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
中國農科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陳化蘭科研團隊的最新研究揭示了H9N2禽流感病毒對公共衛生的潛在風險。由于H9N2禽流感病毒屬于低致病力病原,單純感染不能引起家禽發病,在動物疫病防控中往往被忽略,從而使其得以廣泛傳播和長足進化,目前在全球范圍內的野鳥和家禽中廣泛分布。針對這一潛在威脅,陳化蘭科研團隊對2009-2013年分離的H9N2禽流感病毒進行了系統研究,發現這些病毒都可以有效結合人類呼吸道受體,其中一些病毒已經獲得了在雪貂之間經呼吸道飛沫傳播的能力。這些可傳播的H9N2病毒具有相似的“內部基因組合”,并且被完整地提供給引起人感染和死亡的H7N9和H10N8禽流感病毒。因此,自然界中廣泛存在的H9N2禽流感病毒對人類公共衛生的威脅,不僅僅在于它們本身有引起人類流感流行的潛力,還在于它們可以作為內部基因組供體,將其他亞型的禽流感病毒“引渡”到人群中。
英國醫學期刊《柳葉刀》12月5日在線登載中國醫學專家的論文,對新型H10N8禽流感病毒造成的首例死亡病例進行了分析,認為這種新型病毒混有其他禽流感病毒的基因,目前還沒有證據表明其是否會流行蔓延或人際傳播。
研究人員通過基因測序、氣管吸入樣本檢測等手段對這種病毒進行了詳細研究。結果發現,它與2007年和2012年在水樣和活禽身上發現的H10N8病毒并不完全相同。這種新型病毒從H9N2禽流感病毒中獲取了6種基因并重組,可對人類肺部深層組織造成感染,進而在人體內迅速復制。英國國家醫學研究院的世衛組織流感合作研究中心主任約翰·麥考利說,目前掌握的信息還不足以判斷H10N8病毒引發大流行的能力,不能排除還會有人感染這種病毒的可能性。此外,這種病毒在禽類中不會引發明顯感染癥狀,因此更需加強監控。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上海獸醫研究所科研人員率先從發病鴨場分離鑒定出引起雛鴨高熱、食欲不振、生長遲緩、產蛋下降乃至停止新發鴨傳染病的病原,將之命名為“坦布蘇病毒”,并成功研制出“鴨坦布蘇病毒病活疫苗(FX2010-180P株)”。據科研人員介紹,該病毒為黃病毒科黃病毒屬的病毒。目前發現鴨坦布蘇病毒不僅可以感染引起鴨、鵝等水禽發病,而且可以從雞、麻雀等陸禽中分離到該病毒,表明這種新病毒宿主范圍廣泛,潛在危害巨大。自2010年春季以來,我國主要養鴨地區相繼暴發由該病毒引發的疫情。研究人員還將分離到的鴨坦布蘇病毒分離株(FX2010)在雞胚成纖維細胞上連續傳代、純化,獲得一株對鴨無致病性的毒株,該毒株不能經鼻腔感染易感鴨,也不能在鴨之間進行水平傳播,但經肌肉接種卻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低劑量即可激發出高滴度中和抗體。該疫苗臨床試驗申請獲農業部批準,為該疫苗申請一類新獸藥證書邁出關鍵的一步。
近日從中國農業科學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獲悉,該所與哈爾濱動物用生物制品國家工程研究中心聯合研制成功系列禽免疫抑制病診斷試劑盒。此國產系列試劑盒的應用將使我國禽免疫抑制病的診斷、防控告別過去單純依賴進口試劑盒的局面,大幅度降低我國禽傳染病的防控成本。
此前,國內對這些疫病的診斷主要依靠進口試劑盒,但進口試劑盒價格昂貴,有時還不能及時供應,因而極大地限制了禽免疫抑制病的流行病學監測和診斷,更不利于疫病的有效防控。幾年前,為解決這種被動受制于進口試劑盒的局面,哈獸研禽免疫抑制病團隊與哈爾濱動物用生物制品國家工程研究中心聯合攻關,經過幾年的不斷研究改進和嚴格實驗復核,終于研制成功用于系列禽免疫抑制病的抗原、抗體檢測試劑盒。這些試劑盒敏感性高、特異性好,可以與國外試劑盒相媲美。