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康

蔣介石畢其一生反共反蘇,這在海峽兩岸的相關著作中,已成為不爭之論,可當我們將瀏覽的目光鎖定在五四運動前后,就會發現他和那一時代的許多進步且有抱負的青年一樣,深受十月革命的影響,并且較早主張師法蘇俄,以至有過一段短暫的聯俄聯共的紅史。
預備赴俄考察一番,將來做些事業
十月革命爆發的那一年,蔣介石恰至而立之年。在此之前的1908年,他已經陳其美介紹加入同盟會。第三年,又是陳其美的推薦和介紹,孫中山在日本召見了他。自此,他在孫中山的領導下,投身革命。然而一次次起義的失敗,令他開始思忖失敗的原因,尋覓新的出路。十月革命給迷茫中的中國革命青年以新的啟示,走俄國人的路成為那個時代很多人的共識,蔣介石就是這些人中的一員。他也就是在這時產生學習俄文,去俄羅斯學習的想法。1919年1月1日,他在日記中寫道:“今年擬學習俄語,預備赴俄考察一番,將來做些事業。”
據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蔣介石年譜初編》,這段時間,蔣介石尤為贊賞列寧及其布爾什維克,稱他們“意志堅定,精神緊張,久而不懈”,認為十月革命的勝利,是因為列寧有一支強大的軍事力量,而中國革命所缺少的就是列寧的“勞農兵制”。十月革命后的蘇俄面臨帝國主義列強的制裁、封鎖乃至搗亂,都未能動搖其國本。他認為這是因為“其內部之團結堅強,實力充足,乃有所恃而無恐耳。”對中國而言歐美乃至日本的外交支持都靠不住,依靠地方軍閥幫助革命更是荒誕不經,中國革命“恃有團結內部,放棄外交,以蘇俄自強自立為師法”。他早就有意“赴俄考察政治,為徹底解決國是之計。”
1922年1月,共產國際在莫斯科召開遠東各國共產黨及民族革命團體第一次代表大會,中國共產黨和國民黨都派出代表參加會議。列寧抱病出席會議并接見出席會議的國共兩黨的代表張秋白和瞿秋白等,提出國共兩黨統一戰線的建議。孫中山在尋求西方列強援助無望的情況下,把目光投到了蘇聯。8月,孫中山決定正式向蘇聯求援。在此之前,蔣介石已向孫中山表明了自己的主張,并主動請求去蘇俄考察。
蔣介石是個急性子,當他向孫中山提出赴俄考察后,恨不得馬上就能批準成行。10月,孫中山電令入閩各軍改編為東路討賊軍,任命蔣介石為參謀長,可他到任不到一個月,就以經費難籌為由,撂了挑子離開福州前線,回到溪口老家。孫中山知道蔣介石在鬧情緒,這種情緒來自赴俄考察尚未成行,所以便給蔣介石寫了一封長信,信中說:
吾不能親身來閩,而托兄以討賊之任,兄何能遽萌退志如此。……兄前有志于西圖,我近日在滬,已代兄行之矣,現大得其要領,然其中情形之復雜,事體之麻煩,恐較之福州情形當過百十倍。此無怪吾國之志士,乘興而往彼都者,悉皆敗興而返。吾幸而得彼津梁,彼此可日為接近。然根本之辦法,必在吾人稍有憑借,乃能有所措施。若毫無所憑借,則雖如吾國之青年共產黨與彼主義完全相同矣,亦奚能為。所以彼都人士只有勸共產黨之加入國民黨者,職是故也。此可知非先得憑借不可,欲得憑借,則非恢復廣東不可。此次廣東一復,則西南必可統一,如是便可以西南數省為我憑借,則大有辦法矣。……故兄前志之成否,則全在福州之一著也。
