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慶兵
(浙江省蘭溪市中醫院,蘭溪 321100)
繆刺陽池穴治療踝關節扭傷56例
潘慶兵
(浙江省蘭溪市中醫院,蘭溪 321100)
針刺;穴,陽池;繆刺;踝損傷
踝關節扭傷是在外力作用下導致韌帶損傷,以踝部腫脹、疼痛、跛行為主要表現的病癥,常規針灸多取局部經穴。筆者自2009年6月至2013年3月,以繆刺陽池穴治療踝關節扭傷56例,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56例踝關節扭傷均為我科門診患者,其中男37例,女19例;年齡最小10歲,最大56歲;外踝關節扭傷51例,內踝關節扭傷5例;病程最短2 h,最長2個月。
1.2 納入標準
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符合以下4條者為納入標準。①有明確的踝部外傷史;②損傷后踝關節即出現疼痛,局部腫脹,皮下瘀斑,伴跛行;③局部壓痛明顯,若內翻扭傷者將足作內翻動作時,外踝前下方劇烈疼痛,若外翻扭傷者,將足做外翻動作時內踝前下方劇痛;④X線攝片檢查未見骨折。
先在對側腕關節陽池穴附近尋找明顯壓痛點,然后用醫者拇指尖按揉此壓痛點,同時讓患者活動患側踝關節,若疼痛緩解,則以此點為進針點,常規消毒后,以0.30 mm×40 mm毫針隨咳進針,外踝扭傷針尖刺向陽谷穴,內踝扭傷針尖刺向陽溪穴,得氣后針用瀉法,一邊行針一邊囑活動患側踝關節,并嘗試做引起疼痛加重動作,留針30 min,期間每10 min行針1次。
3.1 療效標準[1]
治愈:踝關節腫痛消失,關節穩定,踝關節活動功能正常。
好轉:踝關節疼痛減輕,輕度腫脹或皮下瘀斑,關節欠穩,步行乏力,酸痛。
未愈:踝關節疼痛無改善,關節不穩定,活動受限。
3.2 治療結果
56例中治愈39例(其中3例1次治愈),好轉17例,未愈0例,總有效率為100%。
踝關節扭傷為臨床常見病,疼痛部位和壓痛點多在踝關節足少陽膽經丘墟穴、足太陽膀胱經申脈穴、足陽明胃經解溪穴、足厥陰肝經中封穴、足太陰脾經商丘穴、足少陰腎經照海穴,以丘墟穴最為多見。本病屬中醫學“傷筋”范疇,其病機為血脈受損,氣滯血瘀。
陽池穴位于手少陽三焦經,主生發陽氣,溝通表里。按照同氣相求論,手少陽三焦經與足少陽膽經相通;按《靈樞·本輸》元氣之論,手少陽三焦經下合于足太陽膀胱經委陽穴,手少陽三焦經與足太陽膀胱經相通;《靈樞·營衛生會》:“上焦出于胃上口……下足陽明……中焦亦并胃中”,故手少陽三焦經與足陽明胃經相通;根據李梴《醫學入門》臟腑互通[2]理論,“腎與三焦通”,手少陽三焦經與足少陰腎經相通。《難經·六十六難》:“三焦者,原氣之別使也,主通行三氣,經歷五臟六腑。”三焦經與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亦相通。故手少陽三焦經原穴陽池可兼治足少陽、太陽、陽明、少陰、太陰、厥陰六經病痛。
《素問·繆刺論》:“有痛而經不病者,繆刺之。”“先以指按之痛,乃刺之。”根據上下交叉取穴原則,踝對腕,取對側腕關節陽池穴。先以指按之痛,使得陽池變成活的穴位,刺向陽谷或陽溪穴亦為更準確對應患踝之病變經脈。其優點在于針刺后可以活動患處關節,使得遠道穴位之經氣與患處相互牽引而更利于“氣至病所”。
[1]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2:198.
[2]殷克敬.《內經》歸來——論述經絡別通[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12,18(12):1295-1297.
R246.2
B
10.13460/j.issn.1005-0957.2014.04.0366
1005-0957(2014)04-0366-01
2013-10-10
潘慶兵(1976-),男,主治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