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諾

老饕們的“采薇”雅事
在所有的芽菜里,以“薇”的名氣最大。
伯夷、叔齊恥食周粟而隱居首陽山、采薇而食之的典故說的是一種高潔;而讀《詩經》中的《小雅·采薇》,從“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歸曰歸,歲亦莫止”到“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又總讓人有故國家園何處在的感覺。
“薇”其實就是豌豆苗。在古代,豌豆苗就是備受推崇的清鮮小蔬,酷嗜此味的蘇軾寫過一首《元修菜》:“彼美君家菜,鋪田綠茸茸。豆莢圓且小,槐芽細而豐……”元修菜就是豌豆苗。而蘇軾烹飪豌豆苗的方式,與今人也是迥然相殊,“點酒下鹽豉,縷橙芼姜蔥。那知雞與豚,但恐放箸空”。即將蔥姜切碎,佐以豌豆苗,用酒和鹽醬調味,一同煮成菜羹。說是比雞和肉的味道更美,食之令人不忍釋筷。
南宋人趙彥衛在《云麓漫鈔》里載,南宋年間,豌豆苗就是臨安市集上的常見小蔬,售者連著豆莢一起賣,由買者自己回家擇干凈。一直到清代,豌豆苗在福建依然是珍稀之蔬,每兩售價須三十余錢,尋常人只有在酒席上才能偶爾吃到。由于售價昂貴,人們也不大舍得掐掉老的部分,以至于豌豆苗每根有六七寸長,寥寥數根用雞湯煮了,就是一道很高檔的時鮮菜肴。
顧村言在《人間有味》里記載了“雞湯汆豌豆苗”。他認為做素菜的最高境界是以葷味增鮮,卻又要令食者感覺不出來。所以若做此菜,須選用雞骨架煨湯,然后撇盡一切油沫,用澄澈的清雞湯汆豌豆苗。撈出裝盤后,再切少許紅蘿卜絲鋪撒在面上配色。食之既覺清鮮味美,又能令人有一種清新之感。
其實,被人們喜愛的芽菜不止“薇”。
蘇軾春食菊苗;《紅樓夢》里寶釵和探春拿出私房錢命廚房做油鹽枸杞芽;郭沫若喜歡木槿花煮的清湯。在沒有大棚的春季里,青菜青黃不接,“春芽”們擔當重任,負責喚醒腸胃:單看看那些翠綠肥厚的枝葉,就已經垂涎欲滴了,再加之鮮嫩生脆的口感,錯過了就要遺憾一年。
春芽的時與食
孔子曰:“不時,不食”。意思是,不是這個季節的(東西)不吃。《黃帝內經》也說要“食歲谷”,就是要吃時令食物。中醫講究陰陽五行,十分重視氣候變化對人體的影響,而我國膳食中一直有四季五補的理論,春天人體脾氣較弱,宜“升補”,而春芽則是最合適的時令菜。
以現代營養學的角度看,春芽也是理想的食物:就植物本身來說,在發芽期間營養含量會有變化且提升,種子中的淀粉轉化為糖分,脂肪變化成脂肪酸,蛋白質也分解為氨基酸,轉化后的這些營養素在人體中的消化吸收率會明顯提升。
其次,春季萬物復蘇,也是各種病毒猖狂的時期,芽菜富含各種營養物質和活性酵素,參與機體的各項新陳代謝,常食芽菜可以提升免疫力,預防春季流感。不僅如此,春天轉暖,氣血暢通易行,此時食用富含微量元素、蛋白質的芽菜,配合適量運動、均衡膳食,可以達到很好的營養吸收效果,為健康積蓄寶貴資源。
“芽之初,味本鮮”。幾乎每一種春芽都有不同的做法。薺菜是最常見的野菜,涼拌、做湯、做餡、炒食、熬粥都好。薄荷葉既可以作為香料,還可配酒、沖茶等。姜芽可鮮食可炒食,或鹽漬、糖漬、醬漬后食用都是美味。你甚至能將明目的枸杞子、利尿的絲瓜苗、消炎的穿心蓮以及豌豆尖等春芽在火鍋里涮著吃,來個春芽火鍋。
最百搭的是春筍。據食家介紹,一支春筍各部位鮮嫩程度不同,可分檔食用,如嫩頭可用來炒食;中部可切成筍片,炒、燒或作為菜肴的配料;根部質地較老,可供煮、煨以及與肉類一起烹湯,還可放在壇中經發酵制成霉筍,燉食別有風味。
朱偉在《春天的食物》里提到“腌篤鮮”:必須是好肉好筍,才能成就一鍋好湯。好的咸肉應該是鮮而不咸,好的鮮肉應該是仍留有鮮活,冷凍過的肉,鮮活就不會有了。筍呢?最好是孵雞筍,也就是母雞孵小雞時長成的筍,這種筍殼黑中含紫,筍白而肥,不會嚼而有渣。然后咸肉、鮮肉、竹筍、萵筍這四種原料,小火煨成之后,最后才下青翠的萵筍。
在朱偉看來,“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是時令飲食的基礎,蘇州人與杭州人不同,南京人與北京人更不同:“現在餐館供應的腌篤鮮咸肉死咸,鮮肉與竹筍都帶著陳腐氣,萵筍又是暖棚種植的那般木然無味,油膩膩死沉沉的還有什么香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