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海
(錫林郭勒盟水文勘測局,內蒙古錫林浩特 026000)
內蒙古太仆寺旗(以下簡稱太旗)位于錫林郭勒盟南部,總面積3 415 km2,轄4鎮1鄉1個蘇木。全旗總人口20.43萬,其中農牧業人口16.56萬,占全盟農牧民人口的2/3;耕地面積5.85萬hm2,其中水澆地面積1.52萬hm2,占耕地面積的26%;屬中溫帶亞干旱大陸性氣候,寒冷期長,無霜期短,大風日數多,降水量小,多年平均年降水量僅380 mm,主要集中在7—9月,年平均蒸發量1 900 mm左右。由于氣候、水文、地質條件綜合影響,該旗入滲系數較小,沒有地表河流,工農(牧)生產、人民生活用水主要以開采地下水資源為主。水資源總量為13 000萬m3/a,其中地表水資源量3 100萬m3/a、地下水資源量9 900萬m3/a,地下水可開采量6 400萬m3/a。2000年以來,由于人口的快速增長和經濟建設活動規模的不斷擴大,地下水開采量大幅增加,水資源緊缺的問題日益突出,過去傳統開采淺層地下水的筒井取水形式已不能滿足取水需求。開展多種形式節水措施,實現水資源可持續利用是必由之路。
目前,太旗節水灌溉形式主要有渠系灌溉、固定式和半固定式噴灌、低壓管灌以及卷盤式和滾移式噴灌,依據不同的自然條件,在工程規劃、設計、建設過程中采取了不同的適應當時狀況的節水灌溉形式,具體為在耕地相對集中、地勢較為平坦的農田發展大型時針式噴灌和卷盤式噴灌,在耕地面積較小、水平落差變化大的農田建設固定式、半固定式噴灌。節水灌溉工程管理體制有旗、鄉(鎮)、村、戶4個層面。
干旱缺水是制約太旗農牧業、生態和經濟發展的瓶頸。20世紀六七十年代,太旗在部分地區實施了節水灌溉新技術,改變了過去長期大水漫灌、串灌的舊習,但這些遠遠不能滿足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對水資源的需求。1991年,在原有渠灌的基礎上,首次引進半固定式噴灌技術并在全旗4個鄉鎮推廣,到1993年建成半固定式噴灌42處,灌溉面積113 hm2,節水效益明顯,農牧民首次認識并了解了節水灌溉,從水澆地建設中獲得了收益,從而調動了群眾開發水澆地的積極性。之后,隨著農牧業種植結構的調整和市場經濟的發展,根據“蔬菜興旗”發展思路,太旗的農田水利建設出現了“以節水灌溉為重點,小型多樣化”發展局面,以戶為單位,相繼發展了適應灌溉蔬菜和飼草料的微滴灌、固定式和半固定式噴灌、低壓管灌、卷盤式噴灌等多種節水灌溉形式,到1999年水澆地面積達到5 306 hm2,為全旗蔬菜種植業的快速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隨著農牧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和農牧業現代化建設,從2003年開始,為適應農業產業化發展的要求,農田節水灌溉從小型抗旱水源工程向節水、省工、省地擴大單位流量灌溉面積,提高灌溉技術裝備和水平的大中型節水灌溉園區建設轉變。通過招商引資,采取市場化運作、產業化經營,經過幾年的建設,全旗累計水澆地面積達到1.52萬hm2,其中大型節水園區噴灌63處3 500 hm2、其他節水灌溉面積1.07萬hm2。事實證明,太旗推廣節水灌溉技術取得了良好的經濟、社會效益,使廣大農牧民群眾得到最大實惠,也說明在太旗大力發展節水灌溉技術是幫助貧困地區群眾脫貧致富的有效途徑之一,值得大面積推廣。
太旗噴灌灌溉定額1 500 m3/hm2,而畦灌灌溉定額31 50 m3/hm2,節水灌溉項目開展以來1 hm2灌溉面積節水1 650 m3/a;畦灌修渠、整地、打畦、澆水1 hm2灌溉面積需用工150工日/a,而10 hm2時針式噴灌面積僅需用工(包括常年管理與灌溉用工)105工日/a,節省用工1 395工日/a。全旗畦灌土渠占地10%,10 hm2畦灌渠占地1 hm2;時針式噴灌設備占地僅0.6%,10 hm2占地0.06 hm2,節省耕地0.94 hm2。
