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全

奔赴國難 川軍奮勇出川抗戰
1937年7月6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召開川軍第二次整軍會議,提出川軍裁減十分之二;川軍收回國有化,團長以上軍官由中央直接委派;川軍軍餉每月由軍政部派員點名發放。兩次整編后,川軍人數減去了三分之二左右,川軍在建制上歸蔣介石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統一指揮,不再是原先由大大小小的軍閥控制的省內武裝。會議進行到第二天,盧溝橋事變爆發,與會川軍將領個個情緒激昂,紛紛請纓,要求出川抗日。
川軍被侵吞的危險已迫在眉睫,加上全國抗戰的爆發,使得劉湘必須最后決定川軍何去何從。在他看來,形勢的確如共產黨此前的分析,他決定采取張曙時等共產黨員提出的建議,率川軍出川抗戰。7月10日,劉湘致電蔣介石,代表川軍將領請纓抗敵,同時通電全國,請一致抗日。14日,劉湘又通電各省軍政首長,主張全國總動員,共赴國難。通電一發,蔣介石只得同意川軍出川。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任命劉湘為第七戰區司令長官,戰區范圍在平漢鐵路線上。
8月7日,劉湘去南京出席國防會議,成都各界有5000余人前往機場送行。各界抗敵后援會代表向劉湘呈遞了抗戰“請愿書”,劉湘竭誠接受,并表示:“今日之局勢,舍抗戰外,別無他途”,“個人愿以身許國,成敗利鈍早置之度外”。出席最高國防會議的中共代表周恩來、朱德、葉劍英也到劉湘寓所,對劉湘的愛國熱情表示贊賞,并就互派代表加強聯系問題進行了磋商。
26日,由中共黨員張秀熟起草的《告四川各界人士書》經中共組織同意后,交與劉湘認可,以《告川康軍民書》為名在《華西日報》全文發表。這個《告川康軍民書》,實際上成了劉湘率領川軍出川抗戰的宣言書。
抗戰前期,川軍第二十二、二十九、三十六集團軍主要在長江以北參加北戰場作戰;第二十三、二十七、三十集團軍及第二十六師,主要在長江以南參加南戰場作戰。抗戰后期,第二十九集團軍奉調由長江北岸轉入長江南岸第六戰區作戰。川軍參加了淞滬會戰、太原會戰、廣德和泗安會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中條山戰役、三次長沙會戰等許多重要戰役,有力地打擊了敵人,保衛了國土。
川軍出川后,軍隊建制被蔣介石以種種理由進行分割,參戰部隊與日軍浴血奮戰,卻得不到應有的軍需補給,處于極其艱難的境地。共產黨和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及抗日群眾,對川軍給予了無私的支援,體現了共同抗日的戰友之誼。
獨撐危局 共產黨牢固穩定川軍留川部隊局勢
蔣介石對出川抗戰的川軍并不信任,不斷強化川軍中的政訓機構。這些政訓機構和人員在川軍中專門進行特務活動,隨時向戰區長官部報告黑名單,然后在戰爭中借機予以撤換、宰割。顧祝同就曾以作戰不力為名,一次解除了第二十三集團軍27名師、旅、團長的職務。
蔣介石還將鄧錫侯、孫震兩部調歸第二戰區閻錫山指揮,將李家鈺部調歸第一戰區蔣鼎文指揮,剝奪了劉湘對鄧錫侯、孫震、李家鈺三部川軍六個師的指揮權,并免去了劉湘第二十三集團軍總司令兼職,且事先未通知劉湘任何信息。
正當劉湘有苦難言之時,蔣介石又命令他率軍防守南京外圍。這時,正面戰場上國民黨軍隊損失慘重,已不可能組織兵力成功保衛南京。劉湘感到這是蔣介石在借刀殺人,存心要消滅他的部隊,于是精神受到沉重的打擊,遂一病不起。
劉湘生病期間,中共代表董必武和進步人士都曾到醫院慰問。1938年1月20日,劉湘氣病交加,于漢口萬國醫院去世。劉湘靈柩回川途中,四川人民爭相迎送,至成都則出現十里長街的悲痛景象。2月15日,毛澤東在發給王干青的一份電文中稱:“劉公新喪,國家失一棟梁,川軍失一主帥。”表示對劉湘的沉痛哀悼。