這封長信可謂循循善誘,苦口婆心。信中所說:“我近日在滬,已代兄行之”,指的就是8月與共產國際代表馬林的第二次會談,馬林當面向孫中山建議,應讓中共黨員加入國民黨。孫中山對此亦有同感,贊同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孫中山告訴蔣介石,中國革命“非先得憑借不可”,這個“憑借”就是西南的統一,只有完成這個“憑借”,才能實現蔣介石所說的“西圖”之志,即赴俄考察,而聯俄也才能“有所措施”。
1923年3月,孫中山在廣州成立大元帥府,任命蔣介石為大元帥府行營參謀長,蔣介石因醫治眼病,遲于4月到任,到任后又因軍中關系不睦,于7月12日“憤而辭職”,由香港回到溪口老家。當他得知孫中山將派代表赴蘇俄考察時,立即動了心思,于7月13日在香港給大元帥府秘書長楊庶堪寫信,要求赴蘇俄考察,甚至說:“如不允我赴俄,則弟只有消極獨善,以求自全。”其態度的堅決已溢于字里行間,而意氣用事的偏狹,又犯了“撂挑子”的老毛病。
孫中山一直想派團赴蘇俄考察,以學習蘇俄的經驗,組建一支紀律嚴明的黨軍,只是由于時機不成熟,而一直未能付諸實行。現在廣州已成為革命的大本營,終于有了憑借,于是,孫中山斷然決定組織“孫逸仙代表團”,由蔣介石、王登云、符定一和共產黨員張太雷組成,蔣介石為團長。8月5日,蔣介石來到上海,與共產國際代表馬林及黨內元老張繼、汪精衛等商組代表團等事宜。他還起草了一份給蘇俄黨政負責人的意見書,提出:“中國革命之根本計畫,當在列強勢力范圍外之西北,得一根據地,訓練有主義有精神之軍隊,備作革命軍之中心勢力,此為中國革命惟一方略也。”
國民黨向來把俄共當作自己的親姐妹
1923年8月16日,蔣介石懷揣著在“列強勢力范圍外之西北”建立革命根據地的期待,心存組建一支“有主義有精神”的黨軍的心愿,率團于9月2日到達莫斯科,開始了長達3個月的考察。他們受到蘇俄外交官的迎接,在前往賓館的途中,他看到據說二十萬人的游行,那迎風飄揚的紅旗,那震耳欲聾的口號聲,給他留下極深的印象。
在蘇聯期間,蔣介石廣泛接觸蘇聯黨政軍各方面的負責人,如托洛茨基,加米涅夫、加里寧、齊契林、魯祖塔克和盧那察爾斯基等。在魯祖塔克介紹蘇俄革命、新經濟政策和民族政策時,他十分專注地聽著,并表示:“國民黨向來把俄共當作自己的親姐妹。”9月7日上午,蔣介石一行拜訪蘇聯共產黨中央機關,蘇共中央政治秘書羅素達克接待了他們。通過羅素達克的情況介紹,蔣介石得出這樣的結論,俄國革命的成功主要是由于工人、農民的擁護和實行民族自治的政策。這種認識似乎一直沒改變,1952年10月,他在一篇文章中仍堅持這樣的看法:在民怨沸騰的“沙皇暴政統治之下”,“人民對沙皇的一種‘時日曷喪的痛恨”,“給予俄共從事暴動”,提供了一個“勃然興起最有利的一個時代背景。”endprint
其時,蘇聯萬象更新,要看的地方太多太多,要了解的內容也是太多太多。考察團只能象征性地出席一些會議,還是把重點放在了考察蘇聯紅軍和新式武器上。9月17日,他們參觀蘇軍步兵第一四四團,這個團的黨代表制度對蔣介石很有啟發。黨代表與相應的軍事長官權責分明。團長只負責軍事指揮,黨代表則負責政治教育和行政事務。黨代表制度對于保證黨對軍隊的領導,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后來,蔣介石在黃埔軍校就借鑒了這一制度,并一直沿用著。
蔣介石對蘇聯的武器開發尤感興趣,在軍用化學學校看到了毒瓦斯的使用和防御的研究。他對蘇聯正準備使用的騎兵用機關手槍,更是贊不絕口。這種武器輕便靈巧,每次可發射35顆子彈。他觀察到蘇聯對于武器的研究和開發,以及其武器的先進,明顯已不在歐美各國之下。他還試乘飛機,那種感覺真是“翱翔天際如履平地。”
