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秀杰
(遼寧省鬧德海水庫管理局,遼寧 阜新 123000)
芻議鬧德海水庫供水可持續發展
郭秀杰
(遼寧省鬧德海水庫管理局,遼寧 阜新 123000)
鬧德海水庫是遼寧省未被污染的大型水庫之一。主要功能是防洪滯沙、提供農業和城市用水。為阜新市的工業和生活以及下游盤錦、營口地區的農業灌溉提供優質純凈的水資源,在國民經濟的發展中,越來越顯示出它的經濟價值和不可代替的作用。
供水;可持續發展;輸水管線;改造工程
鬧德海水庫是防洪滯沙、提供農業和城市用水綜合利用的大(2)型水庫。水庫樞紐工程,為一直線式混凝土重力壩。樞紐工程由擋水壩段、溢流壩段、排沙中孔、底孔和輸水洞等建筑物組成。水庫按100a一遇洪水設計,1000a一遇洪水校核。設計洪水位189.48m,相應庫容為1.34億 m3,相應泄量3055m3/s;校核洪水位193.11m,相應庫容為2.17億 m3,相應泄洪量4891m3/s。水庫主要建筑物級別為2級,它對下游彰武、新民兩座城市,沈山、大鄭、高新鐵路及沈山、沈承兩條公路的安全以及“八三”輸油管路的安全具有重要作用。設計向阜新市日供用水10萬 m3。
水庫控制流域面積4051km2,流域內地勢起伏不平,溝壑縱橫,沙丘連綿,植被稀疏,氣候屬大陸性寒溫帶氣候,多年平均降雨量為421.3mm,一般集中在6—9月,年內及年際分配不均勻。
鬧德海水庫1970年開始蓄水,當時采用的是“冬蓄春放,蓄清排渾,汛期敞排”的運行方式為農業灌溉供水。每年的非汛期蓄水,而在汛期即6月、7月、8月、9月4個月敞排。在汛期,阜新城市用水只能采取河道水,工序復雜,運行成本高。為更好地發揮鬧德海水庫的效益,水庫管理局對在非主汛期的6、9兩個月進行蓄水研究,對6、9兩月份的供水進行計算、分析,確定了延長蓄水期,此成果獲得了水利廳科技進步二等獎,省科技進步三等獎,水庫的經濟效益大大提高[1]。
3.1 引鬧灌區
1970年,鬧德海水庫改建后,柳河水得到了初步利用,對盤錦、營口等地區農田灌溉起到了一定的作用。1975年,彰武縣委根據當地廣大干部群眾早就提出的“引用柳河水灌溉農田”的要求以及改建以來水庫調度運用的實踐經驗,認為進一步挖掘鬧德海水庫的工程潛力,充分利用柳河的水利資源是完全可能的。彰武縣委、縣政府為了開發柳河以西大片鹽堿荒地,決定引鬧德海水庫的水,并把它當做解決彰武縣這個風沙干旱地區灌溉用水的主要途徑。
“引鬧灌區”的主要工程為:鬧德海引水隧洞1處,長450m,洞直徑3.0m。開挖引水干渠18km,修建大型渡槽3座,干渠橋11座。至1978年,共投資500萬元。由于1976年以來連年干旱,盤錦灌區水源不足,因而“引鬧灌區”水源問題遲遲得不到解決,遂于1979年被迫停工。
“引鬧灌區”從開工至停工期間雖完成了主要工程,但整個工程并未徹底竣工,工程并未充分發揮效益,但已建工程大都保存完好。鬧德海水庫作為阜新市市區的主要水源,1991年工程開工,引水口利用原“引鬧灌區”的引水隧洞為阜新市引水節約了大量資金,縮短了工期。
1998年,經彰武縣委、縣政府有關部門研究,就現在“引鬧灌區”工程狀況及水資源狀況,提出利用現有的引水工程引鬧德海水庫水,恢復原引鬧工程規劃中的七家子水庫,開發豐田、雙廟兩鄉萬余畝鹽堿地,使彰武縣柳河西農業生產條件有所改觀,改變農業生產基本條件。該工程由彰武縣水利局設計、施工。于1998年6月20日動工興建,1999年11月20日竣工。由于庫存水量不足,每年需要通過原“引鬧灌區”的引水隧洞和干渠,引鬧德海水庫的水以補庫水不足,到2010年為止“引鬧灌區”部分工程得以利用,發揮了效益。
3.2 水源工程
鬧德海水源工程于1991年8月21日開工,1994年9月29日建成通水,建設工期36個月,1995年4月18日達到滿負荷試運標準,遂正式投產運行。
