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微微+++李靜

“小時候,香噴噴的饃饃,油浸浸的餅子,看起香,聞起也香,吃起更香,那真是一個‘美。更重要的是可以大膽吃、放心吃。沒有色素、沒有激素、沒有毒素、沒有添加劑、沒有地溝油、沒有三聚氰胺?!痹诨ヂ摼W上,網友這樣的吐槽早已屢見不鮮。
食品安全問題,是百姓最關注的問題。吃進嘴里的食物的安全系數到底有多高?超市貨架上比普通產品價高幾籌的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產品如何認定?它們的生產現狀如何……帶著這些問題,記者走訪了我省相關部門和企業。
林間沃土的田園牧歌
像香蕉的黃節瓜、像櫻桃的蘿卜、形同飛碟的南瓜、紫色和黃色的花菜、紅色的甜菜根……
每天上午,在成都新津縣興義鎮的翔生有機農場內,各種各樣新鮮的有機蔬菜、水果就會被采摘出來,分類擺在游客面前。這些蔬菜、水果的顏色非常鮮艷,還有一些在市面上不常見的稀有品種。它們不但在生長過程中沒有噴過任何農藥和化肥,而且據稱食用起來還有抗癌之效,讓前來觀看詢問的人絡繹不絕。
“興義是一個沒有工業污染,一年四季清流遍地、煙水清遠的川西水鄉,十分適合發展有機農業。我在翔生有機生態農場辦理了會員卡,除了享受每星期農場上門配送的新鮮有機蔬菜外,每個月我自己還要帶著一家老小來這里玩耍,一邊親自下地采摘有機蔬菜,一邊享受純生態的田園風光?!眮碜猿啥际袇^的廉先生告訴記者,雖然有機蔬菜與農貿市場的普通蔬菜相比貴出了10倍以上,但讓人很放心,因為所有的生產環節都是公開透明的,生物肥料由自建的肥料池提供,蔬菜依靠昆蟲自然授粉,甚至連除蟲有時候都是人工手捉,絕不使用除草劑。“他們的生產成本的確很高,價格貴也在情理之中。”
目前,翔生有機農場的產品,包括蔬菜、水果、茶葉及其一系列衍生產品(如面包、糕點、零食、生活用品等)已進駐成都市的仁和春天、遠東百貨等多家高檔商場,且供不應求。在此基礎上,農場還會向相關的會議提供服務并朝銷售、配送、旅游、培訓、酒店等服務方向進一步拓展。
“對綠色或無公害農產品的檢測,源頭上是由農業部門負責。我們遵循例行定量抽檢和隨機定性抽查的原則,分為基地檢測和產品質量檢查。基地檢測是對水質、土壤、空氣質量的把關。產品質量主要是對各種農業添加劑的抽樣檢查,每月抽樣300多例,若發現任何一個指標不過關,就禁止上市銷售。我們對農資經銷店同樣是嚴格管理,嚴禁使用禁用農藥,嚴禁濫用農業添加劑等,并簽訂承諾書?!毙陆蚩h農發局農產品質量監督管理科科長吳益民十分有信心地告訴記者,經過嚴格把關,只要是符合無公害標準的農產品,基本上不會對人體健康產生危害。而有機農產品禁止使用任何農用化學藥品和轉基因繁殖體,更不會有問題。
糧油基地的“綠色風光”
成都雙流縣金橋鎮鰱魚社區糧油基地的油菜田一望無際,青青的油菜隨風搖曳?;氐恼ビ蛙囬g內,一缸缸的菜籽油整齊地擺放在木板搭起的架子上,濃郁的油香瞬間調動了嗅覺。“我們的油都是按照最原始的加工方法加工的,不添加任何其他材料,保證100%純菜籽油。”工作人員廖女士自信地告訴記者。
精米車間內,五六名工人正在機器轟鳴聲中加工大米。機器一頭是金燦燦的稻谷,另一頭是白花花的大米。大米細長而顆粒飽滿,在燈光的照耀下顯得晶瑩剔透。
記者隨機采訪了幾位顧客。72歲的李煥榮大爺來買大米,他告訴記者:“我家住雙流縣城,原來都吃東北大米,聽說本地的大米不比東北大米差,就騎電動車來買米。”他認為這里的水好、空氣好、土質好,大米質量好,雖然平均5元多一斤的價格比市場上貴一些,但吃得健康、吃得放心。他說成都市區也有老人專程過來買米買油,就更證明這里的糧油質量有保障。
該糧油基地所在的金橋鎮翰霖農作物種植專業合作社位于岷江自來水廠取水口生態保護區域內,土壤肥沃,水質純凈,生態環境得天獨厚,造就了大米和菜籽油天然特有的內在品質。合作社成立于2011年,注冊了“蜀西翰霖”糧油商標品牌,秉承生態種植、綠色食品、健康糧油的理念,以引領健康生活為目標,發展生態農業,為大眾提供綠色、生態優質的健康營養大米和菜油。
民間餐桌的“自救運動”
在川西農村,農夫們常常對下鄉走親訪友的城里人流露出毫不掩飾的優越感,他們會說:“我們呼吸的空氣是沒有污染的;吃的菜是農家肥澆出來的,并且是剛采摘的,是新鮮的;我們吃的豬、雞、鴨不是吃飼料,而是吃玉米、糧食長大的。那些用化肥種出的蔬菜,用工廠飼料喂大的家禽家畜是賣給城里人吃的。”
在這種大背景下,一場民間餐桌的“自救運動”逐步發展起來,其中最令人眼前一亮的,是一種被稱為“新時代農夫市集”的新生事物。
何謂農夫市集?它其實是一種農夫與城市社區互動的新型市集關系——無化學添加劑的食用品、生態豬肉、有機蔬菜,各類帶著“鄉間土味”、以生態綠色名義生產的食物,在約定俗成的某個地方聚集,就形成了一個專門的農夫市集。城市近郊的農民帶著自家出產的綠色食品到城市社區面向居民銷售,許多有餐桌自救意識的市民,會專門到農夫市集上購買新鮮蔬菜。
趕農夫市集的并非都是高收入階層,而以普通的工薪族居多,他們明知道市集上賣的東西比較貴,但為了能吃上安全健康的食物,寧愿在其他方面壓縮開支。
當然,這一新模式還面臨著一些需要破解的難題:
首先,農產品的檢測問題。農夫市集并不具備較為科學的檢測手段,僅靠直觀的實地考察,單純強調不使用化肥農藥,這是顯然不夠的。其次,自然界本身就存在對人體有害的物質,農戶自行種植的農產品并非必然是安全的。再次,組織者難以對所有農戶進行監管。此外,農夫市集是一種非主流的食物流通體系,不能服務社會上的大多數人。況且,大部分城市的農夫市集場地并不固定,其發展明顯受到制約。
如此看來,農夫市集能堅持多久呢?這是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無論是有機蔬菜還是生態糧油,無論是自發到田里采摘還是農夫集市的興起,無論是農村還是城市,都在為“舌尖上的安全”而努力,關注餐桌上的“綠色”經濟學。(責編:賴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