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熒
(連云港市海州區動物衛生監督所,江蘇連云港 222000)
雞群脫羽淺析
張 熒
(連云港市海州區動物衛生監督所,江蘇連云港 222000)
雞群脫毛是雞病的常見疾病之一,給養雞業帶來很大經濟損失。疾病、管理、營養等不當因素是雞群脫毛的主要原因,生產過程中的科學預防管理能減少雞群脫毛的發生。
雞的羽毛從出殼到性成熟要經過3次正常的生理更換,健康雞羽毛豐滿、富有光澤、色彩鮮艷,并且羽毛緊密依附在皮膚上,起到良好的隔熱保溫作用。但是在生產過程中會出現非生理性的脫羽現象,影響了雞的生長和養雞業的經濟效益。根據多年的臨床經驗,現就引起脫羽的一些常見原因淺析如下。
平常雞體外寄生蟲引起的脫羽最為常見。例如,雞患羽干虱病時,羽毛根部羽枝和羽小枝殘缺或脫落;雞患膝螨病時,因膝螨蟲刺激皮膚,致使皮膚發炎,潮紅發癢,羽毛變脆脫落。由于寄生蟲部位奇癢,雞常啄咬患部羽毛,嚴重時,羽毛幾乎全部脫光,一般常見于背、臀、腹及翅等皮膚;雞冠癬病可引起雞頭部及身體有毛部分的羽毛成片脫落,而且皮膚增厚,有麥麩樣鱗屑。此外,雞輸卵管寄生的前殖吸蟲病,也可致使病雞羽毛脫落,特別多見于腹部羽毛脫落。單如果雞群發生黃曲霉毒素中毒、碳酸氫鈉中毒、肉毒梭菌毒素中毒、慢性傳染病、腫瘤病等也可能引起脫羽。
雞群(飲水)長時間缺水,在這種嚴重的應激下發生脫羽,并伴有生產性能下降或誘發其他疾病的暴發。另外,雞舍通風不良,雞群長時期受雞舍內有害氣體的刺激,或光照太強,密度過大等均可引起雞只啄食自體或其他雞體的羽毛,從而致使嚴重的啄癖脫羽現象發生,常見于雞的尾部和背部的羽毛脫落。
溫度對雞的脫羽影響比較明顯。在秋冬季節交替之際,雞舍溫度突然變低較大,或者在寒冷的冬季,雞舍內供暖不好,致使舍內溫度過低,這樣均可引起雞只脫羽現象發生。雛雞在育雛過程中舍內溫度過高,會使雛雞羽毛生長緩慢,造成雞身體無毛。
(1)飼料中蛋白質與氨基酸的缺少。雞羽毛中的蛋白質含量高達90%左右,其中角蛋白占蛋白質的85~90%。當飼料中蛋白質含量不足時,可嚴重影響羽毛的正常生長發育,致使脫羽現象發生。硫和含硫氨基酸缺乏時,能直接影響羽毛角蛋白的合成,甚至全身掉毛后遲遲不能生長。
(2)飼料中礦物質不均衡。飼料中硒、砷、碘、鋅、鈣等不均衡將影響羽毛的正常生長發育,甚至能引起雞的疾病發生。當雞體缺鋅,表現羽毛生長緩慢,質地不良,羽毛末端易磨損,嚴重時主翼羽和尾羽全部磨掉。飼料中鈣過量,干擾鋅、銅的吸收利用,引起繼發性掉毛及皮膚衍生物病變,與鋅、銅缺乏癥狀一致。當飼料中硒、砷含量高時,可引起雞群慢性中毒,表現尾羽逆亂,容易脫毛等。硒中毒可引起全身掉羽,從頭、頸背側開始,逐漸向后軀蔓延,并且羽毛邊掉邊長,這是硒中毒的主要特點。另外,缺碘或碘過量,均可引起羽毛生長不良和脫羽現象。
(3)飼料中維生素缺少。飼料在上高溫、潮濕等外界因素均易引起維生素的分解失效,降低維生素的含量,造成維生素很容易發生缺乏。當雞只缺乏生物素時,羽毛出現干燥、變脆、脫落等現象。
(1)減少疾病的發生。飼養過程中要進行科學合理的免疫程預防,減少慢性傳染病和中毒病的發生。同時做好環境衛生消毒滅源工作,做到定期消毒,不僅對舍外進行每周一次消毒,而且要堅持每周兩次的帶雞消毒。
(2)飼料營養確保全價均衡。羽毛生長期間含硫氨基酸應充分滿足,飼料中胱氨酸、蛋氨酸、硫酸鹽的比例應為50∶41∶9,每Ls飼料中硫含量為2.3~2.5mg。同時還應滿足雞只其他營養需要,特別是維生素、礦物質等微量元素的營養平衡,確保飼料營養能全面滿足雞只的生長和生產需要。
(3)注重飼養管理。在雞舍的供暖、通風、采光等保障的同時,提高飼養人員的責任心,在日常管理工作中應隨時觀察雞群和保證飲水系統的暢通,確保充足良好水質的飲水。另外,要保障密度適宜,光照適當等,減少給雞群帶來的應激,會降低脫羽現象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