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銳平


“讓優(yōu)秀成為一種習慣”,這是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的一句話。我理解,包含兩層意思:一是把優(yōu)秀當成終身追求,無論什么事,都要力求做到最好;二是讓優(yōu)秀在習慣中養(yǎng)成,體現(xiàn)在工作、學習、生活等各個方面,在點滴積累中成就優(yōu)秀。過去優(yōu)秀不等于現(xiàn)在優(yōu)秀,一個方面優(yōu)秀不等于在其他方面都優(yōu)秀,在這個崗位優(yōu)秀不等于在另一個崗位也優(yōu)秀。青年干部必須把優(yōu)秀變?yōu)橐环N習慣、一種常態(tài),不斷地在黨性修養(yǎng)上錘煉自己、在能力本領上提升自己、在實踐鍛煉上磨礪自己,才能收獲優(yōu)秀、成長成才。
堅定理想信念
樹立馬克思主義理想信念,是共產(chǎn)黨人的精神支柱,是青年干部健康成長應當解決的首要問題。在個人成長的道路上,要不斷地改造主觀世界,堅定理想信念,在思想深處突出解決好“三個問題”。
解決好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個“總開關”問題。以什么眼光看世界、以什么態(tài)度看人生、以什么追求為價值,這是每一個人在人生設計上必須解決的頂層問題。具體講,我們要把為社會、為他人奉獻什么作為奮斗目標,而不要把從社會、從他人那里獲取什么作為人生追求。如果把一個人“當多大官、掙多少錢”作為評判標準,這是人生觀、價值觀的扭曲。對事業(yè)的追求是一種高尚的行為、一種享受,必將因事業(yè)而快樂;對職位的追求是一種索取、一種負累,必將被功利所吞噬。青年干部要立大志、謀大事、行大道,做官要知足、做人知不足、做事不知足,自覺把個人追求與實現(xiàn)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緊密聯(lián)系起來,立足本職,不斷求索。
解決好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這個“總方向”問題。黨的十八大報告強調(diào),全黨要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黨和人民經(jīng)過90多年奮斗、創(chuàng)造、積累的根本成就,是在黨帶領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中不斷推進的實踐創(chuàng)新、理論創(chuàng)新、制度創(chuàng)新。面對紛繁的國際環(huán)境和復雜的思潮沖擊,作為一名黨員干部,一定要保持清醒認識,經(jīng)受時代考驗,堅定“三個自信”,理直氣壯地講中國特色,講中國故事,講中國立場。有了這種自信,我們就會有行動上的自覺,做到理想信念持久、政治立場堅定,前進道路上不動搖。
解決好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這個“總?cè)∠颉眴栴}。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黨的根本宗旨,立黨為公、執(zhí)政為民是我們黨的根本取向。領導干部只有把個人的成長進步融入國家和人民的需要,深深扎根在人民群眾之中,才能更好地向上成長。要真正弄清“為了誰”,牢記黨的宗旨,始終堅持為人民服務;真正弄清“依靠誰”,牢記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不斷從群眾的實踐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真正弄清“我是誰”,牢記黨的干部是人民公仆,始終擺正自己與人民群眾的關系。
練就過硬本領
增強本領、提升能力,始終是一個干部安身立命的根本、成長進步的基石。本領不是天生的,是要通過學習和實踐來獲得的。進入縣處級以上領導干部這個層次之后,個人智力上的差距是很小的,一個人能力上的差距、思想認識水平上的差距,它背后反映的實際上是一個人學習和實踐上的勤奮程度。
