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英
(樺南縣向陽山水庫管理處 黑龍江 樺南 154400)
春季如何防治鯉科魚類豎鱗病
王麗英
(樺南縣向陽山水庫管理處 黑龍江 樺南 154400)
豎鱗病又叫鱗立病、松鱗病、松球病,是鯉、鯽、草、鰱、鳙等鯉科養殖魚類的一種常見病,我國大部分地區均有發生。豎鱗病主要流行于冬末初春,一般當水質惡化或魚體受傷時感染,病情嚴重時可引起患病魚的死亡。豎鱗病是鯉魚、鯽魚的一種常見病,從較大的魚種至親魚均可受害,若不及時治療,可帶來嚴重的損失。
研究發現,引起豎鱗病的細菌有:點狀極毛桿菌、水型假單胞菌、嗜水氣單胞菌等。在水溫低的季節,尤其是越冬之后的魚,體質較差,抵抗力也弱,容易患病。魚類受傷后,容易局部立鱗。
疾病早期魚體發黑,體表粗糙,魚體前部的鱗片豎立,向外張開像松球;嚴重時全身鱗片豎立,而鱗片基部的鱗囊水腫,鱗囊內積有含血的滲出液,以致鱗片豎起;用手輕壓鱗片,滲出液就從鱗片下噴出,鱗片也隨之脫落;病魚常伴有鰭基、皮膚輕微充血,眼球突出,腹部膨大,腹水等癥狀;病魚貧血,鰓、肝、脾、腎的顏色均變淡,鰓蓋內表皮充血。病情嚴重的魚鰭基部充血,鰭有腐爛的現象。病魚離群獨游,游動緩慢,無力,呼吸困難,腹部向上,2~3d后即死亡。
根據癥狀及流行情況用肉眼進行初步診斷;同時,可鏡檢鱗囊內滲出液,見有大量短桿菌即可做出進一步診斷。但要注意,當有大量魚波豆蟲寄生在鯉的鱗囊內或有紅線蟲寄生在鱗下時,也可以引起豎鱗癥狀,鏡檢鱗囊內滲出液或刮掉鱗片即可加以區別。
春季是豎鱗病的高發季節,應做好該病的預防工作。首先要定期清塘,清除過多的底泥,用生石灰、三氯、二氯或二氧化氯等進行消毒,在流行季節每月定期潑灑上述藥物1~2次,用法用量按說明書或技術人員的指導進行;其次在捕撈、過數、搬運和放養過程中,盡量小心操作,勿使魚體受傷;放養前必須對魚進行藥浴,可用碘制劑加五倍子粉配成藥液,用量為每噸水加碘制劑3~5ml、五倍子粉30~50g,藥浴15~20min;飼養季節每20d潑灑1次EM菌液,以改善水質;發病初期加注新水可以緩解該病病情。
發病時可采用內服與外用方法進行治療。
1、外用藥:任選下列1種藥,隔天潑1次,共潑1~3次。
1)、全池均勻潑灑三氯異氰尿酸(含有效氯85%),使池水呈0.3~0.5ppm;
2)、全池均勻潑灑二氧化氯,使池水呈1ppm;
3)、全池均勻潑灑五倍子粉,使池水呈2~4ppm;
4)、全池均勻潑灑二氯異氰尿酸鈉(含有效氯60%),使池水呈0.5~0.6ppm。
2、內服藥:在外用藥同時,必須投喂藥餌,可任選下列1種。
1)、用氟哌酸(諾氟沙星)內服,每10kg魚體重每天用藥0.8~1.0g,每天1次,連用6d;
2)、每千克飼料中加2~3g復方新諾明拌飼投喂,連喂4~6d,第1天用藥量加倍,每天喂2次;
3)、每千克飼料中加入2~4g磺胺-6-甲氧嘧啶拌飼投喂,連喂4~6d,第一天用藥量加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