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崇年
近日,國務院印發《國務院關于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審批項目的決定》,公布了今年首批取消和下放的行政審批事項,包括取消64項及18個子項。其實自2001年以來,國務院分6批取消和調整了2497項行政審批項目。盡管行政審批改革不斷提速,審批事項不斷削減,但公眾仍感到審批過多過雜。
海南人大代表就“曬”出了他制作的“行政審批長征圖”。長達5頁的A3紙張,詳細記錄著一個投資項目從獲得土地到辦完手續的歷程,需經過30多項審批,蓋上百個章,全程最少需歷經272個審批日。
這些地方的“行政審批長征圖”,是“戀權情結”的典型反應,背后其實是各方利益在作祟。有審批就有權力,有利益,有尋租的空間。正因如此,一些政府部門死守“行政審批權”這塊“領地”,不愿改革。
然而,行政審批改革對公眾利益的重要性越來越凸顯,觸動地方和部門的利益面越來越直接,已經成為行政審批改革的難點和焦點。深化行政審批改革,需要完善頂層設計和總體規劃,以抓鐵有痕、踏石留印的精神和自我解剖、壯士斷腕的勇氣,“一張藍圖繪到底”。
對于各地各部門來說,轉變政府職能,既要拿出路線圖和時間表,也要公開透明,把取消、下放和保留的行政審批事項,及時全面向社會公布,接受公眾監督。當然,實現行政審批事項的取消和行政審批權的下放,更需要的是加強后續監管,切實做到放、管結合。有關部門要盡快出臺配套細則,嚴格監督檢查,不折不扣落實,不斷提高政府管理科學化、規范化水平。我們期待,這股“瘦身風”迅速發揮威力,斬斷利益鏈條,讓行政審批更人性化,更有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