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書英
(海河水利委員會海河流域水資源保護局,天津 300170)
今年3月22日是第22屆“世界水日”,22—28日是第27屆“中國水周”。聯合國確定今年“世界水日”的宣傳主題是“水與能源”,我國紀念“世界水日”和開展“中國水周”活動的宣傳主題是“加強河湖管理,建設水生態文明”。
水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支撐要素,水資源質量直接關系到人民群眾生活、生產質量和生態環境質量。近年來,氣候條件變化和經濟社會發展,致使海河流域生態環境質量快速下降,水資源開發開采遠遠超過合理限度,造成河道干涸、水體污染、地表沉降、海水入侵等生態問題不同程度發生,損害了部分地區人民群眾的環境權益,制約了海河流域經濟社會健康發展。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緊緊圍繞建設美麗中國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態文明制度、健全生態環境保護的體制機制、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在水資源嚴重匱乏的海河流域建設生態文明對經濟社會健康發展和保障人民群眾環境權益具有特殊重要意義,同時也需要全流域各行業、各部門乃至每個個體的齊心協力、共同參與,需要從法制建設、規劃設計、機制建設、行政管理、宣傳教育等方面長期不懈努力,通過加強水資源保護,促進流域水生態文明建設,支撐流域經濟社會健康發展。
要在國家現有水生態環境保護法律法規框架下,進一步加強水資源保護法制建設,明確水資源保護管理的主體、原則、內容和程序,規范和完善水資源保護管理公開、保障、監督和責任追究制度,健全水資源保護行政許可、行政執法和法制監督工作規程,增強水資源保護行政管理的針對性、可操作性和社會協同力。同時,制訂海河流域水資源保護的技術標準,切實增強海河流域水資源保護工作的科學性、實用性和可操作性。不斷完善健全相關領域法制建設,為水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強有力的法制保障。
要以海河流域綜合規劃為統領,以流域水資源保護規劃、水資源綜合規劃、水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規劃為基礎,以水功能區達標建設、飲用水水源地保護、河流湖泊功能修復、地下水壓采、突發水污染事件應急處置為依托,構建定位清晰、功能互補、目標銜接、任務明確的水資源保護空間規劃體系,推動城鄉飲用水水源地保護,推進河流水生態保護與修復,指導控制地下水超采,協調水污染事件防控,有效保護飲用水源和維護河湖生態健康。同時,加強規劃的實施監管,開展規劃評估,及時發現問題,采取有力措施,確保規劃目標任務的順利實施。
要結合海河流域經濟社會發展實際,以河流為單元劃定生態紅線,用于明晰流域的功能保障基線、環境安全底線和資源利用上線,實現在過程中指導、約束水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行為乃至人類活動行為。要全面分析水資源和水環境承載能力,統籌資源保護與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保持保護與防治的協同推進,堅持水質、水量、水生態一體化管理,明確河流合理流量以及湖泊、水庫和地下水適宜水位,提出生態保護區、水源涵養區以及河湖、濕地、河口的保護目標,制定水質保護、水量保障、水生態修復的時空對策措施,以資源承載能力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要進一步落實政府目標責任,按照資源、經濟、環境協調并重原則,建立健全保護目標的指標評價體系(包括科技創新、公共財政投入和機構建設等指標),明確工作任務和各級政府的職責,并納入政府績效考核,促進流域水生態系統保護目標的實現。
要進一步推進依法行政,強化水資源保護行政監管。規范行政審批程序,完善取水許可、入河排污口審批、核準和登記備案等水資源行政管理制度。推進水資源保護、水生態修復要求與各行業特別是水污染防治規范標準的銜接。加強水功能區監督管理,規范水資源與水生態安全性評價體系。推進水功能區達標建設、飲用水水源地建設、入河排污口整治建設,努力實施河湖水系連通工程,實現水源保障、水質安全、生態環境良好。制定扶持政策和引導措施,協調好與其他水利工程銜接,實施岸帶工程、控制或削減面源污染工程,實現流域河流湖泊水清、岸綠,保障流域生態系統良好。
要以水功能區為單元,構建水質、水量、水生態一體化的監測站網體系,建立常規與自動相結合、定點與機動相結合、定時與實時相結合的監測模式,提高水資源監控、預警和管理能力,實現水環境監測及時、準確、有效。建立覆蓋全流域各級實驗室的通信與網絡系統,通過規范化的信息管理,實現流域水質監測數據的共享和傳輸,滿足各級水行政主管部門及社會公眾對水質信息的需要。理順信息流通的通道,嚴格信息的收集、存貯、處理和傳輸管理,建立統一的信息存貯交換標準,保證信息的準確性,實現監測預警、信息發布規范有效。提高公眾知情權,實行社會參與監管,有效防控水生態環境風險。
要加快建設生態補償機制,應堅持使用資源付費和誰污染環境、誰破壞生態誰付費的原則,明確補償責任主體,實行自然資源的有償使用,共同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保持流域協調發展,實現從源頭上保護流域水生態環境。近期重點做好海河流域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地下水嚴重超采區治理、重要河湖生態修復、水土流失防治等類型生態補償機制建設。按照“誰開發誰保護,誰受益誰補償”的原則,注重調整保護者與受益者、破壞者與建設者間的利益關系,調動各方保護生態環境的主動性、積極性。
要不斷健全完善流域區域、部門之間水生態保護協作機制,促進跨地區、跨部門信息共享和聯席會議、聯合監管。建立健全流域應急處理工作機制,完善地區間、部門間突發事件信息通報、聯動響應制度。完善突發水污染事件應急監測體系,健全各級應急監測隊伍,注重開展應急演練,提高應急監測人員的實戰能力。建設突發水污染處置管理平臺,實現水污染事件風險源空間信息、風險等級信息、風險預警信息的共享查詢,實現水污染事件應急處置、分析、預警、會商現代化、信息化,為在水污染事件處置過程中各部門、行業間的協商、協調、協同、協作提供有效支撐。
建設水生態文明,需要得到流域廣大人民群眾的認同、關心和支持。要通過電視、網絡、報紙等大眾媒體,進一步加強國家政策和相關法律法規的宣傳,加強相關規劃、項目、成果的宣傳,提高人們對流域生態文明建設重要性、緊迫性的認識,營造知法、懂法、守法和合力保護修復流域水生態的良好氛圍。要加大對流域水資源水生態保護工作的培訓力度,培養各級部門單位在水資源水生態保護工作中監管、科普宣傳教育和基礎能力建設等方面的作用。加強對社會組織的引導,建立健全社會動員機制,鼓勵社會組織參與水資源保護技術服務、科普教育、產品研發等活動,引入市場機制和競爭機制,優化資源配置,發揮社會力量作用,促進水資源保護公共服務能力和管理水平的不斷提高。
建設水生態文明是一個流域問題和社會問題,需要全流域、全社會的積極參與和長期努力。要切實按照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的“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要求,海河流域人民齊心攜手,強化水資源保護,促進生態環境改善,共建海河流域美好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