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軍
摘 要:經濟發展與生態發展不可分離,林業發展作為生態發展的一部分也受到各方關注,林業需要人們悉心培養呵護,林業的將來如何,對選擇樹種提出了要求,這些要求包括樹種數量和樣式的多樣,品質的提高,這是社會發展的進一步要求。不過現在的林木行業種苗的種植以及選擇等還存在一些問題。大家更想找到一個能夠提供高產高質短周期,高產業化以及能提升出口能力的育苗新方法,讓種苗逐步實現現代化國際化。
關鍵詞:種苗建設;苗木培育;措施
引言
林木種苗是林業建設的基礎和保障,承擔著負載林木遺傳基因、森林世代繁衍和促進林業發展的重要使命,林木種苗工作是一項重要的公益事業。近幾年來,縣委、縣政府對林木種苗工作給予高度重視,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法規,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使全縣林木種苗事業得到了長足發展。但目前困擾我縣林木種苗發展的問題還較多,突出表現在:林木種苗質量資源尚未得到有效保護,種苗基地規模小、科技含量低、供需結構性矛盾仍然突出,種苗管理體制不順、執法力度不大等。總體上講,我縣林木種苗發展基礎還比較薄弱,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林業快速發展的要求不相適應,林木種苗建設的任務還非常繁重。因此,必須高度重視和加強種苗工作,在實施以生態建設為主的林業發展戰略進程中,要優先發展種苗,要賦予種苗建設以重要的基礎地位。
1 加快林木種苗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特別是生態建設和林業建設的快速發展,對林木種苗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林木種苗不僅要滿足數量需求,更要滿足品種多樣化、品質優良化的需求,質量需求成為社會進步和林業發展對種苗的第一需求。但目前林木種苗發展的問題還較多,最明顯的表現是:種苗資源的種植保養等不夠專業化、成型化,規模不大,技術水平不高,整個鏈條問題較多,法律規定不夠嚴謹而且執行力較差。總之說來,林木行業的進步發展緩慢,目前的經濟體制和目前存在的林業發展問題矛盾較為突出,林木種苗是一項很緊迫的工作。目前亟需實現高產高質循環使用能力強,持續供應,并能實現出口,創造國際產值的方法,實現國際林業事業與國內林業事業相互交流,相互幫助的狀態,促進我國林業發展得越來越好。
2 加強林木種苗建設和管理的主要措施
2.1 提高認識,加強領導,切實把種苗工作抓緊抓好
種苗是林業生產最基本的生產資料,是保證造林綠化進度、提高營林質量,實現林業發展戰略目標的基礎。真抓科技,就要真抓種苗。各級政府和林業主管部門一定要把種苗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切實加強領導,加大力度,增強改革開放意識,切實做到“下大力氣抓種苗,超前抓種苗,一把手抓種苗”。要建立目標責任制,制定監督檢查制度,定期檢查,逐級考核,獎優罰劣;要加強種苗機構和隊伍建設,保持機構和隊伍的穩定,切實搞好種苗的行業管理和組織生產,推動種苗事業健康發展;要配備得力干部,明確專人,從事種苗工作,以充分體現“優先發展種苗”的方針,使種苗工作得以有序、穩定、健康的發展。
2.2 依靠科技進步,進一步提高種苗的科技含量
利用報紙、電臺、電視臺、科技講座等多種形式,大力開展種苗技術培訓,加強種苗應用技術研究,鼓勵社會各界投資與科研院校聯合開展種苗科研攻關,建立和完善科研與生產相結合的良種推廣體系,加速推廣良種繁育、苗木培育、種苗包裝運輸等種苗生產、經營、流通環節的先進實用技術,提高林木種苗的科技含量。
2.3 創新林木種苗發展機制,增強林木種苗發展活力進一步深化
現在我們國家的林木種苗基地,是根據市場機制來實現良性運轉,所以每個單位自己承擔風險,這大大增強了經濟競爭的意識,也能提高產值。我們要對不同所有制,不同行業,不同地域的種植投資業都多嘗試,多總結經驗,提高非公有制企業的工作效力,對企業的工作者進行素質以及知識方面的教育,進行法制教育,從各方面加強人員應對工作的能力,使種苗生產經營工作做得越來越好。
2.4 高標準組織生產
各大苗圃水電基本配套,噴灌、滴灌等先進節水技術被應用到生產中。通訊設備被普遍利用,育苗戶能夠迅速、便捷地獲取市場信息。高科技育苗手段得到應用,組培育苗、容器育苗、全光霧扦插育苗等育苗新技術已在重點苗圃引進應用、實現了苗木生產自動化、規模化。
2.5 積極調整育苗結構,培育適生樹種
植樹同樣講求地區適應、土壤適應,同時適應大氣環境等。根據地形、地質、天氣等因素做好防澇以及抗旱等工作,依據價值來判斷種植的樹木面積。并且,引進優質種苗,根據實際情況安排合理的種植順序,根據地方特點,選擇耐活高產的樹苗,研制新樹種,以更加的優質種苗代替過時樹種。
3 林木種苗建設存在的問題
3.1 林木良種基地數量少,結構需要調整
現在的新品種在執行力度上不強,表現在種苗繁育和推廣銜接不好,使林業建設效果越來越差,此外,從前的樹種品種不夠多樣化,在市場競爭中不占優勢,與實際需要的品種不能適應市場需要,所以整個結構還需改善。
3.2 國有苗圃基礎設施薄弱,經濟效益低
育苗的花銷太大,并且苗圃環境不好,基礎投資不夠,從建設的角度來說,并不適應社會對育苗事業本身的期望,劣勢較為明顯。
3.3 市場飽和
因為當地群眾在樹苗的選擇時會首先考慮本地常見的樹木。雖然這種樹苗的成活率高,種植數量多,但是經濟適應性不強,加上人們市場意識不強,缺乏市場規范,市場越來越小。
3.4 生產科技含量低,市場信息不靈通。
3.5 因為在我國,種苗推廣做得不算好,表現好的種苗不多,選擇種苗的意識不強,生產經營缺乏規范,缺乏正規的證件等手續,種苗的處理和應對都很差,面對市場經濟的競爭,從內部的經營到外部的面對做得都不夠好,市場誠信做的不到位,面臨信譽危機。
4 林木種苗的發展趨勢
4.1 生產的社會化
種苗產業化不但應當有持續化的意識,并且要有積極創新以及行業跨越的意識,將市場推向國際化,大力依靠國家的扶持政策,每個政府做好自身的工作,保護當地的環境,鎖水固地,抵擋風沙,大力推進地方綠化,政府應扶植對木材需求量大的企業,從而幫助種苗事業發展更好。
4.2 國家政策引導種苗業向產業化方向發展
苗木培育是一個相對獨立的生產過程,是一種特殊的商品生產,應當作為一項林業產業加以推進。這是2001年,國家林業局局長周生賢指出的。2004年《國家林業局關于加快林木種苗發展的意見》更加明確地指出:“把林木種苗作為一項重要產業來發展,從實際出發,采取多種形式,走產業化經營的路子”。
4.3 市場經濟的運行規律要求種苗業走產業化道路
市場經濟的發展應當講求和諧,林業建設與種苗工藝相互促進,應當根據生態建設這一總的需求來安排生產工作,讓經濟與生態兩方面的需要和諧促進。總的說來,種苗建設本身應加入更多科技元素,并根據它需要長期保護的原則,將研究與實踐相結合,種苗事業一定會發展得越來越好。
參考文獻
[1]鄒向英,劉大偉.談加快林木種苗的發展[J].經濟技術協作信息,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