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三木,張春霖,王經宇
(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骨科 河南鄭州 450052)
自1997年后路椎間盤鏡(micro endoscopic discectomy,MED)問世以來,因其創傷小、安全性高、恢復快、治愈后不易復發等優勢,已被越來越多的醫生和患者所接受。隨著器械的改進、操作技術的熟練以及認識的不斷深入等,其適應證不斷擴大,有些手術即使開放下不能實施,鏡下也能成功解決。尤其是在腰椎疾病的治療上顯示了其獨到的微創優勢[1]。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骨科自2006年使用后路椎間盤鏡系統結合前段膨脹式融合器治療大量腰椎不穩患者,長期隨訪效果滿意,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骨科2006年6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腰椎不穩患者142例,其中男82例,女60例,年齡25~78歲,平均45.5歲。術前MRI、CT檢查顯示腰椎間盤變性突出,動力片示椎間不穩,臨床癥狀及體征與影像學變化相符,患者均有腰痛、下肢疼痛、麻木等癥狀,日常活動受限,經非手術治療無效或加重。以上患者均在同一醫師操作下行后路鏡下突出髓核摘除植骨融合內固定術。
1.2 方法
1.2.1 治療前準備:完善相關檢查,腰椎正側位及過屈過伸應力位,CT、MRI,禁食水,備皮等。
1.2.2 操作方法:局麻或全麻下施術。常規消毒鋪巾,貼護皮膜,定位椎間隙,于后路做一2 cm縱行直切口,放置工作通道。使用髓核鉗處理椎板表面軟組織暴露椎板,安全鉆于椎板上開骨窗,咬骨鉗擴大骨窗。神經剝離子將脊髓及神經根牽向中線。摘除髓核組織,刮除上下軟骨終板。于椎間平行置入2枚膨脹式融合器并植骨,C臂透視植入物位置良好。充分擴大椎管,游離神經根。沖洗至無活動性出血后關閉切口。
1.2.3 治療后處理及隨訪:治療后應用抗生素,營養神經,活血化瘀,消除水腫等藥物,第2天拔去引流管,佩戴腰圍外固定3個月。第2~3天下床活動,7 d復查正側位片及CT,10 d拆線。院外繼續功能鍛練。于3、6、12、18、24、36 個月電話通知門診隨訪 1 次。
1.3 觀察指標 采用日本骨科學會JOA[2]評分評估手術效果,腰椎JOA總評分最高為29分,最低0分。分數越低表明功能障礙越明顯。治療后評分改善率=[(治療后評分-治療前評分)/(治療后評分-治療前評分)]×100%。其中改善率>75%為優,(50~74)%為良,(25~49)%為可,<25%為療效差。采用腰椎正側位X線片評估骨性融合情況。
1.4 統計分析 采用SPSS 13.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數據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定量資料采用t檢驗,定性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隨訪3個月~7 a,平均36個月。末次隨訪,患者JOA評分由術前(9.10±1.10)分提高至(22.45±1.50)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優良率95.8%,6例患者末次隨訪仍有腰腿痛等不適,間斷口服鎮痛藥物可控制。骨性融合率達98.6%,其中2例患者融合器后移但未脫入椎管,無神經癥狀,加強制動后融合。余患者X線片示融合器位置良好。
腰椎不穩是慢性腰痛、坐骨神經痛和腰椎術后綜合征的重要原因[3],近年來受到廣泛關注。White等[4]把腰椎不穩定義為:在生理負荷下,腰椎不能維持正常對合關系,出現神經功能障礙、嚴重畸形和致殘性疼痛。基于腰椎不穩的病因及生物力學機制,融合與穩定手術應是腰椎不穩的標準術式。融合的目的是防止不穩定性節段退變進一步發展,并通過各種術式重建穩定性。腰椎不穩的融合手術包括后外側融合、后路椎體間融合、前路椎體間融合及前后路聯合椎體間融合等,同時加用或不用內固定器械。椎弓根螺釘固定、后外側植骨融合術(PLF)是腰椎重建最常用的技術,它可以增加脊椎的穩定性,提高融合率,但是存在內固定失敗、腰椎生理曲度的丟失、假關節形成等。后路腰椎體間融合(PLIF)是腰椎融合術中最經典的手術方法,它既穩定脊柱前、中柱,也分載椎體間軸向載荷,又為植骨提供了良好的內環境,同時分散了椎弓根螺釘內置物承擔的部分應力,減少了植骨塊被吸收、螺釘斷裂等并發癥的發生[5]。我們應用自制的雙牽開擺動椎間盤鏡結合前端膨脹式融合器對腰椎不穩患者實施PLIF,術后獲得滿意效果。該技術不僅創傷小,減壓徹底,且融合率高。
椎間盤鏡具有切口小、視野大的特點,在較小創傷的前提下能夠對脊柱實現最大程度的減壓。一側入路不僅可摘除變性突出的椎間盤組織,充分擴大神經根管,還可通過調整通道及髓核鉗角度實現對側減壓。我們使用的融合器為方形,膨脹之前體積很小,通過較小的骨窗植入椎間,膨脹之后拉緊前后縱韌帶可恢復椎體正常序列,依據撐開加壓原理可使椎間達到即刻穩定性。研究證實單枚或雙枚膨脹式融合器固定與椎間植骨加椎弓根螺釘固定作用相同[6]。此外該融合器與終板接觸面積大,可有效避免接觸面積過小而造成的椎間高度丟失。楊通寶等[7]將圓形與方形膨脹式融合器對比隨訪12個月顯示,圓形融合器椎間高度丟失率11.47%,方形融合器丟失率9.70%,也證實方形融合器在維持椎間高度方面的優勢。該融合器可與上下終板緊密貼附,減少滾動、移位等微動,從而為椎間植骨融合提供良好的生物力學環境。后期椎間骨性融合是脊柱長期穩定的關鍵因素。本研究中2例患者隨訪發現融合器后移但未脫入椎管,給予加強制動后融合器不再移位并融合。為防止融合器向后移位,根據經驗將其前端置于椎體前緣處為最佳狀態。
綜上所述,通過隨訪觀察,后路椎間盤鏡下應用前端膨脹式融合器治療腰椎不穩不僅減壓徹底,并可使患者腰椎獲得長期穩定性。
[1]王經宇,張春霖,寧永明,等.MED鏡下膨脹式融合器治療高齡多節段腰椎不穩[J].中國實用醫刊,2013,40(19):120.
[2]Sato T,Horikoshi T,Watanabe A,et al.Evaluation of cervical myelopathy using 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measured by 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J].AJNR Am J Neuroradiol,2012,33(2):388-392.
[3]Iguchi T,Kanemura A,Kasahara K,et al.Lumbar instability and clinical symptoms:which is the more critical factor for symptoms:sagittal translation or segment angulation[J].J Spinal Disord Tech,2004,17(4):284-290.
[4]White A A,Panjabi M M.Clinical Biomechanics of the Spine,2nd edn[M].Philadelphia,PA:Lippincott,1990:23-45.
[5]Oda I,Abumi K,Yu B S.Types of spinal instability that require interbody support in posterior lumbar reconstruction:an in vitro biomechanical investigation[J].Spine,2003,28(14):1573-1580.
[6]Xiao L,Xiong D,Zhang Q,et al.Percutaneous posterior-later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for degenerative disc disease using a B-Twin expandable spinal spacer[J].Eur Spine J,2010,19(2):325-330.
[7]張春霖,楊通寶,朱紅鶴,等.比較兩種前段膨脹椎間融合器在椎間盤鏡下治療腰椎不穩癥的生物力學特點[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2012,16(9):1639-1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