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崢運
( 珠海紅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廣東珠海519000 )
國內傳統紡織染整企業在發展過程中引進了大批進口設備,促進了紡織產業的快速發展,但由于產業的迅速發展,產品升級換代,加上引進設備時的局限,導致企業設備不配套、一些設備不能充分運轉、能源消耗大、造成生產成本高,且隨著時代的進步,生產的產品檔次淪落為低擋品,企業發展難以為繼。珠海格力織染廠的發展歷程中經歷了這個痛苦的階段。該廠于1986年引進日產化纖仿真絲織染(噴水織機)生產線,上世紀90年代成功對企業進行了重大的技術改造升級,主要是改造染整設備等,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
織造車間有120 臺噴水織機,織機主要產品(塔夫綢)的生產轉速為500 r/min 左右,滿負荷高效運行,單機生產能力100 米/天,全車間生產能力1.2 萬米/天,而染整與織造是生產過程中不同的生產流程,染整生產均為大型設備,其中一臺熱定型機,一般產品的工藝車速也有40 m/min,一天的生產能力可達5 萬米多,染整車間其它設備也有這個生產能力,這造成的結果是: 染整的生產能力是織造的四倍。染整與織造車間的生產完全不能配套。
染整車間有兩臺連續式精練機,生產能力更達8 萬米/天以上,而只有兩臺高溫染色機和三臺常溫染色機,其生產能力分別為4 000 米/臺班和1 000 米/臺班,總共最大日產能只有3萬多米,如果生產較厚重織物,產量還要低于這個數,這樣染整車間設備前后工序均為高產,中間工序為低能,兩者相差一倍以上,染整車間內部無法組織均衡生產。
織造車間為滿足滌綸絲加捻后的定型需要,有一個點需供蒸汽,但用汽量小,一天24 h 要斷續供汽,而該處沒有專門配套鍋爐,需要動力車間統一供汽,這個點距廠鍋爐房路程遙遠,而主要用汽大戶染整車間生產終日處于不飽和狀態,對蒸汽的需求是時開時停,對織造車間的供汽又不能停。鍋爐的燃料為柴油,造成能源浪費。
由于織造的坯布產能有限,導致染整車間只能每天安排一個班生產,加之染整內部不均衡,有的設備只能時開時停。這樣造成能源的巨大浪費。比如定型機為電加熱,每天開班需要30 ~50 min 由室溫升溫到180 ℃或以上工作溫度,造成600 ~700 kW 的能耗,每天幾次升溫降溫,造成資源浪費。染整其它設備大多需要蒸汽,鍋爐燃油的消耗也造成浪費,例如冬天染整車間早上開工,鍋爐升溫需半小時,排放蒸汽管道中的冷凝水也排空浪費掉,當染整用汽量減少時,鍋爐房只得把大量蒸汽空排,造成生產成本高,能耗占加工產品售價的50﹪。
染整車間內部設備不配套,造成大量設備運轉率低下、不能充分發揮設備效能,造成投資浪費,使生產成本居高不下。
由于受生產設備產品定位的局限,只能生產極少量強捻高檔產品,原設計主導產品為滌綸(錦綸)塔夫綢即里料,隨著國內多家廠引進噴水織機及相關染整設備、加之該產品技術含量較低,國內市場很快飽和。原定位的主產品塔夫綢品種單調且趨于大眾化,塔夫綢由一種依賴進口的時髦產品變成一種普通產品、價格逐漸回落,使銷售收入逐年降低。格力織染廠陷入一個尷尬的處境: 操作昂貴的進口設備、承擔不合理的高昂設備折舊費用、巨大的能源費用,而生產著廉價的大眾商品,導致生產舉步維艱,企業效益日趨下降。