要博學廣聞。不少年輕干部是學有所長的干部,但這種“長”僅是學有所專,所專之長是學生時代的理論所專,或是負責一方面工作后用有所專,領導者的崗位需要一專多能、專博結合。因此,必須把學習作為一種生活方式、一種工作責任、一種終生追求。當今世界,知識信息更新之快前所未有,近50年來人類社會所創(chuàng)造的知識比過去3000年的總和還要多。現(xiàn)在一天不學習就要落后,一天不努力就要落伍,那種“半部《論語》治天下,一紙文憑管終身”的時代已經(jīng)一去不復返了。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好學才能上進,中國共產(chǎn)黨人依靠學習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學習走向未來。從一定意義上說,領導干部選擇了學習,就選擇了進步。趙樂際同志在全國組織工作會上要求組工干部發(fā)揚“安、專、迷”精神,這同樣適用于年輕干部,要安下心來、專心致志、迷戀至深,工作需要什么就多學什么,哪些緊迫就先學哪些,自己缺什么就抓緊補上。
要勤學善思。就是要潛心靜氣,做一個勤學習、善學習的人,有思想、會思考的人,對所學的知識,知其內(nèi)涵、悟其要領,覓其規(guī)律、汲取精髓,舉一反三、觸類旁通,以此來指導實踐、推動工作。要在掌握思想方法上下功夫,人的認識最初只是點點滴滴,思考久了、積累多了才能成熟為思想,這是好的智慧和力量的源泉。要在認識規(guī)律上下功夫,善于把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把一般的實踐創(chuàng)造上升為經(jīng)驗總結,運用辯證的思維、邏輯的思維、系統(tǒng)的思維,抓住問題的實質(zhì),找準矛盾的根源,預見變化的趨勢,占據(jù)工作的主動。
要學以致用。學習目的全在于運用。我們無論學習還是工作都要堅持問題導向,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更深一層理解:實際工作能力的形成,均來源于實踐經(jīng)驗的積累。領導干部加強學習,根本目的就在于增強工作本領、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水平。一個人如果不注重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指導實踐中、落實到解決問題上,即使學富五車、才高八斗,也只能是紙上談兵、坐而論道,關鍵時刻沒有什么用處。一個人僅沉溺于工作而不善于總結、反思和創(chuàng)造,能力往往會徘徊不前。人生需要沉淀,這是經(jīng)歷決定的;人生更需要升華,這是事業(yè)必須的。我們要按照東明書記要求,通過學習,不斷增強戰(zhàn)略思維能力、科學決策能力、應對復雜局面的能力和做群眾工作能力,以適應實施“三大發(fā)展戰(zhàn)略”、推進“兩個跨越”對干部能力素質(zhì)提出的新要求。
養(yǎng)成高尚品德
古今中外,從政重德一直是政治文明的傳統(tǒng),也是現(xiàn)代社會的價值遵循。孔子說:“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意思是以道德教化來治理政事,就會像北極星那樣,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會環(huán)繞在它的周圍。我們黨堅持“德才兼?zhèn)洹⒁缘聻橄取钡挠萌藰藴剩浞终蔑@了對干部道德品質(zhì)的重視。優(yōu)秀年輕干部務必在修身養(yǎng)德上躬身力行、做好表率。“種樹者必培其根,種德者必養(yǎng)其心”。年輕干部要養(yǎng)成高尚品德,最重要的是深懷“四心”。
深懷進取之心。年輕干部處在人生的大好年華,面對事業(yè)的召喚、黨和人民的厚望,應當時刻保持進取之心,不斷提高本領,時刻為黨和人民的選擇準備著。人的能力的提高是社會發(fā)展的基礎,每一個人精神領域的自我實現(xiàn)是社會發(fā)展的最高目標。發(fā)展的過程,可以理解為一個人的需要被滿足的過程、一個人的能力提高的過程、一個人的精神領域的自我實現(xiàn)和被社會認可的過程,必須時刻保持蓬勃向上的朝氣。
