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馮 瑛(河南省水文水資源局)
河南省豫東平原地處我國南北氣候過渡帶,是黃淮大平原的組成部分,與安徽接壤,主要包括開封、商丘、周口地區,地勢平坦,省界河流沙潁河、渦河奔騰而過。受其特殊地形條件影響,豫東平原水利工程主要以水閘為主。目前已建有各類水閘1091處,其中大型水閘11處、中型水閘156處、小型水閘924處,多建于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
豫東平原水資源量匱乏,其人均和畝均占有水資源量僅為全國的1/5。按照聯合國綜合標準結合我國實際情況,為極度缺水區。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城市化進程加快,豫東平原河道沿岸水污染逐步加劇,水質每況日下。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水少、水臟、水臭”一度成為豫東水資源現狀的代名詞。從五十年代的溝溝有水、水清魚肥,到如今的河道干涸、溝河斷流、水污染事件頻發,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豫東平原河流水環境、水生態系統承受的壓力越來越大,水資源狀況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由于豫東平原上河流多為省界河流,水體污染常引起河南與安徽之間的矛盾。
近幾年來,雖然各級部門在水環境保護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豫皖邊界水事糾紛以及水污染事件時有發生,區域內部分河流水環境狀況并沒有得到根本改善。根據淮河流域水資源保護局在2013年2月發布的《淮河流域省界水體水資源質量狀況通報》,河南進入安徽的惠濟河鹿邑東孫營閘上省界斷面氨氮超標10.40倍;南洺河鄲城楊樓省界斷面氨氮超標9.20倍,總磷超標11.00倍;包河永城耿莊閘上省界斷面氨氮超標5.20倍。另外,沙潁河、洪河河南進入安徽省界斷面水質均嚴重超標,氨氮濃度有較大幅度升高。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水生態污染問題。2011年中央1號文件就明確提出——“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建立用水總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區限制納污“三項制度”,相應地劃定用水總量、用水效率和水功能區限制納污“三條紅線”。在《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水利改革發展的決定》中也明確提出要建立水生態補償機制。2010年,河南省委、省政府在全省貫徹以主要污染物通量為扣繳依據的水環境生態補償辦法精神,主要在河南省境內長江、淮河、黃河和海河四大流域18個省轄市38條市界河流處設置地表水水環境生態補償考核斷面。水環境生態監測主要側重的是實時過境水量、水質狀況監測。然而災害發生時,僅僅監測斷面實時水資源是遠遠不夠的,如何精確計算污染水體總量,進而控制污染事故影響擴大化,合理解決事件危機,減少次生災害的發生,往往才是領導更關注的。這就需要在監測污染下泄量的同時,重點關注污染水體總量。
尤其是近幾年還出現了多次事關豫東平原的省際污染糾紛,如渦河氰化物污染、大沙河砷污染、惠濟河氨氮污染等污染事故,再次敲響警鐘。要做好水資源的合理開發、落實納污總量控制措施、開展省際水量調度、污染事件應急處理等各項工作,首先就要搞清各蓄水工程總水量,計算污染物總量,才能制定科學的處置方案和實施計劃。特別是豫東地區河流人工控制程度高,一旦發生省際性水污染事件,緩解河南省與下游安徽省之間水資源和水污染矛盾,在保證防汛抗旱和供水安全的同時,可充分利用水利工程蓄水能力,實施科學合理水閘調度預案,采取快速下泄或截留停留等措施,緩解水資源污染狀況,保障區域水資源安全,實現動態的水資源管理,對水資源進行科學分配、管理、調度就顯得尤為重要。
然而,豫東平原區主要河道水閘多建于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長期以來,由于河道采砂、淤積、沖刷等影響,河道地形發生了很大變化,原來水位蓄量曲線已經不準確,無法精準計算出相應水位條件下的水體總量,不能滿足水環境、水生態保護、應急事件處理工作需要。因此,對豫東平原水閘,尤其是對污染嚴重的省界主要河流上的重要水閘開展閘上地形測量和水位庫容曲線分析,確定各條件下水閘蓄水總量,對水資源管理、水污染事件應急處理都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與意義。
水位庫容曲線測量主要分為水面以上、以下兩部分。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新儀器新技術的不斷發展,庫容曲線測量將愈來愈簡便。水面以上測量從傳統的經緯儀、水準儀、全站儀測量發展到如今的GPS測量,水下測量也由原始的以經緯儀、電磁波測距儀及標尺、標桿定位,測深桿、測深錘測深的方式發展到如今的GPS定位,回聲測深儀測深相結合的全自動測量,不僅極大地推進了測量效率與成果質量,還縮短了測量時間,節省了人力物力,節約了測量經費。再結合CASS軟件,對外業數據進行合理性分析,采用DTM法內業計算方式,即可快速分析計算出各重要水閘閘上水位庫容曲線,得到不同水位級別下各水閘控制水資源總量。因此,在豫東平原重新開展閘上地形測量,開展水位庫容曲線分析是現實可行的。
推進糧食生產核心區建設,加大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加強水資源、水質監測,保障糧食生產用水,是河南省水利工作的新任務。重新開展豫東平原水閘庫容曲線測量工作,是研究制定淮河流域豫東平原典型區域基于控制紅線的水資源優化配置方案的基礎;是提出紅線控制條件下水資源優化配置方案實施的相關措施,切實將該區域水資源管理的“三條紅線”落到實處的具體舉措;是為省界緩沖區內水污染控制,省界污染聯防機制的建立,以及水污染事件發生下,豫皖兩省省界水資源科學調度、分配的重要支撐,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與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