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書恩董會民王秋梅
(1.河南省舞鋼市畜牧局,河南舞鋼 462500;2.河南省扶溝縣動物檢疫站,河南周口 461300)
再論生物-社會-心理獸醫學
王書恩1董會民2王秋梅1
(1.河南省舞鋼市畜牧局,河南舞鋼 462500;2.河南省扶溝縣動物檢疫站,河南周口 461300)
生物獸醫學是古今中外歷史進程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一門自然科學。這一獸醫學理論和技術模式運用到動物疾病防控和動物生產中曾經和正在發揮著重要作用和諸多疾病防控方面的決定性作用。但是在疾病防控和動物生產的實踐中從生物獸醫學對病因學的研究看無疑存在有某些片面和不足之處,同時也存在用單純的生物獸醫學技術模式對動物進行健康管理而同樣顯示存在有某些片面和不足之處,例如對固有的病因學理念肯定系自然因素對動物的致病作用,而忽視或輕視了社會因素以及動物的心理因素和獸醫的心理因素對動物疾病的發生、發展可能造成的影響。在我國古代的獸醫書籍中就有風、寒、暑、濕等自然病因致病的記載。而現代病因學研究則更肯定諸多自然因素的致病作用(如病原微生物因素、物理性因素、化學性因素、氣象因素等),而且在治療和預防疾病時素有依靠甚至依賴藥物控制疾病的發生、發展和轉歸的傾向。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以及畜群結構和飼養管理方式、牧業生產方式的變化,傳統生物獸醫學理論和技術模式在保護畜禽健康中已經顯示出某些局限性和片面性。而諸多社會學因素(行政管理、環境污染、經濟基礎、健康管理、醫療與職業道德等方面)以及在其影響下派生的心理獸醫學因素已經成為很多疾病發生的主因,尤其在集約化生產方式下更為突顯。因此應將社會學因素和心理獸醫學因素視為一種重要的新的致病因素是非常必要的,其對集約化生產方式下發生的那些所謂條件性疾病、富貴病、應激性疾病等其可能成為唯一的致病因素。故需要更新的獸醫學理論和技術模式運用于疾病防控和動物生產的實踐中,那就是要建立新型的生物-社會-心理獸醫學理論,揭示動物疾病發生的原因和誘因,用這一新的技術模式指導我國的動物疾病防控和牧業生產。筆者對此曾發表專題論述。
2.1 從歷屆世界獸醫大會的主題和議題看社會獸醫學研究的必要性
從查閱歷屆世界獸醫大會的年鑒資料看(1863-1983年),其中在11屆次的會議中其主題和議題都涉及到與社會獸醫學有關的內容。如在第一屆大會中(1863年)就明確提出“家畜傳染病可以通過社會力量來控制”。無疑所指出的社會力量就是諸多的社會因素所凝聚的共同防控傳染病的力量并達到控制的目的;第六屆大會(1899年)又提出“召開國籍防治傳染病大會”;而且第12屆大會(1934年)的會議贊助人竟然是美國總統羅斯福,這表明防控動物疾病已經引起國際社會和政界人士的關注;還有在第16屆大會中首次提出“獸醫學在公共衛生和畜牧業生產中的作用”以及食品安全、人畜共患病等醫學方面與人類健康相關的問題;另外在1963年召開的第17屆大會中把該年度定為“世界動物保健年”。不言而喻,可以看出獸醫學的研究和發展早已引起國際社會的關注。
上述已充分說明獸醫學和獸醫工作早已融入社會的諸多領域,而諸多社會因素也在影響著獸醫學和獸醫事業的發展,故研究社會獸醫學已成為社會發展的需要。
2.2 社會獸醫學研究推動了生物醫學的發展
在現代牧業生產形勢下不能脫離開用社會學觀點分析和認識群體動物疾病的防控和健康管理,更重要的是要尋找群體性疾病防控與社會因素的因果關系以及通過采取某些社會學措施去阻斷某些社會因素對畜禽健康造成的不利影響。大量的集約化生產實踐證實,社會獸醫學因素對生物獸醫學進展具有顯著的貢獻,社會學中某些方面的理論知識和所采取的某些疾病防控措施以及相關的政府行為和某些領導的相關見解融入到疾病防控中有機的與生物獸醫學技術相結合對畜禽的健康會產生良好的作用和獲得顯著的生產效益。因為社會學中的政府行為也為實施生物獸醫學技術防控動物疾病提供了多方面的支持,同時社會學措施在防疫滅病中往往會產生強大的號召力和鼓舞作用,從而提高了生物獸醫學技術措施防疫滅病的效果。
