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立民
(中國石化東北油氣分公司工程技術處,長春 130062 )
秦家屯油田是東北油氣分公司的開發老區,位于松遼盆地南部東南隆起,自2001年注水開發以來,已有十多年的水驅開發歷史,目前綜合含水率已高達85%。由于長期注水沖刷形成部分高滲通道,使注入水沿高滲主吸水通道單方向指進,導致周圍連通的采油井含水上升過快,甚至因過早水淹而停產;而部分注水層受吸水能力控制,出現供液能力不足等現象,影響油田的整體開發效果,急需對水井采取有效穩水、控水措施,實施有效注水[1]。2012年采用“鉻凍膠+核殼體”調剖體系進行調剖工藝,礦場實施了5口井,調剖增油效果顯著。
經現場試驗分析,秦家屯油田儲層非均質性強及裂縫發育致SN142區塊竄流是開發低效的重要原因。2012年進行了調剖體系優化,采用“鉻凍膠+核殼體”調剖體系。鉻凍膠是由聚丙烯酰胺、鉻交聯劑及其他交聯劑等組成,低溫下能夠成膠,成膠后強度高。選取的無機顆粒堵劑為核殼體,該堵劑為帶內核的剛性物質,主要用于增強封堵體系強度,便于調剖體系在地層中堆積形成物理堵塞。其交聯原理是:聚丙烯酰胺中的羧基電離成為羧酸根和氫離子;聚丙烯酰胺通過羧酸根與鉻交聯劑反應,整個體系交聯成體型聚合物。
鉻交聯劑是由CrCl3·6H2O制備的Cr3+有機鉻螯合型配合物,交聯劑在與聚丙烯酰胺交聯過程中緩慢釋放Cr3+;在溫度高于90 ℃時聚丙烯酰胺分子鏈會發生嚴重的熱降解特別是熱氧化降解, 使聚丙烯酰胺分子鏈變短, 交聯性能變壞, 已生成的凍膠變得不穩定而發生破解。防止高溫下氧的破壞作用的常用方法是加入除氧劑。調剖體系的交聯助劑為亞硫酸鈉,用于改善體系成膠環境,助于成膠[2]。
2.1.1聚合物濃度優化
在溫度40 ℃、交聯劑濃度1 000 mg/L、助劑濃度1 000 mg/L的條件下,分別向體系中添加不同濃度的聚合物溶液,測試體系成膠后的復合黏度,結果見圖1。

圖1 聚合物溶液黏濃曲線變化
由圖1可以看出,體系的復合黏度隨聚合物溶液濃度的增大呈現出增長的趨勢,根據實際情況,確定了所選聚合物溶液的濃度為3 000~4 000 mg/L。
2.1.2交聯劑濃度優化
在溫度40 ℃、聚合物濃度3 000 mg/L、助劑濃度1 000 mg/L的條件下,分別向體系中添加不同濃度的鉻交聯劑,測試體系成膠后的復合黏度,體系黏度隨鉻交聯劑濃度的變化情況見圖2。

圖2 鉻交聯劑黏濃曲線變化
由圖2可以看出,體系的復合黏度隨鉻交聯劑濃度的增大而增大,結合實際情況,確定了所選鉻交聯劑的濃度為2 500~3 000 mg/L。
2.1.3助劑濃度優化
在溫度40 ℃,聚合物濃度3 000 mg/L、鉻交聯劑濃度1 000 mg/L的條件下,分別向體系中添加不同濃度的助劑,測試體系成膠后的復合黏度,結果見圖3。

圖3 交聯助劑黏濃曲線變化
由圖3可以看出,隨助劑濃度的增大,體系黏度呈現出先增大后平穩,實際確定助劑的濃度為2 500~3 000 mg/L。
2.1.4核殼體用量
核殼體為帶內核的剛性物質,粒徑可根據不同地層條件進行調整,懸浮性好,耐溫耐鹽性好[3],主要用于增強封堵體系強度,體系在地層裂縫或斷層中堆積,形成物理堵塞。其主要特點是粒徑小,可懸浮性好;剛性強,不易破碎;封堵性、運移性好[4]。一般裂縫性儲層選定核殼體的濃度定為2 000~10 000 mg/L。
結合2012年礦場調剖實踐,油田處理后的水質與調剖體系不相適應,故筆者在清水試驗溫度40 ℃(模擬油藏溫度)下進行室內調剖體系試驗評價。
根據前期調剖劑優化試驗,選取2種體系配方,分別進行巖心試驗,測試封堵前后滲透率的變化情況,計算封堵率,見表1。試驗結果表明,清水配置的不同濃度的鉻凍膠,在40 ℃條件下,巖心封堵率均大于95%,凍膠體系性能較好。

