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評論員
法治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
依法治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賦予了新的歷史使命,為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美麗中國提供了堅實的法治保障。
依法治省,事關四川當前和未來長遠發展。2014年新春之際,在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的熱潮中,我省制定出臺《四川省依法治省綱要》,提出深入推進依法治省、建設法治四川。省委十屆四次全會對依法治省作了反復重申和強調,提出要把治蜀興川各項事業全面納入法治化軌道,治蜀興川重在厲行法治。省委書記王東明指出,全省各級各部門要按照“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十六字方針,以真抓實干的作風、更加有力的舉措,不斷提高依法治省水平,為推進四川“兩個跨越”提供更加有力的法治保障。
科學立法,要求我們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加強地方立法工作。當前,我省確立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大方向,需要把法律的立、改、廢更加緊密地和各項改革結合起來,同時用法律的形式鞏固改革開放的成果。法律如何與改革結合?如何為百姓謀利?王東明書記用這樣一句古話做了闡述——“法不察民情而立之,則不威”。法律是人民意志的體現,立法工作要切實加強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保障民生和發展社會事業、生態文明建設,要加強應對突發事件、預防化解社會矛盾糾紛等制度建設,及時準確反映經濟社會發展要求,要把立法的過程作為傾聽民聲、了解民意、凝聚民心、匯集民智的過程。《綱要》特別提到,提高立法質量須防止“地方保護和部門利益法制化”,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
嚴格執法,要求我們維護法律權威。法之貴,在于行。要堅決推進依法行政,把權力關進法律和制度的籠子。在當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以及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形勢下,僅僅依靠運用簡單的行政指令的管理方式,已經不能適應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難以有效解決各領域紛繁復雜的糾紛和利益沖突。對此,政府以及行政執法部門被賦予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當、高效便民、誠實守信、權責統一的要求。只有當“有權者”自覺置身于黨和人民的監督之下,做到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督、違法受追究、侵權要賠償,才能切實保障行政行為的合法性和嚴肅性,從而杜絕以權壓法、徇私枉法行為的發生。
公正司法,要求我們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準繩。“法之不公,國必衰亡”。現實中,一些地方黨政機關或官員干擾司法,妨礙司法機關獨立公正行使司法權力,備受詬病。司法為民,就要有效解決影響司法公正的體制性束縛、機制性障礙和保障性困擾,確保法院、檢察院等司法機關依法獨立公正行使職權,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要通過制度的完善、程序的規范,切實保障人民群眾充分行使自己的訴訟權利;要在切實解決執行難方面下功夫,在堅持群眾路線上下功夫,接受人民群眾的監督,解決群眾反映強烈的司法不公問題。
全民守法,要求我們開展法制宣傳教育,營造全社會依法辦事的濃厚氛圍。“雖有良法,要是人民不能全都遵守,仍不能實現法治”,亞里士多德的這句名言,再明白不過地說出了全民守法的重要性。依法治省,不僅需要黨和政府的努力、執法部門的努力,更需要全社會的共同推進,形成人人守法、依法辦事的正確導向,形成不愿違法、不能違法、不敢違法的法治環境。各級領導干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政府部門、企業,依法依規辦事;廣大群眾依法維權,在享受自己的權利與自由的同時,尊重別人的權利與自由。
法律意識不會自發產生,依法治省不能靠坐享其成,治蜀興川重在厲行法治。全社會行動起來,共建共享,法治必將為我省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有力保障。(責編:裴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