2.3 社會獸醫學研究中要重視健康管理及其在疾病防控中的重要作用
對動物進行健康管理涉及行政與技術管理兩方面,隨著社會獸醫學理念向生物獸醫學技術模式的融入,動物的保健和疾病防控,也必須逐漸由單一的獸醫診療轉向為獸醫行政、獸醫技術服務和畜主與牧場管理者共同參與的復合型健康管理工作。獸醫行政的健康管理主司獸醫法規的普及與實施;獸醫服務則主管提供技術性健康管理方案并協助推行健康管理方案。而畜主與牧場管理者的職責是執行健康管理方案并定期向服務獸醫或顧問獸醫返匱健康管理方案執行后的效果。總之只有實現三者的密切配合、合作共事才能實現對動物行之有效的健康管理。
健康管理的很多措施都具有社會獸醫學和心理獸醫學性質。必須明確消滅和遏制我國動物的重大疫病只有通過加強科學的健康管理,從預防獸醫學著手才能實現之。筆者認為在集約化生產方式下健康管理的重點是重視動物福利,尤其在經濟基礎較差而又盲目過度飼養的狀況下,更需重視要盡力為動物提供必需的福利條件達到無痛苦生存。顯然保障動物健康的社會-心理獸醫學模式應該是優越的社會因素、堅實的經濟基礎、必須的福利措施、適宜的生存環境、良好的獸醫道德。實踐證明,這也是行之有效的社會-心理獸醫學健康管理模式。其對畜禽健康的影響在很多情況下甚至比采取單純的生物獸醫學技術措施會產生更顯著的效果。尤其在防控集約化生產方式下發生的所謂現代病(即環境性、條件性疾病)實施這一健康管理模式則更具優越性。這也是生物獸醫學在現代畜牧業生產形勢下發展的必然趁勢。因此隨著我國畜牧業的快速發展盡快建立專門的健康管理機構,密切服務于動物生產應是畜牧獸醫行政管理部門重點考慮和推行的工作。
家畜具有復雜的心理活動早已被巴甫洛夫在研究動物大腦的高級神經條件反射中得以證實。在牧業生產中觀察到畜禽的行為變化與多種環境因素密切相關,可以認為諸多異常行為就是動物心理障礙和環境性疾病的“指示劑”。美國學者早已重視家畜行為學的研究,并指出“家畜的行為失常主要根源在于飼養環境不良和動物的生化障礙”,同時認識到“家畜的行為對整體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事實上動物的行為表現就是動物心理變化的過程,即大腦的高級神經活動過程。但是迄今國內外獸醫工作者尚未依據家畜的行為提出心理獸醫學這一新的概念。然而應激學說理論早在20世紀70年代畜禽集約化生產中就已運用于指導動物生產,而且發現多種異常外因均可導致動物發生嚴重的應激反應,直接或間接影響到動物的生產性能。因此動物的應激反應可認等同于動物的異常心理變化過程。從動物倫理學角度看,對動物實施福利措施,提供良性生存環境就會明顯減少或降低應激反應,從而減輕或消除心理障礙。因此對動物也要講人道、講安樂。美國在大學教學計劃中便設有獸醫倫理學課程,提倡人們要關愛動物、提供較舒適的生存環境,以維持動物的心理平衡。據此,筆者認為對動物進行心理和行為學研究,明確提出心理獸醫學這一新的獸醫學概念。這對牧業生產和疾病防控是有裨益的。
筆者認為研究心理獸醫學還應涉及研究獸醫的醫療道德和診療行為以及飼養管理人員的職業道德行為。近年在某些從事診療的獸醫中存在有過度醫療和追求高額利潤的行為,還有制藥企業的獸醫人員在研發和銷售獸藥中存在有虛假宣傳的做法,故意夸大某些藥物對高熱病的療效。這不僅造成畜主的經濟損失,同時也造成了高熱病的傳播。故從心理獸醫學角度研究獸醫道德是值得重視的。
從現代畜牧業發展的前景和發展趨勢看,創新研究生物-社會-心理獸醫學對促進我國畜牧業的發展和動物疾病防控具有現實或深遠的重要作用。同時也豐富或發展了獸醫學研究的內涵,對獸醫學向廣、高、深、層次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和學術意義。
[1] (明)喻本元,(明)喻本亨著.元亨療馬牛駝經全集[M].農業出版社,1963:48.
[2] 單虎.現代獸醫學大全(動物生物制品分冊)[M].中國農業大學出版,2012:545.
編者按:生物社會心理獸醫學具有理論或應用同步研究的重要作用。對促進獸醫學的發展是有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