共產國際接待了蔣介石一行,共產國際負責人季米特洛夫和遠東局書記維經斯基等聽取了關于中國革命的介紹。蔣介石在共產國際的會議上作了答謝辭,他說:“我們國民黨專以三民主義作革命的旗幟,使大多數人民站在被壓迫者一條線上,帝國主義操縱的軍閥,是我們惟一的敵人。預料在兩三年內,必定有一部分革命成功。我這次來到此地,對于我們中國革命,得到許多教訓。不過各位對于中國革命的現在情形及實地工作,還多隔膜的地方;所以,我很希望國際友人多到中國去觀察中國革命的現實,研究東方革命問題。”
共產國際對蔣介石比較滿意的,還有意發展他為共產黨員,他則以請示孫中山為由而婉拒。他在答謝辭中所提出的希望蘇聯派員,“到中國去觀察中國革命的現實,研究東方革命問題”,引起各方的重視。當時被稱為蘇聯“紅軍之父”、蘇共軍事人民委員托洛茨基就一口應允這一請求,表示:“蘇俄對中國國民革命的援助,除了不能用軍隊直接援助之外,其他武器與經濟等需要,都當盡力所能,積極援助。”托洛茨基給蔣介石留下深刻的印象,他說:
我在莫斯科期間,與托洛茨基相談最多,而且我認為托洛茨基的言行最為爽直。我在離開莫斯科以前,最后與托洛茨基的一次談話時,他與我討論亞洲各國革命問題,提到了日本、越南、印度與土耳其。……最后,再談到援助我們中國國民革命的問題。托洛茨基托我回國要口頭報告我們國父的一點,就是他們蘇俄自一九二0年對波蘭戰爭結束以后,列寧對于世界革命政策有了新的指示,就是其對殖民地、半殖民地反資本主義反帝國主義的革命戰爭,應在道義與物質上予以盡量援助,但不復使用其正式軍隊直接參戰,以避免其在各國革命期間再對蘇俄引起民族有關的問題。
我不談俄羅斯,我要講中國情況
蘇聯曾經答應幫助孫中山在西北建立軍事訓練基地,可當蔣介石提出要在庫倫(今烏蘭巴托)建立這一基地時,卻遭到拒絕,他們無視對孫中山的允諾,提出種種借口,說什么國民黨還沒有到“采取軍事行動之時”,國民黨在以后幾年的“惟一的任務就是進行政治工作”,并說蒙古人害怕中國人,為不引起不必要的誤解,國民黨無論如何也不能在外蒙有軍事行動。這種出爾反爾的行動,自然引起蔣介石的反感。
早在辛亥革命的那一年,沙俄就乘中國國內紛亂的局勢,支持外蒙古獨立。十月革命后的1919和1920年,蘇聯代理外交人民委員加拉罕曾經兩度發表宣言:“放棄帝俄時代有關中國的一切特權。”接著,1923年發表的《孫文越飛宣言》又再次聲明:蘇聯“絕無使外蒙脫離中國的意向。”
蔣介石在與蘇聯外交人民委員齊契林會談時,對所謂蒙古人怕中國人的說法予以反駁,他說:“你說‘蒙古人怕中國人這句話,要知道蒙古人所怕的是現在中國北京政府的軍閥,決不是怕主張民族主義的國民黨。蒙古人惟其有怕的心理,所以急急要求離開怕的環境。在國民黨正想把他能夠從自治的途徑上,達到相互間親愛協作的目的時,如果蘇俄有誠意,即應該使蒙古人免除怕的狀況。”他認為外蒙能否自治,就看蘇共是否有“誠意”。蘇共不可能讓外蒙自治,這恰是蔣介石所極為不滿的。
另一件事給他的刺激也很大,那就是10月10日,在他們下榻的賓館舉行中華民國國慶紀念會,莫斯科的中國留學生幾乎全部到場。這些年青的學生對蘇聯向有一顆朝圣般的虔誠的心,他們懷著好奇心,希望能聽到更多的蘇聯的信息。可是,蔣介石卻偏偏不向他們傳遞蘇聯的內容,甚至不無挑釁地說:“我不談俄羅斯!……我要講中國的情況。你們在如此熱烈地討論外國理論之前,應該更多地研究自己的國家。”他還在講話中介紹孫中山的革命活動,年青的學生又不滿意了,為什么不說馬克思,為什么不說列寧,為什么不說俄國的經驗。這些留學生當時就非難蔣介石,批評“蔣介石犯了個人崇拜的錯誤”,有的還致信孫中山說:“中國革命黨人忠臣多而同志少”。
