解米長虹的設計方案,按照設計圖紙來制作表盤。
經過米長虹和梅花的共同努力,“廊橋·神話”誕生了。手表的純黑色琺瑯表盤與純手工白玉外殼相映生輝,其中一只18k黃金微雕而成的鳳凰振翅欲飛,寓意祥瑞無雙,上古神鳥的華美羽翼在溫潤玉澤的奇妙對比下更顯熾烈。
這只手表的表殼及表鏈均選材于上等羊脂玉,在制作帶鏈時,為了克服玉石材質硬度低、易碎的特性,運用了傳統工藝榫接而成。此外,“廊橋·神話”還配裝了瑞士的陀飛輪機芯,用來保證走時的精確性。
此時,米長虹明白了一個道理:設計好求藝卻難尋。即使自己的設計再厲害,少了工藝師也是白搭。不過,通過這次創作,廊橋表在國際舞臺上獲得了更多的認可,也激勵了米長虹在手表上運用更多中國傳統文化和手工藝的熱情。
橫跨時空的廊橋
近幾年,國內外手表品牌紛紛推出運用掐絲琺瑯工藝制作的精美手表,引起了不小的轟動。后來居上的米長虹也不甘示弱,陸續推出“國色”、“颯露紫”、“雅頌唐詩POETIC”系列作品,其中包含了“黃金微雕”、“鏡像反繪(內畫)”、“瓷(銅)胎畫琺瑯”等傳統工藝。
米長虹的廊橋手表蒸蒸日上,豐富的工藝門類吸引了來自國內國外的訂單。將資源合理利用是米長虹成功的關鍵——自己抓原創設計、運用合適的手工藝、使用瑞士知名品牌機芯,將這些組裝起來,就是既有中國風韻,又有質量保證的廊橋手表。
如今,米長虹正忙著設計“漆藝”系列,雖然樣品已經做出,但他并不滿意。“設計上可以再精益求精些,還有就是沒有找到合適的漆藝工藝師。”米長虹說,傳統固然很美,卻容不得半點瑕疵。如果時機不成熟,他不會貿然推出新品。
一路坎坷走來,米長虹認為成就和執著是一對雙生兒,自己的心血結晶得到別人的認可就是一種成就感。他極力推崇堅持與樂觀的人生態度,更渴望將廊橋表的文化內涵分享給世界各地。他認為,手表是一種文化,或者說廊橋表是一種文化,它會橫跨時空,筑起一座最美麗的橋梁。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