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 英劉思聰
(1遼寧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神經內科,沈陽,110847;2遼寧中醫藥大學,沈陽,110847)
學科研究——絡病學
以經絡學視角探析絡脈的內涵
海 英1劉思聰2
(1遼寧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神經內科,沈陽,110847;2遼寧中醫藥大學,沈陽,110847)
絡脈是經絡重要的組成部分,本文從整理文獻的角度,以針灸學為切入點探析絡脈的內涵,明確其概念、結構分類、分布循行、絡病病理變化及針灸治療。以期指導臨床提高絡病治療療效、推動絡病發展。
絡脈;針灸;刺絡放血;繆刺
經絡學是中醫基礎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經絡是經脈和絡脈的總稱,喻嘉言在《醫門法律》中說:“十二經脈,前賢論之詳矣,而絡脈則未及之,亦缺典也”,歷代醫家多重視經脈的研究,而對絡脈的研究較少。隨著絡脈理論及絡病學的進一步發展,關于絡的內涵及外延的研究日趨進展,絡的涵義應最早起源于針灸學,因此想從經絡學角度進一步明晰絡的含義和外延,從而豐富絡病理論,指導臨床絡病的治療。
“絡”字在《說文解字》中解釋:“絡者,絮也。”可理解為細小彌散之意。《廣雅》中解釋:“絡者,纏也。”又有網絡溝通的意義。在醫學上,絡脈的首次提出是在《黃帝內經》中,其絡脈描述為經脈向外的分支。例如《靈樞·脈度》:“經脈為里,支而橫者為絡,絡之別者為孫。”《黃帝內經》中對絡脈的概念可歸納為以下兩種。一種是廣義的絡脈:是經脈支橫別出、逐層細分、遍布全身、內絡臟腑、外聯肢節,循行表里,溝通機體內外,保障臟腑氣血灌注的功能性網絡。狹義的絡脈:是從經脈主干絡穴處橫別出的,較為粗大的十五絡脈,包括十二經脈和任脈、督脈各自別出一絡,加上脾之大絡,總計十五條[1]。
絡脈的分布結構:《黃帝內經》中將絡脈結構描述為從經脈橫出之后逐漸逐層細化,呈樹樣網狀分布,分為十五別絡、浮絡、孫絡[2]。
2.1 十五別絡 《靈樞·九針十二原第一》云:“經脈十二,絡脈十五。”明確指出人體擁有十五條絡脈,這是絡脈是從經脈中分出的第一種層次。在《靈樞·經脈》中稱為十五絡脈為“大絡”例如“脾之大絡”“胃之大絡”。而《靈樞·本輸第二》中提到“必通十二經絡之所終始,絡脈之所別處”,又將十五絡脈稱為“十五別絡”。《針灸集成》提出:“十五絡之絡,乃陰經別走陽經,陽經別走陰經,而橫貫兩經之間,所謂支而橫者為絡是也。”認為十五別絡是走行于陰經和陽經之間,也由此得出別絡可溝通陰陽經氣,調節臟腑陰陽。
2.2 浮絡 《靈樞·經脈》:“諸脈之浮而常見者,皆絡脈也。”《素問·皮部論篇第五十六》中將絡脈中浮行淺表的部位的稱為浮絡,吳崑注:“浮絡,浮于皮部之絡。”
2.3 孫絡 絡脈最細小的分支為孫絡,遍布全身,難以計數,王冰注:“孫絡,小絡也,謂絡之支別者”。故孫絡也稱小絡,小絡一詞出于《靈樞·四時氣第十九》,小絡與大絡相對而言。張介賓所說:“凡人遍體細脈,即皆膚腠之孫絡也。”
《黃帝內經》中雖并未對絡脈進行具體分類,但是對絡脈結構、功能有形象細致的描述,現根據自己的理解,將絡脈歸納為一下兩種分類。
3.1 從表里分類 陰絡、陽絡:《素問·經絡論》中提到:“陰絡之色應其經,陽絡之色變無常,隨四時而行也……”。《靈樞·百病始生第六十六》云:“陽絡傷則血外溢,血外溢則衄血;陰絡傷則血內溢,血內溢則后血。”明朝的張介賓在《類經·脈色類》中對此進行了解釋“若單以絡脈為言,則又有大絡孫絡,在內在外之別。深而在內者是為陰絡,陰絡近經,色則應之,故分五行以配五臟而色有常也。淺而在外者,是為陽絡,陽絡浮顯。色不應經,故隨四時之氣以為進退,而變無常也。觀《靈樞·百病始生第六十六》曰∶“陽絡傷則血外溢,陰絡傷則血內溢。”其義可知。陰絡是在內在里的,靠近經脈,所謂“經有常色而絡無常變也”,以此陰絡顏色固定不變,當陰絡傷時,其血向內溢,葉天士《臨證指南醫案·便血》載有“陰絡即臟腑隸下之絡”;陽絡為在外在表的絡脈,因其靠近體表,可感受外界的影響,故顏色有變化不固定,當陽絡傷時其血外溢。由此可知浮絡屬于陽絡。
也有醫家認為陰絡陽絡為陰蹺、陽蹺之絡。如《八十一難經》:“經有十二,絡有十五,余三絡者,是何等絡也?然,有陽絡,有陰絡,有脾之大絡。陽絡者,陽蹺之絡也。陰絡者,陰蹺之絡。故終有十五焉。”