企業要生存發展,必須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結合廠里的實際情況,對企業進行改造升級。首先立足提高產品檔次,格力織染廠地處經濟特區,工資和其它配套生產成本較高,又使用全套昂貴的進口設備,要擺脫困境必須要有適銷對路、盈利能力強的高檔產品。其次是降低單位產品的消耗,只有發揮企業原有設備的最大效能,使設備配套、擴大產能才能降低產品的單位能耗和整個產品的生產成本。
我們有一批技術人員和操作人員,通過幾年的實踐積累了一定的生產化纖產品的經驗,我司充分利用現有的30 臺雙噴織機(其中還有部分配有多臂),在化纖強捻織物上突破,生產盈利能力強在市場上流行的高檔仿絲綢小提花(色條)高檔襯衣料產品。
與織造配套只需要染整部分的產能,染整設備要想發揮最大潛能,只能走出去尋求對外加工,加工什么品種,只能到市場上去找。通過市場調研,仿毛織物的加工需求量相當大,通過一段時間的實踐我們在仿毛品種的加工上摸索了一套成功的辦法。充分利用了生產設備的潛能。
只有達到一定生產規模的染整企業才有經濟效益,我司根據企業實際,綜合考慮廠區、設備配套、能源供給、人員安排等選取一個最佳配套。在原染整車間的基礎上大幅擴張,以3臺熱定型機、20 臺高溫高壓染色機為基礎,以這些主要設備滿負荷運行為基準添置其它所需配套設備設施。
通過對格力織染廠的技術改造升級,生產出具有良好懸垂回彈性又具真絲般柔和手感的襯衣面料;在不停產的條件下安裝了近30 臺高溫高壓染色機、2 臺熱定型機、1 臺蒸呢機及鍋爐等其它一些設備,改造后染整的生產能力擴大,加工品質明顯提高,對外加工供不應求,在市場上頗有名氣。改造后的格力織染廠由原來年年虧損轉變為產品適銷,產能擴大,企業經濟效益提高。
企業的生存取決于市場、企業的產品依賴于市場,正是靠著西樵這個紡織大市場,格力織染廠才得以走出困境。我們在西樵設有辦事處,銷售人員和技術人員堅持來往于市場客戶之間、聽取意見收集產品信息,及時改進經營策略、改進工藝,做到企業與市場無縫對接。
花錢買設備容易,買好設備也不難,難的是能產出優質產品、更難的是穩定的生產出高品質的產品。這次改造成功取決于企業內部人員的技能和企業質量管理的提高。我司開發織造品種的措施是走出去、虛心學習。我們走訪了化纖仿絲綢襯衣面料起步較好的生產企業,實地考察化纖強捻織物的生產過程,雖然學習較為膚淺,找到了自己的不足,找到了努力的方向及改進措施。
制定方案,大膽探索。我們組成攻關小組,定下目標: 要使目標產品不僅在表面、更要在內在品質達到高檔產品水平。所以我們在織物的手感上下功夫。重點是各項工藝條件的選擇和染整與織造工藝的相配合。例如織造加捻后定型的工藝是一個看似很普通、簡單的操作,很容易被人忽視,實際上這道工序既要滿足織造順利生產的要求、又要保證染整解捻工序的方便。生產過程要求加捻定型溫度不能高、染整解捻要徹底,使加捻的應力充分放松,經多次試驗選出一個最佳定型溫度和時間。在織造高捻度、合適密度的前提下,染整在堿減量時,在保證織物不紕裂的前提下盡可能加大減量率,使仿絲綢襯衣面料既有優異的懸垂、回彈性,同時手感很柔和。使該產品做到 “不是真絲勝似真絲”。
染整加工水平的提高重點是加強質量管理。要做好一缸織物(一臺高溫高壓噴射染色機一次加工仿毛織物容量一般為1 000 m 左右)不難,難的是成批成批的織物要保持色差一致、手感一致。而要解決這個難題除了技術,管理同樣重要。