劉湘生前為了阻止蔣介石勢力入川后控制和瓦解川軍,在省政府秘書長、財政廳長和川軍參謀長等要職上,都安排了其親信幕僚。在軍隊中,劉湘生前還擴大了他原來在川軍中建立的“武德學友會”組織,并建立了秘密核心組織“武德勵進會”,自己親任會長,成為“武德勵進會”的領導核心,組成了川軍將領中獨立于蔣介石控制之外的組織體系。
1937年冬,張曙時、周俊烈等開始在“武德勵進會”中發展中共黨員,建立了黨的支部,專做川軍統戰工作,形成對“武德勵進會”實際上的領導。通過中共黨員的工作,“武德學友會”還掌握了四川省政府的機關報《華西日報》,并創辦了《武德月刊》,宣傳抗日救亡,對川軍進行愛國主義思想教育。
劉湘去世后,面對國民黨蔣介石制造的混亂局面,中共地下組織通過“武德學友會”穩定川軍留川部隊和四川局勢。先是聯絡劉文輝和鄧錫侯兩部力量,成功抵制了蔣介石的親信張群出任四川省主席。其后,由于抗戰進入相持階段,川軍原先推選出的王纘緒在政治方向上發生逆轉,走向破壞團結抗日的道路。為此,中共中央決定由朱德出面給王纘緒寫信對其進行勸誡,王纘緒卻拒不回頭。四川的共產黨組織立即通過“武德勵進會”聯合劉文輝、鄧錫侯和潘文華等部的七個師,逼迫蔣介石下令王纘緒辭去代理省主席職務。此事維持了川內團結抗日的大局,也增強了川軍將領的內部團結。
由于共產黨領導“武德勵進會”持續的統戰工作,使得潘文華等一批抗日川軍將領在抗戰過程中充分認識了蔣介石集團對川軍的不信任和打壓,認清了其本質。解放戰爭中,潘文華、劉文輝和鄧錫侯于1949年12月9日在彭縣通電起義,加速了西南的解放進程。
領導抗日運動 積極支持川軍奔赴前線抗日
抗日戰爭期間,原先分散在四川各地的共產黨員及其自發建立的秘密團體迅速公開活動,在抗日救亡運動中起到了帶頭作用。中共四川省工委成立后,通過學委、文委、婦委直接領導了四川各地抗日救亡運動的開展。
1937年7月8日,共產黨員車耀先和韓天石等人發動成立的“成都各界救國聯合會”,成為全省最先響應全國抗戰的一次群眾性抗日動員大會。會后,車耀先將“成都各界救國聯合會”改組為“四川民眾華北抗戰后援會”(簡稱“華抗”),由韓天石具體負責。受共產黨的啟發,國民黨四川省黨部隨后發起成立全省統一的抗日救亡團體。經過韓天石等同國民黨四川省黨部談判,雙方協議共同組織“四川省各界抗敵后援會”(簡稱“省抗”),“華抗”領導成員進入“省抗”,其下屬組織機構不變。在“省抗”中,共產黨員基本上掌握了中下層組織,在基層一線統戰工作上起到核心作用,成為四川國共合作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成的一個重要標志。
“省抗”的成立,在全川起到了示范作用。四川各地各界以“省抗”為例紛紛成立了抗日救亡團體,掀起了抗日救亡運動的新高潮。期間,全省有120個市、縣成立了抗敵后援會。
1937年9月5日,劉湘率領第一批四川軍隊開赴抗日戰場,四川各界民眾于上午9時在成都少城公園隆重舉行川軍出川抗敵歡送大會。四川大學學生抗敵后援會向出川將士贈送錦旗16面,繡有“為民族解放而戰!”等語,贈送毛巾1200條,每條毛巾上都印有“努力殺敵”四字,以激勵川軍。
1938年5月,第二批川軍出川,成都各界群眾10萬人在少城公園舉行了隆重的贈旗典禮。各界抗日救亡團體代表紛紛向川軍敬獻錦旗,大大鼓舞了川軍將士的抗日士氣。川軍士兵大都身穿單薄的短衣短褲,腳蹬草鞋。為此,四川各級共產黨組織發動社會各界和各抗日團體為川軍募捐棉衣、做軍鞋、打草鞋,開展勞軍活動,以解川軍部隊的燃眉之急。
在后方的援助和激勵下,川軍出川后吃苦耐勞,不怕犧牲,在不少戰役中都有精彩的戰績。其中,1938年春的臺兒莊戰役中,川軍一部浴血奮戰,痛殲日軍,立下了戰功。消息傳到四川,群情振奮,各地舉行了隆重的慶祝大會。川軍將領王銘章在臺兒莊戰役中為國捐軀,成都各界群眾抬著他的靈柩游行表達哀痛之情。
四川后方的支援成為國民黨正面戰場的重要支撐來源,在抗戰開始后的頭5年,四川為正面戰場出糧8443萬擔,全國同期正面戰場每消耗3擔糧食中有1擔由四川供給;正面戰場的經濟損失每3元錢中有1元來自四川;抗戰期間每5名國民黨士兵中,有1人來自四川;正面戰場上陣亡的國民黨士兵每5名中有一名是四川籍。 (作者單位:中共四川省委黨史研究室) (責編:張微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