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姆·利思
從小我就為數字而著迷,尤其是那些難以統計的數字。在我們一生的時間分配當中,25年在睡覺、15年在工作、6年在吃飯、1年在上廁所,甚至還有8年的時間在發呆;一生中要花費一個月左右的時間刷牙才能杜絕口腔問題,并可以因此延長幾周的生命;人的一生中花在接吻上的時間大約是四周……
當然,這些列表上的時間還需要隨著社會的發展而更新。比如,在21世紀的今天,我們生命中的相當大一部分時間都在和互聯網打交道。一項新近的研究表明,目前人一生中至少有5年時間用于上網。
邊走路邊在頭頂舉著手機尋找3G信號:3周;翻調料柜,尋找食譜里面一種并不重要的配料:8天;尋找最合適的手機套餐、水電費、電視和互聯網交易資費:7個月;一邊假裝照顧孩子一邊在智能手機上玩憤怒的小鳥、水果忍者游戲:11個月;徒勞地按F5刷新頁面,希望收到某人的郵件:3周;等待人工服務重置自動付款機:6周;等待買來的水果慢慢成熟,最終卻將早已腐爛的水果通通扔掉:26個月,諸如此類。所有這一切都表明,長久以來人們期望技術帶來休閑生活的夢想,在我們行將就木之前早已破滅。
在后消費時代的不斷變化中,對科技文明無休止的欲求給我們創造了更多的休閑時間,同時又出現了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多的誘惑使我們去浪費這些時間。
(摘自《青年博覽》)
(責編:張微微)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