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靖 □丁衛云(鹿邑縣水利局)
鹿邑縣全面落實2011年中央1號文件精神,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紅旗渠精神,堅持“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治水新思路,加強領導,深入宣傳,加大投入,創新機制,再次掀起全縣水利建設的新高潮。
鹿邑縣水利局緊緊圍繞“保安全、惠民生、強生態”的主題,持續加大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力度,創新機制,以農村飲水安全、高效節水灌溉和田間工程治理配套等工作為重點,突出治水公益性和社會效益,為糧食安全、防洪安全、飲水安全和生態安全提供有力的支撐和保障。2013年,全縣治理重點溝河3條,長86 km;新挖溝渠3條,長17 km,清淤溝渠1523條,長562 km;新建、維修橋涵392座;新打機井850眼,維修舊井3000眼,新增有效灌溉面積0.40萬hm2,恢復、改善有效灌溉面積1.40萬hm2,新增除澇面積0.83萬hm2,新增節水灌溉面積0.45萬hm2,建設供水廠19座,解決農村飲水不安全人口42.76萬人,受到了項目區群眾的衷心擁護。
搞好水利建設,資金保障是前提。鹿邑縣立足自力更生,多方籌措,增加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投入。一是積極組織發改、水利、農業等有關單位向上爭取項目資金,把農村飲水安全、農資綜合補貼、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整理等項目作為改善農業基礎設施的重點工程。二是政府注資,連片治理,對水利基礎差、低洼易澇、群眾要求迫切的地區進行集中連片、綜合治理,確保每年治一片、成一片、發揮效益一片。三是市場運作,融資興辦。采取市場化運作,鼓勵企業和個人投資興辦農田水利工程。對新挖、清淤溝渠,采取以土方換工程的辦法進行。對坑塘、河道、堤灘、道路等宜林綠化地段采取承包、租賃、拍賣、股份合作等多種形式,開展造林綠化,回收資金,用于農田水利建設。四是落實中央1號文件精神,從土地出讓收益金中足額提取10%,用于農田水利建設。五是多策并舉,破解難題。利用集中供養“五保戶”上交的責任田進行土地補償置換,利用行政村的科研田補償置換,對挖溝占地較多、經濟困難的農戶解決農村低保進行補償。同時,利用一事一議政策,推進水利建設。
制定措施,做好涉及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農村飲水安全工程,確保糧食生產安全和城鄉居民用水安全。在工作中,認真落實項目法人制,把農村飲水安全工作納入縣政府目標管理體系和重點督查工程,統一入戶標準,成立農村飲水安全管理辦公室,建立農村飲水安全維修基金。在水費征收上,實行基本水費與計量水費相結合的辦法,即:每戶每月交基本水費5元,保證每月基本水量3 t,超過3 t以上,超出部分每噸收費2元。用水入戶可根據自愿,采取月交、季交、半年交、全年交清基本水費的辦法,基本供水量可在交費時段內調劑使用,保證了水廠正常運行的基本費用,變以前的定時供水為全天供水,方便群眾用水,提高群眾用水的積極性,使供水廠逐步走向良性運營的軌道。群眾高興地說:“這才是政府真正給群眾辦實事,解決大家多年想辦又辦不了的事,再也不吃污染水了。”
為切實加強水利工程管理,鹿邑縣政府出臺了《鹿邑縣水利工程管理意見》,進一步明確了大中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主體、職責、任務和措施。在2014年春天召開的農村工作會議上,鹿邑縣委、縣政府把加強水利工程管理作為農村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進行動員部署,特別是加強了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的管理力度,對各鄉鎮治安巡邏隊增加了水利工程的管護職責,要求各鄉鎮探索推進小型農田水利產權制度改革,采取拍賣、租賃、承包、股份合作等形式,明確所有權、管理權,放活經營權,逐步把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管理納入良性運行軌道。
建設經得起實踐檢驗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嚴格按照“誰的工程誰負責”的原則,進一步強化主管部門和項目建設單位的職責,把責任制落到實處,溝渠清淤全面清除秸稈等堆積物,消滅土胎、路壩,堅決打通“竹節溝”;橋涵采用混凝土現澆,消滅磚結構;新打機井按照農用機井規范進行施工;國家重點工程建設實行“四制”,即項目法人制、招標投標制、建設監理制、合同管理制;工程建設嚴把“四關”,做到“四個不放過”,即嚴把施工隊伍招標關、采購關、質量監督關、檢查驗收關,施工中不符合設計要求的不放過、材料配件不合標準的不放過、施工程序不規范的不放過、偷工減料摻雜兌假的不放過。
成績已成過去,未來任重道遠。鹿邑縣水利建設,始終把人民群眾的利益放在首位,實施水利富民工程,建設民生水利工程、生態水利工程,力爭為實現水利現代化建設做出新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