3.2 從氣血功能分類 氣絡、血絡:內經中提出了血絡的概念,《黃帝內經·血絡論》曰:“黃帝曰:愿聞其奇邪而不在經者。岐伯曰:血絡是也。”后世很多醫家對血絡都有自己的詮釋,以兩種理論為主:張志聰《黃帝內經靈樞集注·血絡論》說:“血絡者,外之絡脈、孫絡,見于皮膚之間,血氣有所留積,則失其外內出入之機矣。”楊上善《黃帝內經太素·虛實補瀉》中對血絡注解為“視其血絡,刺出其血,無令惡血得入于經,以成其病。(刺去血脈,遂無令惡血入經中,故無血邪微病也。)”在此理論基礎上也推動了刺絡放血的發展。隨著歷史的進步,西醫的理論進入中國,影響了中醫家對中醫概念的理解,清代葉霖的《難經正義》“若夫衛氣,取衛護于外之義,經脈中之血氣,由脈管之尾,出諸氣街,入微絲血管(經謂孫絡者是也).......散布遍體,漸并漸粗,而接入回血管(經謂絡脈者是也)之尾,血入回血管,內而臟腑,外而經脈并脈管,交相逆順而行”。總結上面醫家的理論,血絡,即皮膚淺表視而可見的絡脈,此又指皮膚淺層有瘀血阻滯的絡脈。到了清代將絡脈比作血管,將孫絡比作毛細血管,雖片面,確也是絡脈研究上的一項創新。是古代中醫與西醫相借鑒相融合的的一次創新之舉。
“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氣絡與血絡相伴而行,共同構成氣血運行的載體。張介賓在《類經四卷·藏象類》提出“經脈深而屬陰,絡脈淺而屬陽……血脈在中,氣絡在外。”提出了氣絡的概念,指明了氣絡是相對血脈而言運行外之陽絡,與血絡相輔相成完善其“氣主煦之,血主濡之”的功能。
《黃帝內經》曰:“諸絡脈皆不能經大節之間,必行絕而道出,入復合于皮中,其會皆見于外。”十二經脈的別絡均從本經四肢肘膝關節以下的絡穴分出,走向其相表里的經脈,即陰經別絡走向陽經,陽經別絡走向陰經。任脈、督脈的別絡以及脾之大絡主要分布在頭身部。任脈的別絡從鳩尾分出后散布于腹部;督脈的別絡從長強分出后散布于頭,左右別走足太陽經;脾之大絡從大包分出后散布于胸脅。《靈樞·經脈》曰:“凡此十五絡者,實則必見,需則必下,視之不見,求之上下,入經不同,絡脈異所別也。”
絡脈發生病變故稱絡病,《靈樞·百病始生第六十六》“是故虛邪之中入也,始于皮膚,皮膚緩則腠理開,開則邪從毛發入,入則抵深,深則毛發立,毛發立則淅然,故皮膚痛。留而不去,則傳舍于絡脈,在絡之時,痛于肌肉,其病時痛時息,大經乃代。留而不去,傳舍于經,在經之時,灑淅喜驚。留而不去,傳舍于輸,在輸之時,六經不通,四肢則肢節痛,腰脊乃強。留而不去,傳舍于伏沖之脈,在伏沖之時,體重身痛。留而不去,傳舍于腸胃,在腸胃之時,賁響腹脹,多寒則腸鳴飧泄,食不化,多熱則溏出麇。留而不去,傳舍于腸胃之外,募原之間,留著于脈,稽留而不不去,息而成積。”此段論述虛邪由皮膚—孫絡—絡脈—經脈—輸脈—伏沖之脈—腸胃—腸胃之募原的傳變規律。《素問·舉痛論第三十九篇》:“寒氣克于脈外,則脈寒,脈寒則縮蜷,縮蜷則脈絀急,絀急則外引小絡。”《靈樞·百病始生第六十六》“用力過度,則絡脈傷。陽絡傷則血外溢,血外溢則衄血;陰絡傷則血內溢,血內溢則后血。腸胃之絡傷,則血溢于腸外,腸外有寒,汁沫與血相搏,則并合凝聚不得散,而積成矣。”論述了外邪侵襲絡脈可致絡脈絀急、絡脈損傷、絡脈瘀阻及絡邪傳經等病理改變。
因絡的特殊的結構特征,其由無數細小分支遍布全身,可溝通臟腑,連接表里可知絡病也有其自身的特點,絡病的內涵是指疾病發展過程中不同疾病因素傷及絡脈導致的絡脈功能障礙及結構損傷的自身病變;絡病的外延同時包括導致絡脈病變的治病因素及絡脈病變引起的繼發性臟腑組織病理變化[3]。絡病的治療也有其獨特之處。葉天士提出“醫不知絡脈治法,所謂愈究愈窮矣”。尤其在針灸方面的治療更應加以重視,其中比較重要的兩個方面為刺絡放血和繆刺。
6.1 刺絡放血 刺絡放血是用針具刺破人體特定部位的淺表血絡,放出適量血液以治療疾病的方法。《靈樞·九針十二原》載:“凡用針者,虛則實之,滿則泄之,菀陳則除之,邪勝則虛之。”此為針灸治療疾病的總則,刺絡放血則承襲針灸治療原則。《素問·三部九候論》指出:“經病者治其經,孫絡病者治其孫絡血,血病身有痛者治其經絡……上實下虛,切而從之,索其結絡脈,刺其出血,以見通之。”指出孫絡病,尤其是孫絡閉塞不通引起的疾病,可使用刺絡放血法,選擇患者體表的血絡放血,以達到疏通經絡的作用。現代應用這些理論治療皮膚病,如:丹毒、帶狀皰疹等等[4]。《靈樞·經脈》“凡刺寒熱者,皆多血絡,必間日而一取之,血盡而止,乃調其虛實。”“故刺諸絡脈者,必刺其結上,甚血者雖無結,急取之,以瀉其邪而出其血,留之發為痹也”。采用刺絡放血法可行氣活血,調節陰陽,防止疾病“發為痹”,說明刺絡放血既可以治療疾病,又可以防止疾病的進一步惡化,體現了“治未病”的中醫特色。《靈樞·壽夭剛柔》說:“久痹不去身者,視其血絡,盡出其血。”對于久病入絡,絡道瘀滯者,刺之有祛其瘀血、疏通經絡的作用。如治療下肢靜脈曲張,有顯效。以上都是關于刺絡放血治療疾病的記載。可見刺絡放血經歷了歷史的選擇而應用至今,確有其治療上的獨特之處。