表1 調剖體系配方巖芯封堵性能試驗
依據配方優化結果,考察鉻凍膠體系在油藏條件下的溶解性、增黏性、流變性、觸變性、熱穩定性等。
3.2.1溶解性測試
聚合物干粉溶液在40 ℃溫度條件下,測試不同放置時間下的溶液電導率,其結果見圖4所示。聚合物干粉在室內試驗中的溶解時間為50 min。

圖4 聚合物干粉溶解時間
3.2.2增黏性測試
在40 ℃條件下,測試體系黏度隨聚合物濃度的變化,其結果見圖5。結果表明隨著聚合物濃度的增加,溶液的黏度迅速上升,該調剖體系具有良好的增黏性。

圖5 聚合物溶液黏濃關系
3.2.3流變性測試
在40 ℃條件下,分別測試不同的剪切速度下,聚合物溶液黏度的變化情況見圖6。

圖6 聚合物流變性測試
由圖6可以看出,聚合物溶液呈現出具有明顯的剪切變稀的假塑性流變特征,該特性有利于聚合物現場注入[5]。
3.2.4熱穩定性測試
在40 ℃條件下,清水配制聚合物濃度4 000 mg/L+交聯劑濃度2 500 mg/L+助劑濃度3 000 mg/L,待體系成膠后,分別測試放置不同時間的體系黏度變化,并計算出黏度保留率,結果見圖7。

圖7 凍膠體系黏度保留率隨時間變化
由圖7可以看出,凍膠體系在40 ℃下放置180 d時黏度保留率大于93%,說明調劑體系穩定性較強[6]。
2012年9月在秦家屯油田SN142區塊開展5口調剖施工,到2012年11月20日5口井全部施工完畢,5口調剖井共對應14口油井中有11口油井明顯見效,累積增油1 084.7 t,預計累計增油1 980 t,提高采收率0.25%,現場試驗效果見圖8。

圖8 試驗區生產曲線
試驗井組中以QK142-1調剖井組為例,現場調剖施工時間2012-09-24—10-12,施工排量3~4 L/h,累積注入堵劑1 735 m3,爬坡壓力上升5.5 MPa,施工后壓降曲線明顯升高、變緩,說明調剖起到效果,周圍對應的QK142-27受效顯著,到目前已增油71 t。
1)采用“鉻凍膠+核殼體”調剖體系(0.3%~0.4%聚合物+0.25%~0.3%交聯劑+0.25%~0.3%助劑+0.4%~0.5%核殼體),能有效封堵大孔道和裂縫等高滲通道,有效調整吸水剖面。
2)室內評價表明,該調剖體系具有良好的黏性,熱穩定性強,利于現場注入。針對不同調剖體系的性能特征,在藥劑注入參數及注入工藝上進行調整,現場應用效果顯著。
[1]候天江,孫江成,趙金獻.斷塊油田注水井調剖工藝技術的發展與建議[J].斷塊油氣田,1997,7(4):57-62.
[2]舒曉暉,張貴才,葛際江,等.調剖效果影響因素的室內研究[J].油氣地質與采收率,2005,12(5):62-66.
[3]陳洪.水井調剖半徑與地層吸水參數關系式的確定[J].斷塊油氣田,1995,1(1):49-51.
[4]喬守武.低滲透油田注水井深部調剖技術研究與應用[D],西安:西安石油大學,2009.
[5]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SY/T5588—2003注水井調剖工藝及效果評價[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3.
[6]孫成巖,高永蓮, 姚華梅.注水井調剖工藝參數的優化[J].油氣地面工程,2005,11(11):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