由于示范園區采取高效節水灌溉設備,噴水均勻,自動化程度高,同時生產過程機械化作業,土壤深耕,施肥測算,精耕細作,因此能夠保證土壤肥力在一個正常范圍內,節肥保土效果明顯。
采用高效的節水灌溉技術,不同程度地扭轉了旱作農田易發生的水土流失、風蝕沙化現象,有利于地區植被覆蓋率的恢復與提高,有利于區域性小氣候的改善和水分涵養能力的提高,從而有效地改善項目區的生態環境。通過科學合理的灌溉,土壤中的水、氣、熱3項比例趨于正常,有利于改善土壤結構,有效地促進整個地區生態環境的根本轉變。
通過一系列的節水灌溉示范作用,改善了太旗經濟結構調整的發展路徑,提高了本地區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促進了第一、二、三產業協調發展。由于實現了按時按量給作物供應水肥,農作物在優化環境下生長,增產效果十分明顯。2007年,太旗遭遇了大旱,農牧業生產受到嚴重損失,而在秋季對示范園區增收的調查結果卻令人鼓舞。全旗3 500 hm2示范園區,覆蓋農牧民3 631戶、12 983萬人,其中勞動力7 116人,通過土地租賃、打工,合計人均增收1 231元,總收入達到1 598.2萬元;同時,園區種植專用馬鈴薯2 187 hm2,產量平均37.5 t/hm2,比旱作產量增產(平常年份)22.50 t/hm2,僅此一項就增收1 800元;園區經營企業平均效益17 850元/hm2,總收入達到3 900萬元。
規范工程管理,成立專業的節水工程規劃和設計機構。工程施工堅持高標準、高質量的要求,嚴格執行“三項制度”,固守工程規劃設計、施工質量、設備質量三道關,確保節水項目的順利實施。
積極爭取國家資金投入,按照國家資金投入方向,編制一批精品工程項目。結合農業開發、以工代賑、土地整理等項目資金,輔助建設節水灌溉工程。通過太旗馬鈴薯基地建設招商引資,引入龍頭企業和個體私營企業主投入,實施現代化節水灌溉技術,發展現代農業。
節水灌溉建設之初就明確產權,小型抗旱水源工程實行“誰投資、誰建設、誰經營、誰管理、誰受益”的建設經營管理辦法,大中型節水灌溉水利設施屬于鄉鎮或村級集體所有,企業或經營業主簽訂合同并繳納一定資產使用費可以經營。
根據節水灌溉工程建設、管理、經營等方面存在的問題,為充分發揮工程效益,理順管理體制,有力調動工程受益主體的經營、管理積極性,確保建設一處、管好一處、效益發揮一處,建議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1)對老化失修、利用狀況不好的半固定式噴灌工程,國家應該投入專項資金進行工程設施修復和技術改造;同時,地方政府應該出臺配套政策措施,鼓勵支持舊有工程的更新改造。加強基層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和農民用水者協會的建設,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對沒有利用和管護的水利設施覆蓋的耕地,在保障土地所有者利益不受到損失的前提下,以租賃、承包等多種形式進行土地有效流轉,通過工程修復、土地流轉經營,達到發揮工程效益、增加農民收入的目的。
(2)對相關涉農部門利用項目資金進行節水灌溉建設,應加以規范和管理。前期工作應充分聽取水務主管部門的意見和建議,必要時其工程規劃、設計、施工須經過水務主管部門的審核、監督,強調部門協調和配合,堅決杜絕工程雖建成但無法利用的現象發生。
(3)充分利用西部群眾高漲的生產積極性,通過國家投入與農民自籌相結合,增大西部單位面積的水利投入,在節水上作大文章。同時,創新機制,西部在無法實現以戶為單位建設小水利工程和大型節水灌溉園區的情況下,應探索走聯戶開發經營的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