6.2 繆刺 繆刺法是根據經絡有左右交匯的循行流注原理,而采取左病刺右、右病刺左的針刺方法,是關于絡病的另一特色治療。《素問·繆刺論》提出“何謂繆刺?夫邪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孫脈,留而不去……今邪客于皮毛,入舍于孫絡,留而不去,閉塞不通,不得入于經,流溢于大絡,而生奇病也。夫邪客大絡者,左注右,右注左,上下左右與經相干,而布于四末,其氣無常處,不入于經俞,命曰繆刺。”其中指出疾病的傳化規律是皮毛,到孫脈,到絡脈,到臟腑。當邪客孫絡導致孫絡不通,氣血運行不暢而致病時,稱之為奇病,可采用繆刺方法。對于絡病中繆刺的使用條件《素問·繆刺論》中也有說明:“凡刺之數,先視其經脈,切而循之,審其虛實而調之,不調者經刺之,有痛而經不病者繆刺之,因視其皮部有血絡者盡取之,刺繆刺之數也。”《素問·調經論》:“身形有痛,九候莫病,則繆刺之。”繆刺的兩個條件即為:一是痛證,二是從切脈診斷無經脈疾病。現代臨床將繆刺法廣泛應用與于神經炎、肩手綜合征[5]等等疾病,取得了不錯的療效。
綜上所述,絡脈是中醫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探究絡病的治療,對于現代疾病有著積極的意義。但目前絡病學說的針灸臨床應用并未得到很好的推廣,故筆者認為應進一步分析絡脈、刺絡,發揮絡脈對人體完整網絡覆蓋的優勢,重視研究絡病學說與針灸臨床的聯系,建立更完善的治療方案。來提高針灸臨床療效及改善針灸發展上重經輕絡的問題。
[1]劉春援,薛小虎,高丹,等.《內經》論絡病[J].江西中醫學院學報,2010,23(1):9-11.
[2]李清,閆曉天,吳鴻洲.絡病學說探析[J].河南中醫,2008,28(11):12-14.
[3]吳以嶺.絡病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6.40.
[4]李樹香.刺絡放血療法臨床應用述評[J].中醫學報,2012,27(6):778-780.
[5]劉迪,翟佳麗,邱玲.繆刺的臨床應用概述[J].湖北中醫雜志,2011,33(6):79-80.
(2014-02-26收稿 責任編輯:徐穎)
Exploration of Connotation of Collaterals from the Aspect of Meridian Theory
Haiying,Liu Sicong
(1 Department of neurology,Affiliated Hospital to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henyang 110847,China;2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henyang 110847,China)
Collateral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meridian system.By reviewing literatures,this paper explores the connotation of collateral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cupuncture to clearly indicate the collaterals' concept,structure categories,distribution on body,pathological changes and acupuncture treatment field.It is expected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ollateral pathology and meanwhile improve its clinical therapy standard accordingly.
Collaterals;Acupuncture;Bloodletting;Contralateral puncture
R224.1;R246
A
10.3969/j.issn.1673-7202.2014.04.038
海英,主任醫師,沈陽市皇姑區北陵大街3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