以工藝管理為綱、帶動企業管理。染整行業是有著鮮明特性的行業,一日三班、24 h 不停生產,一個產品生產需要經多個獨立工序在幾天內分別完成,這給管理工作帶來極大的難度,產品質量的保證必須依靠強有力的質量管理。我們經過小樣大樣充分試驗后制定了合理的工藝路線和工藝條件,為了保證這些工藝的執行,除了進行全員質量教育外,還采取一系列措施: 每天24 h 均有能獨立執行工藝的人員上崗;制定嚴密的工藝執行記錄制度,對工藝操作中的情況完整記錄,確保下達的工藝正確,同時為修正、驗證工藝條件提供可靠的依據。還有強有力的監督檢查機制、24 h 設有巡回檢查人員檢查操作規程的執行、檢查生產過程的各項記錄等,這些都有力地保證了染整加工質量的穩定,車間的企業管理水平得到顯著的提升。
隨著市場變化,生產產品的調整,我們雖不是設備的制造者,但我們了解對設備的要求。為了能生產出高品質的設備,必須從設備的設計到制造的全過程進行介入,這也是我們進行全面質量管理的延伸。當時市場流行特厚重的仿毛織物(每米重達600 多克),通常高溫高壓溢流噴射染色機染特厚重機織物很困難,運行不順暢且易擦傷易染花,為了保證染色機適合厚重產品的需要,我們通過與國產染色機設備制造廠進行深入探討,重點篩選、配套大流量但不強求高揚程的水泵,加強噴嘴光潔度加工、督促工廠對機內各焊接處精細處理、做到光滑無毛刺,經過這些改造措施,解決了染色機的核心問題,使生產設備達到生產高性能低價格產品的需要。
節能是企業的生命工程,染整加工的成本主要為能耗、染化料、工費,而能耗在染整加工的成本中占約三分之一,能耗是否能降,決定了生產產品的價格和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能源供應采取靈活多變措施。對于特殊微型供汽要求的加捻工段作特別處理。加捻后的定型需要24 h 斷續供汽、且需蒸汽量極小,我們單獨配置一臺微型鍋爐安裝在加捻工段。雖然另外花了一點錢,但大大降低能耗,效益非常明顯。
設計安裝熱水回收利用系統,對染整車間的冷卻水實行再利用。高溫高壓染色機工作時,將120 ~130 ℃的工作液降到80 ℃以下,需要消耗大量的常溫自來水用于冷卻,經過熱交換的自來水溫度可達50 ~60 ℃,這些清潔的熱自來水卻白白排放掉,現在我們將這些冷卻水(其實是清潔的熱水)集中收集到一個蓄水池,再用專用管道送往部分需要熱水的染色機、堿減量機臺。染色工序和減量工序在水洗階段需要使用大量的熱水,這樣既節約了自來水、又節約了蒸汽、還縮短了染色機的工作時間(染色機和減量機用熱水洗階段需要蒸汽加熱的時間)。結果降低了消耗,節約了成本。
鍋爐改造也是不可忽視的一環。主要改造是鍋爐噴嘴,噴嘴的質量是鍋爐使用的關鍵因素。我們將鍋爐的燃料由原使用柴油改為重油,因為重油的價格較柴油低10%以上,而重油的熱值并不比柴油低,使用重油使成本大大降低。
新增定型機不再選用純電加熱方式,而選用高溫導熱油作熱媒,這也可節省不少電能。
對每天每班的用水用電用汽情況做詳細記錄,做到實時監控,特別防止不正常的消耗出現。
技改升級是傳統企業發展過程中必須面對的重要課題,關鍵是從市場需求出發,立足發掘現有生產設備的潛力,改造不符合生產工藝要求的部分,減少生產(水、煤、電、汽)消耗,降低生產成本,提高人員的技能,提升生產管理水平。通過成功的技改升級,將大大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促進企業的持續發展。
[1]《紡織工業 “十二五”發展規劃》,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網http:/ /www.miit.gov.cn/n112 93472/n11293832/n11293907/n11368223/144399 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