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 鵬 進一步簡政放權,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既是落實中共十八大和三中全會精神的重要內容,也是全面深化改革部署中的一個關鍵領域,更是穩經濟的一個重要抓手。但簡政放權要想最終取得全面效果,還亟須發展社會組織來承接放權。 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新一屆政府成立以來,簡政放權的力度較大,在過去一年分批取消和下放了416項行政審批等事項,重新修訂了政府核準的投資項目目錄。這種簡政放權,對于去年經濟能夠實現7.7%的增長,對于今年實現7%以上的增長目標發揮了并將繼續發揮積極作用。 我們也要發現,當前的這種簡政放權更多的是中央政府向地方政府、政府向市場放權,還有一個重要的環節,即向社會放權不夠。出現這種局面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是,當前中國的社會組織發展不完善,社會組織發揮的作用不到位,即使政府想放權給社會組織,也缺乏有執行力的社會組織來承接。 一個正常的國家體系,應該有三大組織角色,即政府、市場、社會。改革開放30年來,最大的價值是從之前比較單一的政府組織培育出了很大規模的市場力量,市場力量的培育激活了活力,推動了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隨著市場的壯大,其和政府成為兩大主導者,但社會這第三種力量一直沒有得到很好的發展。改革開放前期,靠政府和市場兩者可以玩得轉,但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發現缺了社會這條腿,日益玩不轉了,亟須重新發現社會組織的價值。 在社會學中,社會指的是由有一定聯系、相互依存的人們組成的超乎個人的、有機的整體。它是人們的社會生活體系。我們常見的家庭、行業協會、社區委員會、商會、慈善基金會、智庫都是社會組織的表現形式。從中國的歷史來看,農村的家族、氏族體系就是社會組織,其為穩定政權,傳承文化等都發揮了積極作用。但隨著建國后系列政治運動,包括氏族在內的各種社會組織受到重大沖擊,導致社會組織數量減少,作用力減弱。這樣使得由于缺少社會組織的潤滑和緩沖作用,政府往往容易既做裁判員又做運動員,與市場、民眾容易直接走向沖突對立面,增加發生系統性風險的概率,提高沖突硬著陸的可能性。 故在中國這輪簡政放權中,要充分重視中國社會組織的作用和價值,要通過一系列的辦法,扶持社會組織的發展和成長。為此,有必要加大社會建設力度,首先對商會、科技、社區等組織大力扶持,推動其發展;其次有必要對智庫、氏族等社會組織予以松綁,讓其在法律軌道內健康發展;最后要結合政府事業單位改革,將一些完全具備社會組織功能的事業單位改造成脫離政府的社會組織。 只有這樣多管齊下,重新發現社會,培育好社會組織,這輪簡政放權才有更多的承接方,這樣必定會有利于和諧社會的建設,有利于中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有利于中國國家治理體系和國家治理能力的現代化?!ㄗ髡呤潜P古智庫學術委員會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