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黎明
(湖南省水利水電科學研究所 長沙市 410007)
段煉中 柳曉甘
(湖南省水利廳 長沙市 410007)
湖南省位于長江中游,洞庭湖以南,南嶺以北,地貌類型多樣,以山地丘陵為主。多年平均降雨量1 450 mm,降雨年內分布不均,全年降雨量的70%集中在4~9月,暴雨頻次多,強度大,山洪災害頻發。特殊的地理氣候因素造成全省水土流失較為嚴重,現有水土流失面積32 288 km2,占總面積的15.2%,有坡耕地85.6 萬hm2(1 284 萬畝),占耕地總面積的22.6%,坡耕地點多量大面廣,人地矛盾十分突出,影響當地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嚴重的坡耕地水土流失,惡化了生態環境和農業生產條件,誘發山洪災害,造成河流和水庫淤積,直接影響防洪安全、糧食安全和生態安全。
國家發改委和水利部高度重視湖南省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工作,2009年以來連續5年安排湖南省開展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工程(以下簡稱“坡改梯工程”)。5年累計安排投資40 297 萬元用于坡改梯工程,其中中央投資25 500 萬元,地方配套14 797 萬元,計劃治理136 km2坡耕地水土流失。坡改梯工程涉及26 個項目,16 個項目縣,75 條小流域。
通過5年的綜合治理,共治理坡耕地水土流失136 km2,建設小型水利水保工程19 453 處。項目區水土保持綜合防護體系初步形成,坡耕地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原來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土”變成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基本實現了水不下山、泥不出溝、肥不外流,預計可年均減少土壤流失34 萬t,攔蓄地表徑流714 萬m3。項目實施還增加了基本農田,顯著夯實了農業基礎設施,改善了農業生產生活條件。據測算項目區年均可增加糧食生產能力1 020 萬kg,能夠實現“旱澇保收”。項目實施過程中,通過發展特色產業,調整了項目區產業結構,促進了農村經濟發展,加快了當地農民脫貧致富步伐。
(1)加強領導,落實責任。各項目縣高度重視坡改梯工程,均成立了由政府主要領導負責,發改、水利、財政、移民、國土、農業、林業等有關部門參加的坡改梯工程建設領導小組,建立了分工協作的責任制度和責任追究制度,加大了部門協作力度,形成了齊抓共管、共同推進的良好局面,從組織領導上保證了工程建設的順利進行。工程建設落實了目標責任制,各項目縣與鄉、鄉與村逐級簽訂了目標責任書,明確了目標、責任。為做好坡改梯工程,所有項目縣均成立了副科級水土保持局,從機構隊伍上為做好坡改梯工程打下了堅實基礎。
(2)創新機制,擇優遴選項目縣。湖南省積極創新前期工作方式,按照“公開、公正、公平”原則,經過遴選陳述、專家評分、結果排序等程序,遴選出開展坡改梯工程的項目縣。各參與縣(區)高度重視,縣黨政領導從坡改梯工程實施方案的編制到多媒體制作,從前期工作經費安排到項目選點布局等各方面都參與進來,各項目縣分管領導,甚至主要領導親自上臺陳述,充分體現了基層對坡改梯工程建設的迫切要求。通過公開遴選坡改梯工程項目縣,增加了項目縣選定的透明度和公正性,有效提高了各縣政府對坡改梯工程的重視程度,也統分調動了縣級政府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3)及早部署,強化措施。圍繞按時保質保量完成坡改梯工程的工作目標,省水利廳及早部署,每年都會提前啟動項目,并采取“三個一”工作措施。每年項目實施前,省水利廳都組織召開“湖南省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工作座談會”,交流經驗,專題研究、專門部署,認真落實坡改梯工程的各項措施;二是搞一次專門的技術培訓,座談會期間省水利廳還舉辦了一次坡改梯工程技術培訓; 三是省水利廳水土保持處派遣一個專門的項目聯絡員,負責指導坡改梯工程施工,掌握工程進展情況。通過采取“三個一”工作措施,有效推進了坡改梯工程建設。
(4)嚴格管理,落實“六制”。各項目縣均按照要求落實了項目法人制、招投標制、工程建設監理制、合同制、項目公示制、群眾投勞承諾制等工程建設管理“六制”。各項目縣在前期規劃階段廣泛認真聽取群眾意見;項目實施前,在鄉、村顯著位置公示項目建設的內容和預期效益;工程竣工后又建立公示牌,公布工程量、工程造價和補助兌現情況,充分尊重廣大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取得了實行項目公示制的寶貴經驗。通過嚴格建設管理,保證了工程施工質量,明顯提高了資金使用效果。
(5)探索經驗,形成模式。湖南省探索出“統一回收土地”的占地協調工作模式。為解決因項目區各家各戶要求與整體規劃不一致的問題,緩解群眾和項目法人之間的矛盾。
桂陽縣實行了“統一回收土地”做法,即項目實施前將項目區牽涉到的土地收回村集體,項目實施后由行政村將回收的土地按人頭重新分配至村組及農戶。實行該項措施有三方面好處:一是節約了工程成本和管理成本;二是統一了群眾“聲音”,項目法人只需和群眾代表來協商項目布局,避免了人多嘴雜容易產生糾紛的問題;三是借助項目實施機會,改變了自“包干到戶”后農村土地一直未重新調整過的土地分配現狀,解決了村民間由于多年來未調整土地分配而產生的矛盾。
衡南縣按照“政府統籌、資金捆綁、渠道不亂、用途不變、優勢互補、各記其功、集中使用”的原則,將國土整治、林業油茶開發等項目資金,與坡改梯工程資金統一使用,突出了規模效應,提高資金使用效益。祁東縣大力發展本縣特色產業黃花菜,擴大產業規模,帶動農民脫貧致富奔小康。
通過不斷探索,湖南省走出了一條“修梯田、調結構、興產業、促增收”的南方紅壤區治水興農、治水富民的發展模式。為大規模開展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工程打下了了堅實基礎,積累了豐富經驗。
(6)打造示范,帶動工作。省水利廳要求各項目縣打造精品示范工程,充分發揮其示范作用,帶動周圍百姓脫貧致富。麻陽縣打造精品示范區,項目區內產業發展采取股田制,引進省級龍頭企業泰豐綠色農業開發有限公司,項目建成后農民將以土地入股分紅和參與勞作賺取勞務費有了兩股收入,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和增加了農民的年均收入,也加快了周邊農民脫貧致富步伐。
省水利廳還把以坡改梯工程帶動水土保持各項工作的理念深入根植到各項目縣,要求通過坡改梯工程,帶動各項目縣水土保持國策宣傳教育、監督管理等各項水保工作。以宣傳教育為例,各項目縣均在進入縣城的公路兩側樹立宣傳牌,在項目區房前屋后刷宣傳標語,以此擴大水土保持工作的影響,提高領導和群眾水土保持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