工程設計輸水規模為 11萬 m3/d、設計供水能力為 10萬 m3/d,輸水管道總長約91.2km,高差120m左右。為保證鬧德海水庫汛期沖沙放空時段供水,在大壩下游450m河道右岸設置岸邊提水泵站,并在其下游河道設有壩頂高程為152.0m的滾水攔河壩和沖沙閘,以使岸邊泵站可正常取水。因汛期鬧德海水庫下泄水流的泥沙含量較高,在頭部泵站設有直徑為100m、有效容積為28000m3的輻流式圓形沉沙池兩座,對泥沙進行預處理,以使原水達到凈水廠進水濁度要求。經過預處理的水輸送至清水池,再經頭部泵站和中間泵站加壓輸水至凈水廠[2]。
阜新市以跨流域引水和開采城區周邊地下水相結合的方式,滿足市區的用水需求,現有7個供水水源,分別是王府、細河、凌河、大巴、佛寺、鬧德海、白石(2009年投產運營),其中:王府、細河、凌河、大巴為地下水源,佛寺、鬧德海和白石為地表水源,是阜新市工業及城市生活的重要供水水源。
鬧德海水源工程投產后,對于阜新的經濟快速發展提供了可靠保證,完全滿足生產和人民生活用水的不足,同時可提高生活用水標準,擴大供水范圍,提高市內管網水壓,供水普及率可由現在的70%提高到83%,人均生活用水標準可由現在的79.6L/d提高到122.6L/d,并改善了阜新市城南地區2萬多戶居民飲用水的水質,對城市建設、經濟發展、提高人民物質生活和增強人民的健康水平等均產生重要作用。
鬧德海水源工程于1994年10月竣工通水,已運行16a,自投產以后一直不能按設計能力運行,最大供水量為8.3萬 m3/d,超過7.5萬 m3/d就有爆管的風險。隨著阜新市經濟的不斷發展及2000年后阜新地區遭遇連年干旱少雨,使得鬧德海水庫的供水量逐年遞增,到2003年,鬧德海水庫便成為阜新城市用水的主要水源地之一。近年來年供水量達2000萬 t左右,多年來的供水量均在6萬 t/d左右,至2010年向阜新城區總供水量為1.06億 m3,由于白石水庫向阜新供水,進入2010年4月份以來,供水量銳減至4萬 m3/d左右。
鬧德海水庫輸水管線改造工程是自鬧德海水庫輸水洞出口引水,經加壓泵站、輸水隧洞和輸水管線將水引至阜新市海州營子凈水廠的中型輸水工程。工程主要任務是為阜新市提供城市工業和生活用水,緩解阜新市近期用水緊張局面。
阜新市是水資源嚴重短缺的城市,目前城市供水水源由地表、地下多水源組成,由于受近年來連續干旱的影響,地表水源的佛寺水庫供水不足,處于間歇性狀態;地下水源的水源地范圍內已經形成地下水下降漏斗,處于超采狀態,現有城市供水工程很難滿足城市用水需求。解決目前城市缺水已經沒有新的水源可供選擇,只能挖掘現有供水水源潛力。經分析論證,只有鬧德海水庫在目前安全供水7萬 m3/d的基礎上通過抬高防洪限制水位可增加一定的供水量。
經過復核,鬧德海水庫向阜新市的現狀輸水管線,線路長約91.2km,實際供水能力僅有7萬 m3/d,長距離供水僅有1根管線,且存在安全隱患,供水安全時常受到威脅,通過新建一條輸水管線可以新增供水能力10萬 m3/d。因此,為充分利用當地現有水資源,提高阜新市區的供水安全保障能力,實施鬧德海水庫輸水管線改造工程是十分必要的。鬧德海水庫輸水管線改造工程的設計輸水規模10萬 m3/d。
[1]曹景迎.平原水庫供水效益與可持續發展對策研究[J].水利經濟,2007,25(01):54-56.
[2]門寶輝,梁川,等.我國北方地區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狀況評價[J].南水北調與水利科技,2003,1(04):24-27.
1007-7596(2014)01-0227-02
2013-07-09
郭秀杰(1970-),女,黑龍江嫩江人,高級工程師。
F224.5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