但這些不愉快并未影響他對蘇聯的興趣,也不妨礙他對新的思想的探究。在莫斯科期間,他既讀了《馬克思學說概要》,又讀了《共產黨宣言》,讀后還在日記中寫道:“久久領略其味,不忍掩卷。”至于對蘇聯印象,雖不乏批評之處,但總體還是覺得“蘇維埃政府對于人民已有相當基礎”,而對蘇聯紅軍更是贊不絕口,稱其“上下親愛,出于自然,毫無專制氣味”。“俄國武器研究及其進步可與歐美各國相競,非若我國之窳敗也。”
就要回國了,行前在與共產國際領導人話別時,蔣介石的很多語言都顯現出左傾激進的色彩。他贊成蘇聯式的無產階級革命,并說同有些國家相比,“中國人民將更容易實現共產主義”。他認為,中國革命是世界革命的一部分,中國要想抵抗帝國主義就必須借助世界革命的力量。他甚至向共產國際建議,組成俄、德、中“三大國聯盟來同世界資本主義勢力作斗爭。借助于德國人民的科學知識、中國革命的成功,俄國同志的革命精神和該國農產品,我們將能輕而易舉地取得世界革命的成功,我們將能推翻全世界的資本主義制度。”
蔣介石12月15日抵達上海后,給孫中山寄了一份“游俄報告書”,就急急趕回到溪口老家,一待就是兩個星期。孫中山急欲知道蘇聯考察的詳情,可蔣介石又耍起了小性子,這又是為什么呢?原來,中國國民黨第一次代表大會召開在即,可他卻連代表都不是。1924年1月20至30日,中國國民黨第一次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既然不是大會代表,那么就更別侈談什么中央委員或候補中央委員,而中共黨員卻多有當選者,這使他實在接受不了。素有“紅臉將軍”之稱的他,憤憤不平的急躁情緒再也掩飾不住了,立即給孫中山去信抱怨道:“先生今日之于中正,其果深信乎?抑未深信乎?”而3月14日,他在致廖仲愷的信中,這種情緒就更是暴露無遺,他說:endprint
尚有一言,欲直告于兄者,即對俄黨問題是也。對此問題,應有事實與主義之別,吾人不能因其主義之可信,而乃置事實于不顧。以弟觀察,俄黨殊無誠意可言,即弟對兄言俄人之言只有三分可信者,亦以兄過信俄人,而不能盡掃兄之興趣也。至其對孫先生個人崇仰之意者,非俄國共產黨,而乃國際共產黨員也。至我國黨員在俄國者,對孫先生惟有詆毀與懷疑而已。俄黨對中國之惟一方針,乃在造成中國共產黨為其正統,絕不信吾黨可以與之始終合作,以互策成功者。
這固然是牢騷話,其中也包含著在蘇聯的些許不愉快,而他對主義卻沒有質疑,以為“應有事實與主義之別”。在他看來,蘇聯所考察的一些“事實”,盡管不能盡如人意,但仍“主義之可信”。
實行三民主義,則共產主義即在其中
1924年5月3日,蔣介石正式就任黃埔軍校校長,他的辦校方式基本都是因襲蘇聯的制度,這就是他所說的“主義之可信”。蘇聯教官教授軍事課程,政治教官則多是共產黨員。軍校成立的國民黨特別區黨部,第一屆由5人組成,共產黨員就有3人;第二屆由7人組成,除蔣介石外,都是共產黨員。他特別看重黨代表,說這是“救濟中國軍校的惟一的制度”,“寧可無軍隊,不可無黨代表”。