深懷感恩之心。感恩不僅是一種情感,更是一種人生境界。一個人的成長進步,離不開個人努力、家人支持和同事幫助,但是最關鍵的還是組織的關心培養(yǎng)。有顆感恩之心,就會珍惜和熱愛組織安排的工作崗位,自覺把崗位變成一個實現(xiàn)夢想、展示才華的舞臺,把個人的前途交給組織去考慮,不能“來了就想提、提了就想走”;有顆感恩之心,就會把工作當作一種快樂,每天都能用情用心地去工作,以一流工作業(yè)績?nèi)蟠鸾M織培育之恩,而不是向組織討價還價,更不會把個人意志凌駕于組織之上;有顆感恩之心,就會善待他人,懷公心而不藏私意,懷虛心而不逞驕縱。
深懷平常之心。平常心就是要以一種自然、平和的心態(tài),來看待人生、看待事業(yè)、看待名利。平常心是一種生活態(tài)度。持平常心、處平常態(tài),是人生的一種境界。天下難事莫過于“平常”二字,為政者不可或缺的也是“平常”二字。哲學家馮友蘭先生講,人生有四種境界:一是自然境界,二是功利境界,三是道德境界,四是天地境界。這四種人生境界之中,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自然的產(chǎn)物;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精神的創(chuàng)造。看淡得失才能找到生命的平衡點,人生就要像天平,一邊是給予,一邊是接受;一邊是付出,一邊是得到;一邊是耕耘,一邊是收獲;一邊是物質(zhì),一邊是精神;一邊是自己,一邊是他人。因此,要加強修為,擺脫世俗功名利祿的束縛,從容地對待世事變化,達觀地看待人情世故,冷靜地對待成敗得失。
深懷責任之心。做一個事不避難、義不逃責的人,是共產(chǎn)黨人政治品格的內(nèi)在要求。古人講:“公罪不可無,私罪不可有。”黨的事業(yè)每前進一步都需要克難奉獻。一個不能負責、不愿負責、不會負責的干部,絕不是一個好干部。習近平總書記強調(diào)好干部要“敢于擔當”,反復強調(diào),“領導干部要敢于負責,敢于堅持原則,具有重大的現(xiàn)實意義”。好人哲學、勾兌文化影響何其深遠,但知世故而不世故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政治成熟。青年干部要努力保持敢于擔當、勇于負責的精神和情操。
重視社會認同
領導干部是公共事務管理者,是社會公眾人物。這決定了,我們不能孤芳自賞,而是需要社會廣泛認同;我們不能單槍匹馬,而是需要率領千軍萬馬;我們不能隨心所欲,而是要受到社會的監(jiān)督和約束。領導干部一定要把凝聚社會共識、爭取群眾支持作為基本功,增強自身在公眾中的公信力、影響力和號召力。
要以良好的人格魅力爭取社會認同。人格魅力是領導干部立身之本,是贏得上級、下屬、群眾認同的一筆無形資產(chǎn)。鄧小平同志講“共產(chǎn)黨人干事業(yè),一靠真理的力量,二靠人格的力量”。推進改革發(fā)展,同樣要靠領導干部的人格魅力。在領導者的影響力中,非職務影響力比職務影響力更重要。而在非職務影響力中,品德和人格力量又居于第一位。如果一個領導者具有優(yōu)良的品格,如公道正派、嚴于律己、無私奉獻、以身作則等等,就會使下屬、使群眾產(chǎn)生一種發(fā)自內(nèi)心的敬佩感。
要以良好的公眾形象爭取社會認同。領導干部的社會形象,反映在生活情趣、言行作風、態(tài)度觀念等多方面。社會形象好,往往能贏得更多的尊重、信任、認同。“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領導干部良好的社會形象比千百次宣傳說教所起的作用要大得多。有一種現(xiàn)象叫“塔西佗陷阱”,是指當政府不受歡迎的時候,好的政策與壞的政策都會同樣得罪人民。“塔西佗陷阱”是一面反光鏡,告誡我們的干部:當你的社會形象被破壞了,公信力喪失了,無論說真話還是說假話,做好事還是做壞事,都會被認為是說假話、做壞事。
要以良好的工作方法爭取社會認同。不恰當?shù)墓ぷ鞣椒ǎ鶗茐木慕⑵饋淼纳鐣蜗蠛蜕鐣J同。有的同志性情比較急躁,群眾工作方法簡單粗暴,把善政辦成了暴政;有的同志孤芳自賞,不善于與人溝通,獨來獨往、特立獨行,把自己孤立起來;有的同志做事固守舊習和慣例,看不到時代的變化,如此等等。這些看上去都不是原則問題,但是實際工作中就會累積成個人的負效應,影響到工作和生活。青年干部要善于學習領導藝術,掌握良好的工作方法,學會與群眾打交道,善于團結不同意見的同志一道工作;善于發(fā)動群眾、組織群眾,凝聚群眾力量;善于把黨的政策轉(zhuǎn)化為人民群眾的共同意志。
(責編:賀貴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