黃埔軍校在一年時間內辦了3期,成為擁有兩千余名學員的軍事實體,并直接參加了平定商團和東征之戰,取得驕人的戰績。蔣介石也得以兼長洲要塞司令、東征軍總司令。他親手參加培植了軍校教導團、軍校學生軍,并在此基礎上建成國民革命軍第一軍,親任軍長,國民黨從此有了“黨軍”,而他本人也有了自己的嫡系。這一切都是“師法蘇俄”的結果,也可謂“主義”的結晶。他深有感觸地說:“我們所要仿效的,是俄國的革命黨。”“我們要黨成功,主義實現,一定要仿效俄國共產黨的辦法”。
此時,蔣介石認為地主和富商是“我們最后的敵人”,社會的貧富不均就是由他們造成,“所以我們要革命”,“革命為全體人類求幸福,尤其是對于勞動階級”,“打不倒鄉下的地主,你們的敵人仍舊不能除去,你們仍舊要被人家壓迫,沒有出頭的日子”。1925年4月9日,他在《主義不行黨員之恥》中說,三民主義中的民生主義,“就是‘節制資本,平均地權明白地說,就是打倒資本家,反對大地主。這明明白白是為無產階級而奮斗。……所以民生主義到最后一步,就是共產主義。”這些都是他在黃埔軍校訓話時,常常講到的內容。
他雖然說了一些牢騷話,但在實際執行孫中山的聯俄政策時,還是采取積極認真的態度。12月11日,他在汕頭東征軍總指揮部舉行的蘇俄革命紀念會上發表演講說:“本黨不改組,蘇俄同志不來指導我們革命的方法,恐怕國民革命軍至今還不能發生。”針對所謂“中國人受俄國指揮”的言論,他理直氣壯地批評:“我們且不講我們是否已受了俄國人指揮,但我敢老實說,叫革命先進國蘇俄來指導我們中國革命,我們世界革命的中國革命黨員,實是愿意接受,而且是應該接受的。”
他對孫中山的容共政策的態度也是積極的,表示“共產主義與三民主義的利害是完全相同,沒有什么沖突的。”聯合共產黨,共同進行國民革命,“不是隨便的事,自然另有眼光和主張的”。“總理認為現在的中國,除了共產黨主張徹底革命,還可以同國民黨合作之外,再沒有第二個黨派能夠和我們合作的了。而且共產黨真正革命的同志們,實在不比我們國民黨少,加入了國民黨,實在能替國民黨求進步發展,促進本黨的革命精神。”
在他看來,國共兩黨的團結合作對于中國革命是至關重要的,應該“不分畛域,不生裂痕,終始生死”,而實行了三民主義,也就“間接以實行國際之共產主義也。”1926年1月1日,《民國日報》發表他的文章,最能體現他對于國共合作的真實的心態,他說:
三民主義成功,與共產主義發展,實相為用而不相悖者也。……未有中國之國民革命,而可不實行三民主義者也,亦未有今日之國際革命,而能遺忘共產主義者也。中國革命,不能不承認為世界革命之一部,而實行三民主義則共產主義即在其中矣。
當西山會議派竭力反對孫中山的三大政策時,他及時發表《告國民黨同志書》,指出:“容納共產黨,此總理于本黨改組以前幾經鄭重考慮而后毅然決定者也。自改組迄今兩年,成績俱在。……蘇俄同志助成中國獨立之國民革命,其誠意亦彰彰明甚。”“總理自信三民主義可垂之百世,推之世界,豈在中國國民革命尚未完成之時,而己懼于何種主義之蠶食,總理有如許偉大之自信力,逝世未一年,而后同志惴惴焉,惟被共產主義蠶食之是懼。其師大勇,其徒薄志弱行至此,亦可謂不肖之甚者矣。”
從1908年入同盟會,到1975年逝世,在幾近七十年的政治生涯中,他的這段聯俄聯共的經歷,可謂是一段稍縱即逝的歲月。不過他的聯俄聯共是有政治前提的,那就是國民黨乃是正統,三民主義乃是惟一的理論基礎,一旦這些受到批評和質疑,他的聯俄聯共也就不能繼續存在和延伸,甚至會走向反面。1926年的中山艦事件和1927年的四·一二事件,就是最有力的明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